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原祁“气势论”探析

2022-12-31 21:57梦娜
参花(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龙脉漫笔气势

◎梦娜

清代画家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王翚被后世并称“四王”。“四王”在绘画理念上秉承传统,技法上强调师法古人,以王原祁的绘画思想最具有代表意义。王原祁的画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雨窗漫笔》和绘画题跋中。他上承谢赫“六法”、郭熙“山水观”和董其昌“南北宗论”;下启后世“正脉”绘画思想。具体而言,王原祁认为山水画应该讲求“气势”,要通过经营位置和笔墨设色等形式方面,在画面中呈现出“龙脉”和“开合”的态势,要“意在笔先”“理气趣”相结合,从而最终传达出画面整体的美学效果。

一、“龙脉为体”和“开合为用”的气势表现

王原祁对谢赫“六法”做了更加具体的说明,将经营位置和笔墨设色落实到龙脉的呈现和气势的营造上,所以,本文选取“气势”这一范畴来分析王原祁的画学思想。

王原祁重视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气势”在山水画中的表现,探寻如何通过具体画法在静态的画面上呈现活泼的生命力,这具有抽象意义,他要通过气势的传达赋予画面形而上的审美价值。王原祁将“势”的美学思想与山水画结合发展为“龙脉说”,明确提出“龙脉为体,开合为用”的思想:

“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知所衿式。然愚意以为,不参体用二字,学者终无入手处。”

王原祁明确地以“画中龙脉”来形容画中一以贯之的气势,整体的气势还需要局部的“开合起伏”来实现。画面中有“开合”才能形成山林云水之间的收放关系。山有“起伏”才有大小远近的空间感、阴阳向背的明暗感,山石高低有秩的错落感。

王原祁使用“龙脉”的概念并非偶然。首先,龙脉说最初属于风水学,而山水画与风水学关联颇多,如《林泉高致》:“画亦有相法。”这里所说的“相法”,包含了风水学的内涵。王原祁推崇的董其昌也对风水学做过深入研究。风水学讲“寻龙点穴”,即寻找龙脉和风水宝地,这样的地方多藏风聚气,如《辋川图卷》。风水学上的龙脉可以理解为山脉的走势,王原祁寻找到这一祥瑞的说法来论画。其次,在画学上自顾恺之便有“使势蜿蜒如龙”的提法,王翚论画已提出“龙脉”。王原祁使画论中这一传统进一步明确,赋予了“龙脉说”更多内涵,影响后世。

气势是一种气的动势,这是龙脉产生的源头。王原祁所言的“龙脉为体”是要明确一幅画主要表现的东西是什么。“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龙脉起始处富于变化,可以浑沦也可以细碎,或正斜或断续,如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不影响气势的铺展,反而更显生动活泼。高远视角下画山水更能体现出“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有气脉自上而下的冲击。“宾主历然”是说画山水有主次,结聚为“合”,澹荡为“分”,主次收放,气势出焉。不明此画理,就会“生病”。

王原祁认为不同的画家对龙脉开合有不同的表达。五代画家董源和巨然达到了元气浑沦的整体效果,龙脉画法在元四家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四家中王蒙的山水画能呈现出明显的起承转合的龙脉走势。王原祁仿王蒙笔意作《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自题曰:“以清坚化为柔软,以澹荡化为天矫,其骨力在神不在形,此画中之犹龙也。”吴镇山水画中的龙脉气势与王蒙多为高远视角不同,更多采用浑蒙平远。可以说,在龙脉的使用上王蒙和吴镇把两种不同的风格发挥到极致。

气势需要画面上具体的经营,但是气势本身更在画外。历代画家反复研究提炼笔墨技法,融会于画面之上,产生融会贯通的效果。龙脉与开合能给人以整体又具体可感的气势冲击,说到底还是一种位置的经营辅以笔墨设色,就需要创作前的“定势”。

二、“意在笔先”与作品气势的传达

王原祁强调要通过“意在笔先”先来“定势”。“意在笔先”古已有之,最早在书法领域出现。王羲之也强调了要精心布局再下笔,与王原祁“安闲恬适”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意”的一部分。

