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欣
(山东省高密市第二中学,山东 潍坊 261505)
历史素养作为历史学习的基础,是教育改革下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现阶段,虽然在教育改革下历史教师认识到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忽视历史素养的重要意义,使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缺少对历史素养要求的融入。对此,要求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更好地获得人文知识、学科品质、学习能力提供帮助。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将学科素养推向越来越高的位置上,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成为历史教学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历史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习得、提升学习质量的基础保障,也是历史知识、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的表现。根据历史学科特点,以及历史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将历史素养总结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构成要素,为历史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1]。其中唯物史观要求学生利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历史,明确历史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在学习中应客观的看待历史事件,并从中反思历史经验和教训。时空观念要求学生立足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索历史事件空间、时间、阶段特征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要求学生在收集史料时,有着对史料真实性判断的能力,保障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史料更加接近历史真相。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在历史史料的帮助下,能够对历史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家国情怀要求学生在分析历史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虽然在教育改革下历史素养培养工作有序开展,但整体的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学生历史素养提升不足,还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对历史素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传统教育观念下历史学习依靠对历史事件、时间节点、历史文化等内容的记忆,这就造成教师普遍认为只要通过死记硬背就能掌握重要知识点,很少考虑知识应用,以及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等方面,造成历史素养培养的力度不足。二是教学活动开展方式较为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当前,历史学科核心要素的培养大多依托课堂,虽然根据具体的要求在课堂中锻炼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有着较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缺少实践渠道,使学生知识应用不足,无法对历史产生深刻的认知,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提升[2]。三是教师教学指导力度不足,缺少历史素养培养的经验。教育改革提出的历史素养培养的新要求,教师有着教学创新的意识,但是由于在以往工作中没有根据学科素养的要求,展开具体教学设计的经验,造成部分教师无从下手,没有具体的教学思路和规划。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可通过导入我国真实发生的历史案例事件,借助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将历史事件发展中的具体细节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并逐渐形成尊重历史、热爱历史的良好素养。在具体实践中,历史专业教师应紧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广泛搜索与之相关的著名历史事件,利用真实事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而逐渐形成良好文化自信与爱国精神。其中,可分别导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真实历史事件,播放当时影像,将有关日军的罪行与其为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形成感性认识[3]。
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为导向,积极采用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还可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历史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采取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情景创设教学模式与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历史素养,整体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与效果。第一,利用思维导图展开历史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将复杂的理论性知识简化,整体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具体实践阶段,可通过在讲述具体历史事件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小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历史事件中的各个具体事件,应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问题、原因和含义,可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落实以生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第二,设置多元化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热情。在具体实施阶段,针对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师可提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索网络中与之相关的视频、音频与图像,制作成5~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直观的感受当时历史场景,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与动态化,不断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第三,可通过适当播放历史相关影视作品,如《贞观长歌》,利用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历史素养,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4]。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可通过适当导入历史相关问题,制定与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围绕教师布置的问题学习任务展开深入探究,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历史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思维能力,整体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水平。首先,历史专业教师应事先分析、掌握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历史素养水平以及历史学习兴趣的个体差异情况,做好初步判断,按照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将其科学分配为不同学习小组,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5]。然后,根据历史教学内容,提出与之相关的学习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成员相互配合下通过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与总结学习资料,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于表现良好的学习小组,可给予相应实质性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学习相助,也应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自信心,为历史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6]。例如,在教学《美国1787宪法》时,可通过展示相关基础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与组内成员展开分析与交流,思考美国联邦制度存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以客观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
总而言之,历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文化品质的基础学科,对于历史教学工作而言,掌握历史知识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历史教学需要围绕历史素养上培养要求,展开具体的设计和研究,以教学创新为基础动能,全面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历史,明确历史素养的重要意义,从而保障历史学习的高效性,以及学生历史素养提升的持续性,满足教育改革下学生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