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建设探析

2023-01-02 02:21:15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水电水电站抗战

周 鸽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0世纪50—60年代以永春县为代表的福建小水电在全国异军突起,在1958年和1969年召开的两次全国小水电会议上,福建经验均得到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受到选址困难、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地处台海前线,在福建开展水利水电建设活动并非易事。建国后福建小水电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除了党的领导和人民的艰苦奋斗之外,其历史因素亦不容忽视。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建设事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目前学术界仅有数篇论著对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建设情况进行了探讨[1-2],但并没有细致梳理出民国时期福建水电曲折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本文从历史地理学和水利工程学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民国刊物以及福建地方史志等材料,以求梳理出民国时期福建水电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1 民国时期福建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

1.1 20世纪20年代福建水电建设事业的起步

1912年我国首座水电站——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建成投产,该电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水力发电的序幕。随后的数十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兴建了多座具有重要影响的水电站,如四川洞窝水电站、西藏夺底沟水电站等[3]。福建的水电建设事业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1921年,龙溪县的江东制冰厂为生产冰块,在西山水库安装了两台功率分别为22.1 kW和18.4 kW的水力发电机组用于为冰厂提供电力,开启了近代福建水电建设的先河[4]。此后数年间,南平、永安、古田、顺昌、永春等多地相继开始兴建民营水电站,以供生产和生活之用。然而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水电站在建成后不久便被停用,至全面抗战前夕,福建全省仅有5座尚在运行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59.5 kW。

随着各地民营水电站的陆续兴建和投入使用,福建省政府亦意识到水电建设的重要性。1933年,福建省建设厅委派陈体荣、陈寿泽等[5]组织力量前往古田溪测量地形、水量和流速等数据,为开发古田溪水电做准备。1937年3月,福建水利工程处工程师刘晋柽与德国工程师李斯曼等十多人,前往莆田、南靖、沙县、建瓯、古田等福建十四个县调察水力资源,进而为福建水电的全面开发提供数据支持。经过一个月的勘察,刘晋柽等人得出结论,仅所勘察的上述14个县的水能蕴藏功率总量就达到14 700 kW[6]。

整体看来,20世纪20—30年代福建省的民营水电建设呈现出一种在短期内多个地区自发兴办的特点。与政府相比,这一时期的民营水电一般缺乏长远性的规划,随意性和自发性比较突出,加之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大部分民营水电站的使用寿命都比较短。而此时福建省政府则将注意力放在全省水力资源的勘查方面,根据本省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规划,进而为后期福建水电的全面开发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1.2 抗战时期福建水电建设事业的短暂繁荣

1937年10月日军进攻金门,为躲避战争,福建省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大量民众向永安、南平等内部山区转移。人口的大量涌入致使永安、南平等地用电量急剧攀升。由于日军海上封锁,内部山区燃料供应日趋紧张,为保证政府和民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福建省政府除“派专家赴本省各处勘察水力”之外,还编制了“第一期筹设水电厂计划”[7]。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整个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只兴建或接管了四座水电站,即“永安之桂口、南平之西芹、古田之焕文镇及顺昌等四处”[8]。西芹水电站坐落于福建南平,由当地士绅纪廷洪筹建,于1931年建成发电。1940年3月,为满足抗战大局需要,南平西芹水电站被福建省建设厅收归官营,并交由福建省企业特种股份有限公司经营[9]。永安桂口水电站是福建省政府在抗战期间投资兴建的一座较大型水电站。抗战爆发后,为缓解战时省会永安的用电压力,时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严家淦决定筹建永安桂口水电站。经过三年的紧张建设,1940年春永安水电站建成投产。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永安水电站原先装备的一台132 kW的水力发电机组已难以满足永安的用电需求。1944年,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永安水电站完成了扩建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台132 kW的水力发电机组,发电容量增加了整整一倍。作为官方投资兴建的第一座较大型水电站,桂口水电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战时福建省政府及其他单位的用电需要,对于支持福建抗战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0]。

抗战期间,除了政府投资兴建的水电站外,民间也兴建了一批小型水电站。如1940年兴建的莆田濑飞泉电厂、华安森源电厂,1944年兴建的崇安极森电气公司、永春玉坑民光电灯厂,1945年兴建的龙岩龙门巨轮水力发电厂等。这批电厂大多由当地士绅为照明之用而集资修建,装机容量较小。根据统计,整个抗战时期福建全省共有12家水电站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达到618.9 kW[4]。

