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属性研究

2023-01-02 02:21陈麦池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海塘观潮钱塘江

陈麦池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基本方略,涉及了人与自然关系研究这一地理学经典主题。钱塘江涌潮又被称为“钱塘潮”或“海宁潮”,这一自然灾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兼具的“天下奇观”,可被视为人与自然关系和人地关系的时空样本。在人与自然(海、江、潮、地等)互动关系的历史时空中,钱塘江涌潮衍生出辉煌灿烂的钱塘江涌潮自然遗产、钱塘潮文化遗产和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

2019年,“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自然文化遗产维度来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较为系统地制定出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特别是“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的判断标准,据此可判别钱塘江涌潮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以及“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文化景观遗产等基本属性,从而切实推进钱塘潮文化景观的申遗工作。

钱塘江涌潮自春秋时期形成以来,就开启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互动演化历程。在钱塘江涌潮这一自然现象由自然灾害演变成自然景观的历史时空中,先民深受大自然“上天惩罚”,深感恐惧,从而敬畏和祭拜自然神灵,衍生出钱王射潮和潮神传说,并修建(建造)了占鳌塔、六和塔、镇海铁牛、伍公祠、潮(海)神庙等镇潮和祭潮构筑物,形成了“潮神节”民间庙会;与此同时,先民抗御潮患“与海争地”,修筑海塘,海塘技术从土塘、柴塘、石塘到鱼鳞石塘,遗留下历史档案、地方志、碑刻、历史遗迹遗存等文化遗产;此外,钱塘江涌潮作为自然景观,民众观潮逐渐成为民俗风尚,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观潮诗歌、词文、绘画等艺术作品。总之,围绕钱塘江涌潮这一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和自然景观,形成了鱼鳞石塘、海神庙、占鳌塔、六和塔、镇海铁牛、中山亭、毛泽东诗碑亭等文化遗产,以及海塘文化、潮论诗文、海潮神话、潮神信仰、民俗风情、观潮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钱塘江涌潮成为历史悠久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因此,在人与自然(钱塘江的潮、水、地等)互动关系的历史时空中,钱塘江涌潮才衍生出辉煌灿烂的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

1 钱塘江涌潮概况综析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南宋·周密《观潮》)钱塘江是浙江和杭州的母亲河,又被称为浙江、之江、罗刹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钱塘江文化成为吴越文化的源头,而今“勇立潮头、大气开放、互通共荣”的浙江时代精神,都与钱塘江涌潮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密不可分,如捍潮、镇潮、祭潮、控潮、用潮、观潮、崇潮等人潮互动方式。作为世界上最典型的一个强潮河口,钱塘江河口杭州湾外形呈喇叭形,湾口两岸南北相距大约为100 km,至起潮地澉浦急剧变窄为21 km,至盐官和杭州则只有 2.5 km和1 km。此外,钱塘江自乍浦以上,河道隆起庞大的钱塘江沙坎,当东海潮波传入漏斗状杭州湾后,潮差迅速增大,加之河床沙坎迅速抬升,浅水效应显现并趋强,致使潮波的非线性变形逐步剧烈,潮波在澉浦上游形成钱塘江水位骤升的涨潮波前锋线,即是钱塘江涌潮[1]。钱塘江河口潮汐是非正规半日潮,海宁市盐官水文站的多年涌潮监测平均潮差为3.23 m,澉浦站平均潮差为5.66 m,最大潮差高达9.15 m,居我国河口潮汐潮差之首[2]。对比世界三大强潮河口涌潮,巴西亚马逊涌潮和加拿大明纳斯湾涌潮虽强度稍高于钱塘江涌潮,但因为它们河口较宽,河床较深,而杭州湾更特殊的漏斗状、钱塘江河道的地形复杂以及河床沙坎的抬升,使得钱塘江涌潮变化多端、潮景优美、声势浩大,堪称绝世无双。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北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钱塘江涌潮自然奇观,以其一线潮、交叉潮和回头潮等多种潮景的磅礴壮观气势闻名于世,实属极具独特性的视觉自然景观。此外,钱塘江涌潮因其“声如雷鸣”的特点(尤其夜潮),可归属于自然声中的“地球声”(Geophonies)范畴,是典型而神奇的自然声景观;著名的观潮胜地“潮城”海宁,因钱塘江涌潮被赋予了“猛进如潮”(孙中山,1916年题词)的城市精神;还有数百首中国历代咏潮诗词,这些都使钱塘江涌潮这一自然景观和自然声景成为一个兼具地标和声音标志并具有重要社会文化内涵的文化景观遗产。

