《规划》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打出了精准的“组合拳”。
中国农业大学智慧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院长何雄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聚焦实际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多层次、全方位精准施策;另一方面,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是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规划》在深入剖析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所面临矛盾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不仅顺应了民心,而且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十分重视科技的支撑作用。比如,《规划》指出,要聚焦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加快研发与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
“如今,‘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主体是谁、该怎么干,如何扎扎实实提升乡村经济的科技含量,如何使乡村现代化程度进一步与城市看齐……这些问题,有赖于一个高度系统化、结构化、精细化的政策体系进行引导。《规划》要发挥的就是这样一种作用。”何雄奎说。
在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俞剑看来,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自主可控”,需要农业在全面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进而带动整个食品生产加工系统朝着高值高效方向转型。俞剑认为,未来,颠覆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和生物、数字及装备等跨界技术在农业及相关产业中的应用将成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力的最重要驱动力,促进农业全面实现现代化。
如今,在农业机械化、数字化领域深耕的企业越来越多。记者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通过把水稻种植分为13个环节49个决策点,将海量数据单元化,帮助农户实现科学种植。“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让农机产品更加智能,让农民操作更加舒适,通过智慧农业的推广,让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中联重科副总裁兼中联农机公司CEO熊焰明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规划》中的很多内容都旨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潜力,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按下“快进键”。
“《规划》强调了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等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今,京东正根植于实体经济,凭借扎实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创新的技术服务能力,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促进高品质农产品正向循环,服务于乡村振兴。”京东集团副总裁曾晨对本报记者表示。
何雄奎表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从产业层面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的“造血功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我们向‘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纵深去发展。《规划》提出的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诸多举措,将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社会基础。”何雄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