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耦合发展对策研究

2023-01-02 18:20崔剑生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学辽宁省旅行

崔剑生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 110122)

发展乡村产业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研学旅行应运而生。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和一种教育旅游活动,研学旅行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标,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开展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耦合发展,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丰富乡村业态类型。

一、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耦合发展政策契机

(一)乡村产业方面

农业农村部《2021 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指出,发展研学教育、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等项目,引导有条件的休闲农业园建设中小学生农事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在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过程中,要强化“农文旅教”融通,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2022 年1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

(二)教育系统层面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2020 年9 月,教育部《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指出,应组织学生走向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场所,广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农村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体验。

(三)顶层联合层面

2020 年9 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特别提到建设一批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遵循不同阶段的教学规律,结合不同区域农事和民俗特点,组织学生在丰收节前后走出校园课堂,走进乡村田野,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民俗文化现场教学、农事劳动体验、乡村考察等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二、辽宁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耦合发展现状及必要性

(一)乡村振兴的推动

辽宁省四季分明,农业基础好,乡村产业类型多样。辽宁乡村研学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乡村振兴、促进就业、优化生态过程中,在乡村扶贫、传承红色基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社会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阶段,乡村研学产业都具有新引擎的带动作用和独特的综合功能。

(二)市场需求的积极拉动

乡村研学提供了研究学习、体验农事的平台,具备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特征。乡村研学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自然,帮助他们认知乡村,有效采集、整理乡村信息,从而意识到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我国新型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里未接触过农村农业的青少年学生非常多,而乡村研学为他们提供了认知乡村、体验农耕的合适路径。乡村研学有助于广大城市青少年学生远离喧嚣,回归大自然,享受原生态,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也使“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选择。

(三)系统发展的驱动

辽宁省现有国家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2 处,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 处。随着研学市场的不断发展,研学旅行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需求端对乡村研学目的地及研学旅行产业的相关需求极为迫切,而供给端乡土乡情研学目的地也亟待发展。乡村研学的供给、渠道、支持三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构成要素之间,子系统与其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系统关联。在教育新常态下,如何从系统角度深入推进辽宁省乡村产业升级,以更好地适应研学需求,是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键。

三、辽宁省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耦合发展短板分析

(一)供给系统短板

1.乡村研学基(营)地建设滞后于研学市场对产品的多元需求和品质要求。辽宁省乡村研学基(营)地建设存在单体规模小、空间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且一些乡村研学产业经营模式粗放,缺乏体验性活动,公共安全环境与卫生环境尚未达标,空间布局和品质发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乡村研学消费方面仍存在供给与需求错位。首先,辽宁省乡村研学资源空间布局较为分散,淡旺季比较明显,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配套投入和持续的核心吸引力,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的规模和容量有待提升。其次,一些乡村研学项目体验性不强,信息有时不顺畅、不具体、不及时,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需求多元化而供给单一化,容易导致供需错位。最后,2020 年以来,特别是2022 年初,辽宁省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多地防控措施升级。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消费者可用于消费的支出有所减少;另一方面,疫情期间消费者对研学产品价格的高敏感性,加剧了市场竞争,高频次、低单价导致乡村研学旅行市场“旺丁不旺财”现象比较突出。

3.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的融合有待深化。以“乡村产业+”为标志的乡村产业与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等的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乡村研学制度设计、监管体制、主客共享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辽宁省乡村研学受季节影响较大,旺季过旺,淡季过淡。这种较强的季节性,使乡村研学配套设施和关联行业效益都得不到充分保障,不利于吸引资金持续投入。

(二)渠道系统短板

1.乡村研学宣传营销不畅。新媒体利用平台优势开展报道宣传,主要基于互动性、沉浸式特点,通过线上征集、线下体验再到线上传播的模式,为各式事件性营销实践提供人气保障。但具体到乡村研学基(营)地研学节庆活动开展上,在营销创新性和新媒体利用方面,尚未形成合力。

2.乡村研学品牌影响力不强。一方面,辽宁省缺乏有影响力的乡村研学品牌。现有的一些乡村研学基地规模体量小,缺乏专业设计、科学定位和细分学段市场。另一方面,辽宁省一些乡村研学品牌整体推广力度不够,在经营和销售上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些乡村研学资源有待经过合理设计和整合,以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

(三)支持系统短板

1.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细化。乡村研学涉及土地、投资、人才、环境、扶贫等问题,与很多部门相关,但目前辽宁省乡村研学发展存在部门之间的“协作惰性”,缺少专项规划顶层设计,导致乡村产业和研学旅行耦合发展缺乏合作动力。

2.配套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乡村研学涉及农科教文体卫等领域,关联着上下游多个产业,具有就业机会多、经济带动性强的特点。出于对产业兴旺的渴望,各级政府均对乡村研学寄予厚望。但是,一些地方的乡村研学配套建设仍有不足之处,有的可进入性差,停车场地、乡村卫生、乡村环境、配套食宿条件等比较落后。缺乏配套建设,是辽宁省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耦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