然而,“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顷刻间。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明·朱淑贞《海上纪事》)在国际地理学界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之一的钱塘江两岸,钱塘江涌潮凶猛多变,流速和潮差巨大,破坏力惊人,加之钱塘江主流不稳定,以及风暴台风“帮凶”影响,钱塘江感潮区自古以来都是海潮灾害频发区,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深受威胁。为抵御潮灾,历代政府都重视兴修海塘,并推崇潮神信仰,修建潮神庙。1723年,清代雍正皇帝下谕旨告诫地方官吏和百姓对钱塘潮神灵务必“心存敬畏”,方获“永庆安澜”。围绕钱塘江涌潮和海潮灾害,历史上形成了诸如明清鱼鳞石塘、海神庙、占鳌塔、六和塔、镇海铁牛、中山亭、毛泽东诗碑亭等钱塘潮文化遗产,以及海塘文化、潮论诗文、海潮神话、潮神信仰、民俗风情、观潮文化等钱塘潮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自钱塘江涌潮形成以来,感潮区民众敬畏潮水,抵御潮水,利用潮水,在与大自然潮灾抗争的漫长历史中,钱塘江涌潮不仅遗留下来规模宏伟、构筑精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迹,而且传承下来植根民间、源远流长的重要社会文化记忆,它们都成为人与潮水相互适应、相偕而行、和谐共处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3]。

2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变,通常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化互相影响。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变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是个持续发展变化的时空过程,它体现了自然演变同人类文明的交互作用及其结果。总体上讲,人与自然关系在我国表现为“天人关系”或者“人地关系”;具体而言,人与自然关系则表现为“人水关系”或者“人海关系”。上述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天”“地”“水”“海”,既涵盖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二元属性,又蕴含着生活世界、资源、世外桃源的三元类型。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可以追溯到先民与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互动方式和文化模式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历史过程中,随着人类干预自然的认知能力和科技手段的提升,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原始经验形态下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近代实体形态下对自然的“统治”与“征服”,以及现代知识形态下与自然的“合作”与“和谐”。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依赖并受制于自然,无法科学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更不知如何抵御或预防自然灾害,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唯有听天由命。正因如此,原始社会的先民认为必须敬畏、祈求和崇拜自然,并“人格化”塑造出诸多自然神灵,如雷神、雨神、山神、火神、水神、海神、潮神、树神、土地神等。进入农耕社会,从采集野果到种植庄稼,从捕猎野兽到养殖家畜,人类愈来愈多地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但总体上,古代先民在依赖自然环境获取生存资料的同时,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大自然的神秘、未知和恐怖,让他们产生出对自然环境的恐惧、敬畏和崇拜之情。如果频遭洪水,某地便会产生水神和河神崇拜,形成水灾神话和河神传说,建立河神庙祭祀河神,并演化出相应节日仪式和民风民俗;与之伴随,当地民众也会学会治水和用水,建造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都江堰等,遗留下相关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区域文化正是产生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过程中,并呈现为人对自然的社会生活地方实践。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中国古人会把发生自然灾害归因于灾异和“天谴”[4],深信此为天人关系和人神关系的“天人感应”,必须举行占卜、谶语、祭祀、立庙等祭祀仪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可谓是自然“返魅”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念和中国案例。“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而在人文地理学视野下,“自然的社会建构”成为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涵盖着地理层面的物质变迁、历史层面的景观演变、社会层面的文化表征等动态系统。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重新连接人与自然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地方自然景观的形态演变,使之成为映射人地关系演变历程、保存居民记忆与身体实践、维系居民地方感和认同感的重要场域和空间载体[5]。