由上可以看出,与抗战前相比,战时的福建水电无论是在总装机容量、水电站建设数量,还是在区域分布和水电工程的建造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整个抗战期间官营水电和民营水电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堪称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发展的繁荣时期。水电开发在战时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支援抗战,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1.3 福建水电建设事业在抗战胜利后的继续发展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各地的经济重建工作开始陆续开展。早在战时,福建省政府就充分认识到:福建拥有较为丰富的水力资源,“每一闸坝之跌水,均有发水电之能力”[6]。1947年福建省建设厅根据抗战胜利后本省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着手制定了《福建省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在电力方面提出“动力建设以水力发电为主”[9]的目标。《计划》制定之后,闽江、汀江、晋江、九龙江等流域被列为福建省水力勘查的重点流域,古田溪、拓溪等地被列为水电开发的重点施工区域。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和建设资金缺乏,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古田溪、九鲤湖等水电工程都只是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未能付诸实施。在民营水电建设方面,这一时期福建全省也仅是新建了四座民营水电站,即1946年兴建的大田水电站,在闽清金沙乡和白樟乡兴建的两座微型水电站以及1948年在永春兴建的胡洋水电站。

相较于前期声势浩大的水力资源勘查和规划活动,福建省政府在后期的水电工程具体施工方面令人颇为遗憾,绝大多数的水电开发项目不是举步维艰就是最终被束之高阁,与民营水电建设形成鲜明的反差。抗战胜利后,福建省官营水电和民营水电不对称的发展也从侧面印证了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民国时期福建民营经济的兴盛。

2 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建设的特点

2.1 民营水电兴建早、建设规模小

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民营水电兴建早、建设规模小。1921年福建龙溪的江东制冰厂在西山水库安装了两台小功率的水力发电机组,标志着福建省正式迎来水力发电的时代。此后,民营水电建设之风迅速吹向各地,福建的永安、古田、南平、顺昌、永春等地相继开始兴建民营水电站,以供生产和生活之用。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民营水电在福建水电建设中一直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与官营水电不同的是,民营水电一般是由士绅或商人自发集资兴建而成,因而建设规模较小。如1921年江东制冰厂所使用的水力发电机组的功率仅为18.4 kW和22.1 kW;同年永泰嵩口安装的水力发电机组功率更低,仅为2.5 kW。即使在抗战胜利后,福建民营水电的建设规模也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仅新建了四座小型水电站,且装机功率较之战前更低。1946年兴建的大田水电站的装机功率为15 kW,1947年在闽清修建的两座小型水电站的装机功率仅为1.5 kW和200 W[11]。兴建早、建设规模小构成了民国时期福建民营水电的显著特点。

2.2 民营水电和官营水电共存

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建设的另一个特点便是民营水电与官营水电长期共存。受技术和政策的影响,近代福建省的火力发电早于水力发电。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福建就已建有29家火力发电厂,几乎遍布于当时的主要县市。与火电相比,抗战前福建官营水电发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态势,这就给民营水电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抗战爆发后,为解决内迁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民众的用电需求,福建省政府不得不在原有火电的基础之上,新建或接管了多座水力发电站。然而限于当时有限的财力,福建省政府除了兴建桂口等水电站之外,便没有投资兴建其他水电站。巨大的用电需求和政府有限的财政支出为福建民营水电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在原有的基础上,福建民营水电又迎来了发展的小高潮,各地相继成立了多家水电厂或电气公司。抗战胜利后,由于时局动荡和建设资金缺乏,福建省政府原拟定修建的多座水电工程皆未能付诸建设,这再次给民营水电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福建省的水电建设,可以看出民营水电和官营水电长期共存是福建水电建设的又一显著特征。这种特征既是福建省政府的无奈之举,又是福建民营经济生命力顽强、发展力旺盛的体现,二者时而并行,时而交叉,共同推动着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

3 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建设的意义

3.1 推动了民众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与传统的男耕女织相比,水电的开发和建设极大推动了福建民众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1900年闽清县首装一台功率为1 kW的照明用汽油发电机,标志着福建正式进入了电气时代。随后的十多年间,福建兴建了多座火力发电厂以供生产和生活之用。然而受到地理环境和燃料供应的影响,与其他用电大省相比,福建的火力发电发展的较为缓慢,这就为之后福建水电的开发提供了机遇。1921年龙溪的江东制冰厂首次安装水力发电机组,开启了福建水力发电的先河,此后各地水力发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随着福建各地水电建设的逐步开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慢慢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水电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人们单一依靠牲畜甚至人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1937年闽侯县的岳世钦独资购买了一台功率为3 kW的水力发电机,白日碾米,晚上向商店和部分民众供电,年发电量达5 000 kW·h[12]。其次在民用照明方面,水力发电满足了偏远山区民众对电的需求,即使没有火力发电厂,也可以依靠身边丰富的水能资源享受电气化时代带来的便捷。最后在工业生产方面,水力发电为工厂提供了急需的电力,为工厂扩大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福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3.2 有力支援了国防和经济建设

