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豪
血库中的血液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上不同爱心人士的无偿献血,而血库中的血液资源是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关键,保证了各类急需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1]。鉴于无偿献血人员来源于各行各业,不同人员本身健康状况有所不同,献血以及后续血液资源使用中可通过血液引起相关传染病的传播,常见的如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艾滋病等血液类传染病,因而对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需要进行各类血液传染病的筛查,保证献血与后续输血质量,保证血液安全[2]。结合当前研究分析,ELISA 方法在无偿献血筛查方面使用率较好,并能通过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抗体筛查,预防献血者中潜在的病毒感染者可能引起的血液性疾病传播[3]。当前关于献血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筛查研究较多,而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作为一种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可终身携带,且主要通过输血传播,其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也可能引起急性T 细胞性白血病,基于此,在献血人群中还需要重视对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情况的筛查,便于结合筛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筛查工作[4]。本文以广东阳江地区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期间65833 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状况筛查与确诊情况予以分析,相关内容回顾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 年1 月~2021 年 12 月广东阳江地区65833 例无偿献血者,其中,男52293 例,女13540 例;年 龄20~50 岁,平均年龄(31.85±6.25)岁;2019 年21668 例、2020 年21626 例、2021 年22539 例。所有献血者均自愿进行无偿献血,献血前不同血样筛查资料均有记录。
1.2 方法 研究所有献血者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筛查情况,主要仪器与试剂为: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免疫分析加样系统、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ELISA 试剂盒、MP Diagnostics 公司提供的HTLV BLOT2.4 试剂。
通过ELISA 方法对献血者的血样实施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的初步筛查,5 ml EDTA抗凝真空血液,按照3000 r/min 速率进行15 min 的离心处理,分离血浆,然后进行抗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的初步筛查,包括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Ⅰ/Ⅱ型单孔检测,初步筛查后出现反应性的进行双孔复试,双孔复试过程中任何一个孔中存在反应性,则提示血样标本为阳性。针对初步筛查后为阳性的献血者,其血液资源应报废处理,告知献血者停止献血。严格执行《血站技术操作规 程》、不同试剂盒操作说明书完成血样采集、处理与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的初步筛查。
针对初筛为阳性的血样继续进行确认试验,即将初筛后反应性标本进行离心处理,离心速率为 3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离心完成后留取0.5~ 1.0 ml 的血浆、白膜层,2~10℃条件下运送到实验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免疫印迹法完成对初筛阳性样本的确认,根据确认结果及时联系献血者,做好筛查结果的告知。
1.3 观察指标 ①初筛阳性结果以及献血者资料;②不同时间初筛阳性情况;③确认初筛试验结果。
2.1 初筛阳性结果以及献血者资料 65833 例无偿献血者通过ELISA 方法初步筛查,其中12 例阳性、阳性率为0.18‰。12 例初筛阳性人群中,男性献血者8 例、女性献血者4 例;初次献血者10 例、重复献血者2 例;血型:A 型血3 例、B 型血3 例、AB 型血1 例、O 型血5 例;职业:农民2 例、学生1 例、工人1 例、公务员1 例、自由职业者1 例、其他职业6 例。
2.2 不同时间初筛阳性情况分析 2019 年初筛阳性 5 例、初筛阳性率为0.23‰,2020 年初筛阳性3 例、初筛阳性率为0.14‰,2021 年初筛阳性4 例、初筛阳性率为0.18‰。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初筛阳性情况分析(n,‰)
2.3 初筛试验结果确认 12 例初筛阳性献血者,经过免疫印迹法确认均为阴性。
无偿献血是补充当前我国血库中血液资源的主要途径,实际上因为献血者个体差异较大,部分献血者可能存在自身并不知晓的血液性传染病,如果将其血液使用到临床中,可能引起血液使用者出现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增加各类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5]。随着我国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感染率的不断提高,无偿献血中均高度重视上述疾病的筛查,有效的降低了通过输血因素而增加的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发病率[6]。
随着对各类血液性传染疾病的研究分析,临床献血中需要进行更多血液性传染疾病的筛查,全方位降低各种血液性疾病因输血因素而引起的传播。1980 年发现了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Ⅰ型、1982 年发现了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Ⅱ型,其均属于两种人类逆转录病毒,相关研究证实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与成人 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相关脊髓病、热带痉挛性下肢瘫痪等均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上述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因而在输血以及献血过程中逐步重视对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Ⅰ/Ⅱ型抗体的筛查,依靠早期筛查保证输血安全[7]。近年来,研究指出,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同地域相关,多见于加勒比海地区、日本西南部、非洲中部和南部等地区[8]。
结合国内不同资料对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情况的分析,福建检出率为0.93‰,东莞检出率为0.38‰,潮州检出率为0.51‰,提示国内部分地区也有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其可能通过献血引起传播[9,10]。本次研究中对广东阳江地区献血者中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筛查情况予以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初筛阳性检出率为0.18‰,较国内部分文献中报道的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检出率较低,提示该地区整体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率较低。通过确诊实验显示,12 例初筛阳性献血者,经过免疫印迹法确认均为阴性。提示ELISA 方法在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筛查方面有一定的假阳性,其可能与检测试剂有关、也可能与检测操作等有关。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本地区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率较低,同时大规模进行血样筛查中需要较多试剂、人力等投入,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可暂不进行献血者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的全面筛查。从输血安全性方面考虑,除了做好常见传染病的早期筛查外,还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输血安全性,比如在输血中可采用滤白血袋,这是因为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主要感染淋巴细胞,从而降低血液中存在的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载量,降低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风险;此外,血液制品(全血、红细胞等)可在保存2 周后再用于临床,减少新鲜血液的使用,这是因为血液在保存14 d 后,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的传播能力会丧失,依靠上述措施预防可能存在的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情况。
国内资料报道[11]指出,我国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比如浙江、福建、广东等;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后到出现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抗体过程中有51 d 的窗口期,即通过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献血者筛查,有一定的残余风险。如果献血者献血时间以及筛查时间刚好处于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此时将无法检出,综合输血安全性、筛查经济性因素,仅对初次献血者进行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筛查可发挥较好的综合效益。部分文献报道[12-15]指出,对献血者中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检测中,使用蛋白印记法、核酸检测技术能够保证阳性检出率,降低假阳性率,这与本文部分研究结论一致,即ELISA 方法在献血人群人类嗜 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中有局限性。分析可能是因为ELISA 方法在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筛查过程中的检测窗口期较长,通过利用核酸检测能够缩短检测窗口期,降低残余风险。
综合相关研究,作者认为针对人群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风险较低地区,可在献血中暂不开展大规模的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筛查,而对于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则应视情况采取一定的献血策略,献血中可注重对不同献血者一般资料收集,针对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率较高地区以及初次献血者,可在献血前进行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筛查。
综上所述,广东阳江地区献血人群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率较低,采用ELISA 方法初步筛查期间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可暂不进行人类嗜T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但需要重视对假阳性结果的研究分析,便于降低ELISA 方法在筛查中的假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