3 钱塘江涌潮的景观遗产属性分析

作为“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钱塘潮文化景观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属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

3.1 钱塘江涌潮自然遗产

气势磅礴的钱塘江涌潮举世闻名,具有其他自然资源不可替代的独特属性,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和罕见的自然景观不可复制和再生,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钱塘江涌潮的形成演化、河口河床演变、咸淡交汇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水文水利、水动力学、海洋潮汐、生态环境、工程技术、自然及历史地理等科学研究价值[6]。2002年,海宁市旅游局正式启动了钱塘江涌潮(“海宁潮”)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判定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的十项标准,其中针对自然遗产的Ⅶ和Ⅷ两项判定标准,适用于“天下奇观”钱塘江涌潮[7],即钱塘江涌潮是地球演化史中地质与地貌重要演变阶段的突出例证,也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自然现象并具有罕见的自然美学价值。凶猛惊险、潮高多变的钱塘江涌潮是在海岸、河口和河道演化过程中,由于天文潮汐、喇叭形河口和江道沙丘等内外力环境作用,形成、演变并遗存至今的,是能够满足人类精神审美、科学研究、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等现实需求的自然遗产。

3.1.1 地球演化史中地质与地貌重要演变阶段的突出例证

作为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的景观化与遗产化产物,钱塘江涌潮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钱塘江涌潮是人类在历史时空中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演化而成的,其景观演变动因首先在于钱塘江河口河道的地质与地貌演变,本质上是个景观产生、发展、演化的动态演变过程。简单说来,钱塘江涌潮是强潮型河口杭州湾、钱塘江河口段和江道巨大沙坎等特殊地貌地形条件下,东海潮波变形形成的结果。钱塘江河口为外宽内窄并急剧缩狭的喇叭状海湾,属于典型的强潮型河口(平均潮差超过4 m),外海潮波传入喇叭状平面收缩和水深减小的钱塘江河口,受喇叭口形态和庞大隆起沙坎的地形影响,潮波能量向钱塘江上游聚集,潮差增大[8],过杭州湾湾顶的海盐县澉浦后,因江道沙坎突现,河床大幅抬高而容量剧降,大量潮水涌入变浅的河道,潮头受阻,而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后浪连续推前浪,潮波由于浅水效应致使非线性变形加剧,形成涨潮间断面,即形成涌潮。钱塘江涌潮强弱取决于河口段下游潮汐和江道地貌,并与径流、风力、风向等因素有关。

从地质地貌上讲,钱塘江涌潮的发育、形成和演化是杭州湾地质地貌剧烈演变的遗迹和历史见证。前古生代,萧山断裂造成杭州湾地层的断裂和断陷,形成钱塘江断陷盆地,在之后的凸岸堆积和凹岸侵入等河流作用下,钱塘江及其河口地貌逐渐形成。新生代,杭州湾地壳升降运动引起海进海退,海湾变身江与湖,形成钱塘江和古潟湖(今西湖)。全新世晚期,经过海平变化和泥沙堆积,钱塘江河口三角洲的陆地滩涂逐渐扩大,而且在江流和潮流双向作用下,钱塘江河口的巨大河道沙坎不断累积。春秋初期,钱塘江喇叭形河口和河道沙坎经过漫长的地貌演进,具备了涌潮形成的地理条件,钱塘江涌潮诞生[9]。元代以前,钱塘江河道走南大亹,作为海宁州治的今盐官古城南距钱塘约20 km,钱塘江北岸滩涂遍布盐田。感潮区先民因地制宜,利用涌潮和潮汐的海水煮炼海盐,公元前222年,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秦王政设置海盐县。公元前196年,西汉吴王刘濞“煮海于武原乡,设盐官”,置司盐之官。但元代和明代期间,钱塘江下游岸线海塘遭受潮水严重冲击,或北涨南坍,或南涨北坍,钱塘江涌潮淹溺成灾时有发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钱塘江进入河口平原后,由于受杭州湾山丘水流的季节与年际变迁,河床发生剧烈的摆移和冲淤,形成了钱塘江入海的南大亹、中小亹、北大亹等三条江槽,历史上钱塘江曾多次发生江槽变迁,史称“海失故道”[10],钱塘江南北岸线反复摆移,南北范围多达20 km,造成明清两代大潮灾频发,如明朝1411—1575年的“海凡五变”和清朝1645—1757年的“三亹变迁”,滩岸塌涨无定,潮灾危害严重。直到1758年,钱塘江摆移到北大亹后,基本稳定为江流主槽,观潮胜地由杭州转移到海宁。