抗战爆发后,福建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大批民众纷纷向永安、南平等内部山区转移,人口激增造成了电力严重紧缺。加之日军海上封锁,导致内部山区燃料供应日趋不足,政府和民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难以为继。电力的缺乏直接给福建的抗战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为满足抗战大局需要,福建省政府先后新建或接管了多座水电站,加上战前已有的民营水电站与战时兴建的多座水电站,整个抗战时期福建省前后共有12家水电站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达到618.9 kW。水电的大规模开发和投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和民众的用电需求,对于维持政府正常运转,保障民众生活和工厂正常运行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支援了福建的抗战事业。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由于时局动荡和建设资金缺乏,福建省政府原先规划的多座水电工程都只是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未能付诸实施。而这一时期福建民营水电的发展势头不减,在这期间全省又新建了4座民营水电站,加上尚存的水电站,此时福建全省共有11处尚在运转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612.9 kW,年发电量900 000 kW·h[4]。水电的开发和利用为工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提供了电力保障,有力支援了抗战胜利后福建经济的重建和恢复工作。

3.3 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水电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增进社会认同、提供水文资料以及培养水电建设人才等方面,民国时期的水电建设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水电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3.1 增进社会认同

从1921年福建首次开发利用水电到1949年福建解放,水力发电已在福建存在了28年。在这28年间,水力发电逐步由东部沿海发展至西部山区,逐步由城镇走向乡村,由民营走向官营和民营共存。水力发电给福建地方政府以及民众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利益,在抵御外辱、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福建民众对水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水电极大的优越性,这种社会认知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水电建设事业在福建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3.2 提供水文勘测资料

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开展了数次大规模的水力资源勘查和水文资料收集活动,尽管由于时局动荡和建设资金缺乏,这些勘查和资料收集活动最终未能转化成实际建设成果,但是却给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水电建设事业的继续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一五”计划期间,福建省政府根据民国时期的水文勘测资料并结合实际,在南平、建瓯、长汀、永安、晋江等专区兴建了多座水电站,将停留在国民政府桌面上的规划图纸转换成了现实。

3.3.3 培养水电建设人才

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是一地水文化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为该地水利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11]。民国时期福建成功兴建了多座较高质量的水电站,尽管在电站建设数量、装机容量、电站规模等方面无法同新中国成立后的相比,但在水电建设方面却切切实实培养了一批水电建设专门人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1949年古田县解放之后,原古田溪水电工程筹备处主任覃修典及全部工程人员和技术工人被留任,继续参加古田溪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造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13]。过去服务于国民政府的水电建设人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都得到了延揽和留用,继续为福建的水电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4 结 论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福建的水电建设在增进本省民众对水电的社会认同感、提供水文勘测资料以及培养水利水电建设队伍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水电建设事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根基。

作为福建水利水电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国时期的福建水电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起步、抗战时期的短暂繁荣和战后持续发展三个阶段。与官营水电相比,民营水电兴建早、建设规模小、设备简陋且技术落后;官营水电虽然发展较晚,但在政府的支持之下亦获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民营水电和官营水电长期共存,时而并行,时而交叉,共同推动着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民国时期福建的水电建设,一方面推动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为当时福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民国时期留下的多座水电站、丰富的水文勘测资料、优良的建设团队以及宝贵的技术经验都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水电事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水电水电站抗战
里底水电站工程
西北水电(2022年1期)2022-04-16 05:20:06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54
我们家的抗战
湘潮(2018年8期)2018-12-04 18:08:12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能源(2017年7期)2018-01-19 05:05:02
水电:全力消纳富余水电 更重生态环保
能源(2018年7期)2018-01-15 22:51:08
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探讨
长江水电之歌
忆·抗战
连环画报(2015年10期)2015-12-24 08:52:04
抗战音画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27:31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齐鲁周刊(2015年31期)2015-08-19 09: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