3.人才支撑有待进一步优化。2019 年,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增设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先后列入教育部发布的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具体到辽宁研学人才培养实践,尤其是乡村研学人才培养,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短板,制约着乡村研学进一步发展。

四、辽宁省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耦合发展对策

(一)加强供给系统创新

1.做好空间融合,完善供给丰度。在乡村研学空间布局上,要把一些区位条件优、资源禀赋高、综合效益好的乡村研学基(营)地作为增长极来培育。在尊重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划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强引导,打造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区域旗舰型研学营地。推动乡村研学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实现乡村研学产品差异化发展。结合资源特色和主题,布局区域乡村研学产业集群,延伸乡村研学产业链,实现各关联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2.做好功能融合,优化系统深度。首先,不断完善产业环境。一个项目要有总体定位,还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乡村人文环境与生态,这就是产业环境的问题。其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乡村研学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兴旺与教育改革,农业生产应瞄准高产优质、高效特色、高端精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业、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延伸农业产业链,再反过来推进乡村研学产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最后,乡村研学实现整体融合发展。在产业循环过程中,要立足实际,以研学产业为引擎,引导乡村研学供应方和承办方,将研学旅行和乡村农业、教育、体育、民俗、电商、文化、民宿等产业深度融合。

3.做好创意融合,提升教育高度。在乡村研学设计上,应淡化食、住、行、游、购、娱的功能和作用,植入本土乡村文化和乡村特色要素。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辽宁红色资源,开发乡村红色研学主题活动,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乡村生活的吃、穿、住、行、娱等方面,吃农家特色小吃,住露营帐篷,学习纺纱织布,听红色故事,参与农耕劳动。通过主题设计,强化乡村特有的文化和教育功能,整体布局,借势发展;通过要素聚集,实现乡村文化综合教育功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2]。待到时机成熟,还可进一步带动周边乡村协同发展,产生扩散效应。

4.做好数字融合,维持体验热度。乡村研学需要更多的场景思维和场景能力。要从观光式、说教式游览中跳出来,谋划沉浸式体验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这是当前乡村研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必须关注的方向。因此,辽宁省乡村产业与研学旅行要想实现耦合发展,应高度重视沉浸式互动、复眼摄像、虚拟体验、人工智能、大数据[3]等新技术开发,推动研学旅行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考虑到材料科技、数字科技、生物科技等的发展对域内研学资源的升华,加强资源整合共享,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打造沉浸体验场景,提升乡村研学数据资源的社会利用率。

(二)加强渠道系统创新

1.拓宽渠道,多角度构建乡村研学营销网络。辽宁省需加强项目宣传推广,拓宽宣传渠道,挖掘亮点,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乡村研学线路和乡村研学营地。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和现代媒介,借助旅游交易会和影视剧等平台,以研学达人撰写游记、研学案例分享等方式,将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有需求的群体。在农业节庆活动和节假日前,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乡村研学精品线路、乡村研学营地项目等的宣传推介,提高乡村研学线路和景区知名度,着力打造一批示范能力强的乡村研学品牌[4]。

2.数字赋能,全方位打通数字乡村研学渠道。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辽宁省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整合阶段,应进一步强化乡村研学数字化建设。首先,筛选一批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乡村研学线路,通过主题分类,纳入全省研学旅行重点项目营销体系。其次,加强乡村研学网络宣传,完善菜单式预订服务系统,促进线上线下合力发展。

(三)加强保障系统创新

1.加强制度保障。目前,辽宁省乡村研学模式较多,每种模式都有其应用范围和存在价值。由于研学旅行具有公益性特征,从激发潜能与保障利益角度出发,政府应在乡村研学领域出台一系列资金支持、税费减免、产业扶持政策,以推动乡村研学产业不断壮大,适应教育和市场的需求。通过打造研学旅行核心竞争力,拓宽研学衍生产业,提升乡村研学的市场吸引力和集群带动力。

2.加强配套保障。生态既是乡村研学的环境,也可以是乡村研学的对象。乡村研学基(营)地应合理布局,建设连接中心城镇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提升外部交通可达性。研学基地内部宜建设绿道系统,逐渐完善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路侧游憩设施、咨询服务中心、智慧交通等研学旅行基础设施和技术载体。

3.加强人才保障。首先,坚持大教育、大旅游思维,紧随行业发展,实现研学旅行业务动态调整与变更,培养满足乡村研学新业态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其次,强化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培一体化,帮助辽宁本土涉农、涉旅院校与研学供应方、承办方无缝对接,从行业前沿需求角度改进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最后,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5],为研学旅行和乡村产业在职人员提供跨领域学习机会,实现知识技能再学习、再深造,为乡村研学提质升级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研学辽宁省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