3.1.2 异乎寻常的自然现象具有罕见的自然美学价值

全球有16个国家的60余处海湾河口存在过涌潮,最为著名的巴西亚马逊河、加拿大芬迪湾、英国塞文河等地,亚马逊河涌潮有比钱塘江涌潮更高的潮差,然而综合比较它们的绝对高度、潮流速度、遗产价值、可达性和观赏度等多种方面,汹涌澎湃、气象万千的钱塘江涌潮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钱塘江涌潮不仅以其磅礴壮观的自然景观在古今中外闻名于世,更孕育了深厚灿烂的吴越文化和独特多样的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

由于钱塘江河口河床地形复杂, 河岸边界曲折多变, 涌潮在传播过程中随江道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而变迁,形成形态多变、峰高量大、周期性强的涌潮潮景,包括交叉潮、一线潮和回头潮等代表性潮景,以及远景潮、中景潮、近景潮、咫尺潮和奇观潮等五类潮景。钱塘江涌潮形成于尖山河段高阳山下游,即起潮点,涌潮形成后向上游溯源传播,受到河宽束缚和河床抬高的影响,涌潮高度持续增大,至大缺口和盐官河段,高度达到3 m的极值,之后进入衰减阶段,高度向上游逐渐减小,直至闻堰上游,涌潮消失。当尖山附近江中出现沙洲, 主槽分成两股, 东、南两股涌潮上溯至沙洲上游端汇合时,相互交叉形成壮观的“交叉潮”。盐官一带河道顺直规整, 河床断面呈U字形,形成“一线潮”,从盐官向西挺进的涌潮, 行至盐官以西距离5 km的老盐仓,受老盐仓急弯及老盐仓丁坝(高9 m,长650 m)的影响, 涌潮被反射, 形成“回头潮”。钱塘江涌潮变化万千,褚云皎[11]通过历史文献和现场观测,概括了五类二十八种潮景:第一类远景潮,分一线潮、线头潮、断线潮、素练潮和白虹潮等五种;第二类中景潮,分雷霆潮、动地潮、人弄潮、夕阳潮、月夜潮、渔火潮、双花潮和卷云涌雪潮等八种;第三类近景潮,分碰头潮、喷雪潮、回头潮、蟹钳潮、蛇游潮、过坝潮、冲天潮、龙卷潮、龙背潮、银河潮、接天潮等十一种;第四类咫尺潮,为踏浪潮一种;第五类奇观潮,分飓风潮、晒煞潮、怪潮和海市蜃楼潮等四种[11]。钱江涌潮奔腾澎湃,犹如“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由于受到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等天文因素影响,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太阳、地球和月球近似成一条直线,太阳与月球引力的耦合力增强,形成大潮。每逢中秋节前后,三体天文位置连起来接近直线,又是一年中地球较近太阳之际,故八月十八前后钱塘江涌潮壮观异常,潮头可高达3 m,潮速高达10 m/s。“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唐·白居易《潮》)在观潮胜地海宁和杭州,“天天可观潮,月月有大潮”,一年有两个高潮期,春分和秋分;一月有两次大潮汛,农历初一至初四、十五至二十日;一日有两次涨潮,即涨落间隔12~12.5 h的早潮和晚潮,或称日潮和夜潮的“朝潮夕汐”。唐代诗人李益有诗云“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江南曲》),因每次潮至时间和地点较为精准,所以古代杭州立有候潮表,“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才在六和塔“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3.2 钱塘潮文化遗产

