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乾,李 君,邵珠庆,赛万里,王连祥
(1.黄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山东 菏泽 274000;2.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丹参是一种草本植物,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多年,叶片呈复叶羽状,根部内白外红且肉质肥厚,是富含药物成分的主要部位。丹参的适应能力较强,尤其对高寒、干旱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适合生长在湿润和阳光充足的沙质土壤中。目前,丹参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山坡和沟边地带。
丹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提升,市场对丹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丹参的种植面积扩大。许多地区采取产业化种植技术,适时种植、除草、中耕、浇灌和施肥,为丹参健康生长保驾护航。为了提高丹参产量,需采取地膜覆盖、改良土壤、机械化作业和集中土地种植等措施,充分发挥丹参的生产潜力,保证其根系在土壤深层更好地生长,为医药行业和医疗保健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丹参在医药方面用途广泛,药物主要成分是丹参酮和丹参酸B,既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又能防治胆管炎、肝病和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丹参可以软化心脑血管和改善微循环,对于防治血栓类的心脑血管疾病效果良好。丹参在活血化瘀和调节微循环方面药效显著,野生丹参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药材行业对丹参的需求量逐年提升。加之部分山坡或林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野生丹参数量急剧减少,促使人们开始人工种植丹参[1]。由此可见,丹参在预防和治疗疾病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种植丹参对医药行业具有重大贡献,可以为广大农民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
丹参适宜生长在湿润、肥力与阳光充足、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壤中,所以应合理选择地块,确保田间土壤肥力中等、地势高、浇灌和排水便利等。土壤过沙或过黏均不利于丹参生长,过沙土壤不易保持水分。丹参生长中会受到干旱影响,土壤过黏通透性较差,丹参根部会发生腐烂现象。此外,种植丹参需实施轮作,需要注意的是上茬不能种植大豆。
为了保证田间土壤通透性良好,为丹参吸收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奠定坚实的基础,每年立冬之前需要深耕田间土壤,一般要求深翻35 cm 左右,将土壤深层风化、存活的病菌或虫卵翻到地面,通过紫外线照射或外界低温杀灭,有效降低丹参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病虫害的概率。
深耕后的次年春季需用拖拉机将田间耙透、耙平,保持土壤水分和墒情。翻动地块之前需将农家肥施入田间,用量为45~75 t/hm2,农家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否则会携带病菌或虫卵,影响丹参生长。深耕过程中可以向田间施入复合肥,用量为450~600 kg/hm2,但要合理控制氮磷钾肥的比例。
使用丹参种子繁殖,不仅会延长丹参的种植时间,还会降低丹参产量。通常选择在闲散地块培育幼苗,次年春季移栽幼苗,解决丹参根头粗大等问题,保证丹参健康生长。
首先,适时种植。一般在2 月中下旬土壤解冻后及早种植丹参,此时田间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能够提高丹参苗的成活率,并且延长丹参的生长期,提高丹参种植产量。
其次,剪切苗木和浸泡苗根。种植之前需把丹参苗摆放整齐,并确保剪切长度一致,保留15 cm 左右的根部。为了促使丹参苗尽快生根,可以在剪切苗根后,用生根粉溶液浸泡苗根,溶液浓度为200 mg/kg[2]。