2 500多年来,钱塘江口河道和钱塘江涌潮共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地理演变,这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时空结果。首先,感潮区先民探索潮汐涌潮的成因和演变,留下了宝贵的古代潮论文献遗产。为了能够抵御潮灾造成的危害,历代政府重视营建和改善海塘工程,其中明清鱼鳞石塘在我国水利技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了能够慰藉百姓因怒潮带来的恐惧,政府和民众建造海神庙、潮神庙、镇海塔、镇海铁牛等,并举行镇潮和祭潮仪式,形成祭潮和观潮庙会。自古以来钱塘江一带民众就有观潮传统,每年八月十八潮神生日成为观潮节,无数文人墨客创作观潮诗画,留下大量咏潮文艺作品,均构成了历史悠久、蔚为壮观的钱塘潮文化遗产。

3.2.1 中国古代潮论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古代持有“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即作为整体和谐系统的天地自然中,元气阴阳被视为天地与人的共同基础,中国潮汐观尤为如此。《周易》可以说是中国潮论“潮月说”的思想源头:“月,阴精,水为天地信,顺气而潮。潮者水汽,来往行险而不失其信者也。”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时空中,中国古代潮论形成了元气自然论和天地结构论两大学派,“论潮汐者,不下数十家”(清·俞思谦《海潮辑说》),构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和潮汐学潮论。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潮论不断争鸣和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长期在世界海洋潮汐学中处于领先水平[12]。清代潮汐学史家俞思谦于乾隆46年(1781年)编纂出版《海潮辑说》这一潮汐学历史专著。东汉王充,东晋葛洪,唐朝卢肇、窦叔蒙,北宋燕肃,南宋朱中有,清代周春、俞思谦等关注和研究潮汐的古代学者,针对钱塘江涌潮的成因、演变、发展和深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王充最早创建了元气自然潮论,开创了探讨涌潮成因的科学路径,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从物理学的角度科学探讨涌潮的形成原因。唐代窦叔蒙著《海涛志》这一最早的中国潮汐学专论“潮汐作涛,必符于月”“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并绘制了高低潮时推算图,以精确计算和推算潮时。北宋余靖在其《海潮图序》中,认为“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并提出了潮汐椭球观点,这“实际上就是近代的潮汐椭球”。基于唐代窦叔蒙的高低潮时推算图,北宋吕昌明重编了《浙江四时潮候图》(1056年),此图比欧洲最早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1215年)要早一个半世纪。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其《中国科技发展史》指出,“世界上所有的暴涨潮,都没有像钱塘江涌潮那样,对世界潮汐学的发展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并专列潮汐一章,对王充的潮汐论述,给予了高度评价。

3.2.2 潮神文化遗产

钱塘江涌潮汹涌逞威,加之海风助虐,酿成潮灾。无法预知的自然灾害,人畜死亡的人间悲剧,超越了钱塘江先民的有限认知能力和应对灾难能力,他们敬畏自然,只能寻求超自然的神灵信仰护佑,“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北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感潮区民众立庙塑神祭拜神灵,定八月十八为潮神菩萨生日,举办潮神祭祀庙会,潮神信仰应运而生。浙江最广泛崇祀的潮神当属地方神,如钱镠、伍子胥、文种、张夏、范仲淹等“司江涛之神”。钱塘江沿岸一带在历史上有多处潮神庙,“沿江十八庙,庙庙祀张神”,在萧山地区流行三月初六张神会。杭州吴山(又名胥山)有多座潮神庙,尤以伍公庙为最著名;盐官海神庙则集十多种神灵共祀,在杭州和海宁地区流行八月十八潮神会。地方政府官员更会主持祭祀仪式,为民祈福,遗留下诸多名人祭文,如白居易的《祷江神文》,雍正的两篇海神祭文,以及《吴山伍公庙志》收录的五篇苏东坡祭文。潮神崇拜代表了古人对未知自然的敬畏,潮神庙兴建大多由民间社会自发集资,但海塘建筑则须由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组织负责,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主持的祭潮仪式,都不同程度地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神、社会与政府等多重关系,如由雍正皇帝御笔撰写诏书的祭潮礼典,演变为当前观潮节的祭潮仪式演艺活动。可以说,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方面,民间和官方在潮神祭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3.2.3 海塘文化遗产