再次,种植覆土,将丹参苗摆放在垄沟上,让顶芽和垄沟相平,行间距30 cm、株距20 cm,然后使用机械覆土,控制覆土厚度为4 cm 左右,在带犁覆土前调整犁面高度。
最后,用石碾镇压土壤表层,保持土壤墒情,避免水分流失过多,影响丹参根部生长。丹参栽种密度需根据田间土壤肥力和种植技术调整,通常情况下,种植密度以120000~135000 株/hm2为宜。
为了抑制田间杂草生长,避免杂草与丹参争抢肥力和水源,有效降低丹参苗感染病虫害的风险,需在种植丹参苗4 d 后,在田间地垄喷洒乙氧氟草醚和异丙甲草胺,用量分别为600 g/hm2和1800 g/hm2。
2.4.1 及时除草
丹参苗早期生长速度缓慢,对外界不良因素比较敏感,田间杂草生长较多时,会与丹参苗争抢养分和水分,影响丹参光合作用,不利于为根部系统输入营养,严重影响丹参苗健康生长。同时,杂草较多时,会为病菌或虫卵提供良好的繁殖条件,致使丹参苗受到病虫害影响,因此做好田间除草工作对于丹参苗的正常生长非常重要[3]。
在露地种植15 d 后,丹参苗开始生长,喷洒封闭药物后,田间杂草较少。通常在丹参苗生长30 d 后,田间开始出现大量杂草,此时需人工除草,如果幼苗较小需人工拔草,确保丹参处于健康状态。产业化种植丹参过程中,需要在丹参生长到10 cm 以后,结合中耕进行机械化除草。同时,产业化种植丹参需要种植人员极具责任心,定期观察幼苗生长情况和田间杂草长势,避免田间杂草对丹参苗产生危害。
2.4.2 适时中耕松土
在丹参苗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需适时中耕松土,保持土壤墒情,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通水性,促进丹参苗根系健康生长。丹参苗较小时中耕松土,翻起的土壤容易将小幼苗掩埋,进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待丹参苗生长到10 cm 时可以中耕,产业化种植丹参需要采取机械化中耕,第一次中耕深度应较浅,避免对丹参苗的根系造成伤害或将个别小苗掩埋。一般建议每隔14~21 d 中耕1 次,丹参整个生长周期需中耕松土2~4 次[4]。
2.4.3 科学追肥
在丹参生长阶段,需根据土壤肥力和使用基础肥料的情况适时追肥。通常情况下,苗期需追肥1 次,施用尿素150~225 kg/hm2,以促使丹参苗更好地返青。开花期可进行第二次追肥,施用750~900 kg/hm2磷钾肥,促进根系尽快膨大。在施肥过程中可以结合中耕或灌溉对根系追肥,也可以在开花期间施入叶面肥,一般施用225~300 kg/hm2磷酸二氢钾,促进地下根系健壮生长。
2.4.4 合理浇灌和排水
丹参露地种植过程中,需根据幼苗长势合理浇灌,干旱天气需充分浇灌。产业化种植可以采取喷灌方法补充水分,避免幼苗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丹参最怕田间积水,如果遇到雨水较多的季节,需尽快排出田间积水,否则会影响根系呼吸,导致其因缺氧而腐烂,进而严重降低丹参产量。同时,田间积水较多会加快病菌和虫卵的繁殖速度,增加丹参感染发病的概率,影响丹参产量和质量[5]。
2.4.5 科学控苗
丹参的主要经济价值在于根系,在种植过程中应重视根系的生长状况。丹参生长过程中地上茎叶生长茂盛,在没有控苗的情况下,地上部分会与地下根部争抢营养,导致产量较低。待丹参出现蕾芽时,除了要留种的地块外,都应该进行打蕾,即切掉蕾芽,避免蕾芽吸收过多的营养,影响根系健康生长。生产管理中种植人员需重视控苗工作,抑制地上部分徒长,确保丹参高产、稳产。
丹参种植过程中,如果管理措施不当极易发生病害,这也是降低丹参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和叶斑病,其会感染周围健康植株,大面积暴发,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必须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2.5.1 根腐病
根腐病多发于夏季降水丰沛期,主要为害丹参根系,随着病情发展,病变部位由须根或支根逐渐扩大到主根,导致根部发黑腐烂,进而蔓延到整个植株,直至植株死亡。
防治根腐病的措施有两种。首先,将丹参和蔬菜进行合理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确保土壤中营养充足,提高丹参强壮度,进而降低丹参发病概率。其次,加强田间管理,在梅雨季节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增加土壤通透性,保证根部健康生长。一旦发现染病植株应立即拔除,并对发病植株与局部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情扩散或蔓延。发病早期向根部喷施50%甲基托布津1000 倍液,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6]。