“海塘、黄河与运河等大型公共水利工程是典型的人与自然综合作用的景观”[13]。代表人与自然关系的海塘工程与涌潮景观可谓是相伴相生,若没有涌潮成灾,海塘工程无须构筑;若没有海塘护佑,涌潮则肆意妄为,潮灾严重造成不毛之地,涌潮难以成为景观。钱塘江海塘的建设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海塘工程技术史的形成过程。作为强涌潮河口地区人类与海争地过程中形成的杰出技术范例,钱塘江海塘展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抗争并逐渐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历程,代表了科学技术应用于海塘建筑工程的最高成就。与海塘这种官方的捍潮御潮手段相生相伴,民间则更为普遍地采用镇潮的信仰方式,吴越王钱镠射潮的民间传说流传甚广;历史上,为镇潮筑堤,浇筑了众多镇潮神兽,如清代雍正和乾隆年间共铸镇海铁牛十五座,分置于海宁段鱼鳞海塘之上;为祭拜钱镠、伍子胥、张夏等潮神,感潮区建造多处潮神庙、海神庙、镇海庙等;也修筑了各类镇潮塔,如杭州六和塔、盐官镇海塔(今占鳌塔)、塔山安澜塔等,形成独特的镇潮文化景观。总而言之,以上海塘文化遗产体系动态地反映出人与自然、神与人、朝廷与民众的多元互动关系,相映成趣。

3.2.4 观潮文化遗产

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杭州钱塘观潮已成为吴越民众的休闲民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北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每逢八月十八潮神节,南宋朝廷在钱塘江中迎潮校阅水军和弄潮竞技演出。明清以后,观潮胜地下移至海宁,海宁观潮更为风行,潮神节也演化成观潮节。每年八月十八观潮节,官方和民间各方共同筹备潮神祭祀活动;观潮游客云集,各地商贩涌入,盐官贸易商船聚集;戏曲名角竞演,形成“观潮度曲”,深受观众欢迎,观潮节可谓是祭神节日、观潮节事、商贸庙会和文化集市等汇于一体。历代文人的观潮诗文蔚为壮观,较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苏彦的《西陵观涛诗》,白居易、孟浩然、苏东坡、范仲淹、柳永、周密、康有为、魏源等名人观潮,创作出记载钱塘江涌潮的诗词作品,可视为观潮文学景观的记忆档案。另外,杭州和海宁的观潮名人文化源远流长,观潮胜地名副其实。

3.3 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

钱塘江涌潮是世所罕见的自然遗产和享有盛誉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形塑钱塘江河口地理环境、杭州湾社会经济和浙江历史文化的主要动力源[14],属于人与自然典型关系的文化景观遗产。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元视角,笔者对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开展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内外学术界贡献一个跨度长达2 500余年的典型时空案例。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文化景观主要分为人类设计和创造的景观、有机演进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三大类别。钱塘潮贡献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它同时覆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三大类别。钱塘潮变化多端的壮观潮景,鱼鳞石塘蕴含人与潮、人与灾、自然与文化互动影响的景观演变史,“弄潮儿”所呈现的文化象征性以及赋予自然的深刻人文意义,形成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钱塘潮文化体系,钱塘潮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三大类别都作出全新的、中国式的价值诠释,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代表性和全球普遍意义。

3.3.1 人类设计和创造的景观

在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中,人类对自然进行设计、创造和再改造的景观主要是海塘文化和围垦文化。钱塘江海塘和围垦是人类居住地开发使用的杰出范例,在强涌潮的冲击作用下,钱塘江入海口区域人民在岸线内坍的一侧修筑海塘守护土地,在沙土淤涨的一侧围垦利用并筑塘巩固,因地制宜,发展盐业、渔业、农业,最终在钱塘江北岸遗留下海塘遗产,南岸遗留下围垦遗迹,以及运河、河渠、堰坝、水塘、水井等水利工程,它们都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强潮型河口民众与潮抗争、与海争地形成的文化景观。钱塘江海塘是为防御潮灾的自然威胁,卫护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不受洪潮侵害,在钱塘江河口感潮区营建的连成一线、系统化的堤防工程,是时间跨度长、建设规模大、持续开发的大型水利工程。作为人海互动的重要文化遗产,钱塘江古海塘反映出中国古代在水文地质勘察、塘工技术、工程组织、日常维护管理等方面先进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强潮河口防御工程的开创性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海塘工程技术价值,是我国古代伟大水利建筑工程和科技文化遗产的代表作[15]。迄今为止,鱼鳞石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杭州海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嘉兴市海盐县鱼鳞海塘水利风景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并有中国水利博物馆、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杭州钱塘江博物馆城市阳台展区等海塘和围垦主题的博物馆。

3.3.2 有机演进的景观

在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中,人类对钱塘江涌潮自然资源的传统利用方式和聚落形态,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盐官古城及其观潮节。文化景观由不同历史时空的特定文化叠加而成,从钱塘潮文化景观的历史层累现象来看,盐官古城这一传统聚落和海宁观潮节这一传统节事的历史发展演变均极具文化景观的层次性和生长性。除了盐官古城,钱塘江河口感潮区还有杭州、绍兴、宁波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海宁潮神祭祀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钱江观潮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祭潮神庙会、祭潮仪式和观潮民俗等文化资源,盐官古城每年举办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2009年海宁观潮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节庆活动品牌。

3.3.3 关联性文化景观

在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中,人类赋予了钱塘江涌潮自然现象以鲜明和强烈的文化特征,潮神文化和观潮文化特别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宗教、伦理、审美的精神联系。在潮神文化和观潮文化的时空演变中,自然环境构成其重要地理条件,社会变迁、政府干预和文化交流等重要人文要素,极大地推动了潮神与观潮文化的演变和发展。钱塘江涌潮孕育了形塑感潮区精神文化信仰、民风民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的潮神文化和观潮文化,与涌潮相关的民俗禁忌、故事传说、风物特产等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钱王射潮、潮神传说、观音借地、造钱塘等传说故事,以及水神、海神、潮神等祭祀仪式和“塘工号子”等;而千古奇绝的钱塘潮景观更是闻名中外,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史料记载、绘画摄影、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尤其是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咏潮诗词,极大丰富了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的文化内涵。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综合因素的长期驱动下,人与潮互相制约和影响,钱塘江涌潮孕育和生成了“江、潮、塘、塔、庙、城”等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格局,潮神文化和观潮文化尤其璀璨夺目,呈现出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的延续性关联状态。其中,海神庙和六和塔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结 语

只有弄清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的形成过程与演变机理,才能深入揭示其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方案。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凸显出钱塘江河口作为整体人类栖居环境而具有的文化生命力,其历史的原真性、自然地貌的完整性和人类生活的延续性,使得钱塘潮展现出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演进历程。全面审视和回顾钱塘潮文化景观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坐标上的普世意义,从历史性维度来看,钱塘潮文化景观2 500余年的自然与文化演进历程呈现出人地关系的“天时、地利、人和”,是自然人化和文化创造的时空见证;从共时性维度来看,钱塘潮文化景观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普遍存在着人与自然的时空关联,体现着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只有采取整体性、活态性、本土性价值保护的有效措施,才能最终实现钱塘潮文化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海塘观潮钱塘江
观潮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钱塘江观潮
沉默的北海塘
全国首个海塘遗址 博物馆杭州开馆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南有钱塘观潮 北有呼玛开江 民族争艳 玉石增辉
赵学敏书法作品《七绝·观潮》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