2.5.2 叶斑病
叶斑病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发病率较高,主要由细菌引起,发病植株叶片会出现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面积不断扩大,最后整个叶片枯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丹参生长发育不良,最终造成大面积减产。
防治叶斑病的措施有两种。首先,合理轮作,减少田间土壤中的细菌,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其次,加强田间施肥管理,施用磷钾肥,用0.3%磷酸二氢钾进行叶片施肥,促使叶片健康生长,增强植株对叶斑病的抵抗力。一旦发现丹参感染叶斑病,需向叶片喷洒50%多菌灵溶液,控制病情蔓延[7]。
通常在每年的立冬前收获丹参,要避免丹参根部受冻,否则会大大降低药物成分含量。首先,使用割灌机将地面以上的茎叶割掉,待茎叶干枯后再起获地下根部。其次,犁开地垄,人工去除丹参根部的泥土,分拣并剪切茎叶,之后进行晾晒。
丹参根系较发达,能够深扎到40 cm 以下的土壤中。在产业化种植过程中,一般采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收获,但常由于设备使用不良,难以起获深部的根系,致使部分根系仍然留在土壤深层,降低丹参产量。
在晾晒丹参的过程中要定期翻动,保证表面均匀干燥,切忌将丹参放在太阳光下暴晒。在室外晾晒时,应放置于阴凉处,如果温度较低应做好保温措施,避免冷冻后降低药用价值。应尽量将丹参放置于阴凉处自然干燥,确保丹参的药物含量不受影响,以免降低丹参品质。
为了提高土壤温度,应尽早种植丹参,延长其生长时间,实现增加丹参产量的目的,建议在种植丹参苗后覆盖塑料薄膜,然后用表层土壤压实。种植人员需认真观察丹参苗的生长情况,待丹参苗破土后,扎破薄膜,促使幼苗更好地生长。采取地膜种植的过程中,要增强责任心,避免幼苗长期处于密闭的薄膜下被灼伤,确保幼苗健康生长。
覆盖地膜可以抑制杂草生长,降低喷洒封闭药物的成本,减少清除杂草的人工投入,避免杂草对丹参幼苗产生不良影响,进而达到提高丹参产量的目的。采取产业化种植时,可以用机械进行地膜覆盖,以节省人力和物力。
丹参根系较发达,能够在深层土壤中生长,种植在沙质土壤中能够明显提高产量。如果种植丹参的土层黏重,需对土壤进行改良,在黏重土壤中掺入适量沙土,保证土壤处于沙化状态,促使丹参根系更好地生长,增加丹参产量。同时,将丹参种植在沙质土壤中,能够更好地利用机械化设备收获,将深层的根系全部起获,减少收获不全造成的浪费[8]。
通常情况下,产量化种植丹参的面积较大,过多使用人工种植或收获会增加人工成本,农忙季节会延误种植或收获时机,严重影响丹参的产量。建议使用机械化作业方式种植和收获丹参,根据当地土壤情况,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保证机械设备运转良好,确保起获深度达标,将土壤深层丹参全部收回,实现减少劳动力成本和增加产量的目的[9-10]。
随着丹参种植技术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丹参的地块处于分割状态,不利于使用机械化作业,会增加种植丹参的成本,降低丹参种植效率。因此,需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大面积种植,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模式,充分挖掘机械化设备的潜力,为田间管理提供便利,以最少的种植成本获取理想的种植效益[11]。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愈发常见。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和清除血栓的功效,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由此促使人工种植丹参的面积逐渐增加。在种植过程中,需根据丹参对土壤或环境条件的要求,采取科学的产业化种植技术,提高丹参苗的成活率和抵抗能力。为了提高丹参产量,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并且集中土地大面积种植丹参,便于生产管理和机械化作业,提高种植丹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