在王原祁的《麓台题画稿》中多处提到“意”,“合意”“取其神与意”“以意为之”等,可见王原祁创作与品评都重视“意”的整体指导性。对此,清人布颜图有言:“意之为用大矣哉!非独绘事然也,普济万化一意耳。夫意先天地而有。在《易》为几,万变由是乎生。在画为神,万象由是乎出。故善画必意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

王原祁强调的“意在笔先”以“定势”为先,经营位置次之,笔墨再次之:“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

在作画前,王原祁提出应先定整幅画的气势,再去具体安排间架结构的疏密和笔墨的浓淡等。《麓台题画稿》:“从气势而定位置,从位置而加皴染,略一任意,便疥癫满纸矣。”可见气势的获得,须遵循一定创作规律。《雨窗漫笔》以很大篇幅强调势的表达必须重视经营位置,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顾恺之的《论画》:“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置陈布势”才能在方寸尺幅中创造出变化和可亲可感的空间感,形成整体的气势浑沦之感。对此,清人布颜图说:“必须意在笔先,铺成大地,创造山川,其远近高卑,曲折深浅,皆令各得其势而不背,则格制定矣。”《雨窗漫笔》中讲的观画也要先观其定意结构。“临画不如看画。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视其定意若何,结构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安放若何,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必于我有一出头地处,久之自与吻合矣。”

除了经营位置之外,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还强调了笔墨设色对气势传达的意义。用笔本身能体现出创作主体的提按气势,下笔的走势、起承转合。《雨窗漫笔》说:“今人不解此意,色自为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设色作为笔墨的补充,也要合势。

在王原祁看来,主体的心意是气势传达的源头,画中气势展现胸中气势: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中的观点可以解释王原祁的思想,即绘画技巧是“言”,绘画造型是“象”,绘画气韵是“意”。绘画须先“立意”,根据“意”来创造绘画形象、使用绘画技巧。所以在创作前画家应“安闲恬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神静气”,达到虚静的创作状态,不受外界信息干扰,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中。

立意没有具象却充溢在整幅画面上,笔墨可观却只是形式。在王原祁之前,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也对意与形做过比较:“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也就是宗白华所言的“艺画”与“术画”有别。清人方薰也十分重视立意,他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作画必先立意,意高则境远,意深则境古,意足则神完。”

王原祁以意在笔先实现龙脉的贯通。中国画尤其文人画的精髓在于理、在于意、在于内在深刻的东西。于是王原祁在《雨窗漫笔》最后总结出“理趣气”兼到的审美追求。

三、“理气趣”合一的品评观

《雨窗漫笔》在品评观上提出了“理趣气”合一,这实际上也是他“气势”论的呈现:理气趣合一,使气有了规定性,以理为前提的气才是正脉,以趣为表现才生动。

“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于平中求奇,绵里有针,虚实相生。古来作家相见,彼此合法,稍无言外意便云有伧夫气。”

这是王原祁对绘画的根本看法,也被认为是四王一派绘画美学的根本。画的背后应是画家宇宙无限的世界观,与万物的规律相通。所以理、气、趣等范畴承载了无限的审美空间。

理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本义为将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理”即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理”在画论中可以理解为规则,对画作笔墨情趣的具体判断。《雨窗漫笔》三至九则都渗透了王原祁所推崇的画理。“今人不知画理”,所以王原祁针对时弊,弘扬六法,以法明理,以理悟道。

理不是孤立的,要与气结合。如果说“理”蕴含在笔墨之内,那么“气”就升腾在笔墨之外。从气的本意来看。气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云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气是一种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息”赋予气以动感。所以气从初始阶段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气在魏晋进入美学领域,影响中国诗书画论。气也是艺术作品一大鉴赏要素。荆浩在其《笔法记》中还提道:“山水之象,气势相生。”象外升腾气势,落实在文人画中,则是画的整体意气、气蕴。气势是活的生命。但是气势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未产生深刻影响,直到黄公望、董其昌和王原祁等人提高了“气势”在中国画创作和理论中的地位。

气要浑沦,《周易》中“太极”多被解释为生化万物、浑然一体的元气。王原祁认为元四家做到了元气浑沦。方薰评王原祁的笔墨也赞赏他有“浑沦之气象”。

万物有气,这是文学艺术取法自然时应当表现的核心对象。创作者也有自身的气质才性,同样能体现在作品上。所以气既是文之气也是人之气,在美学上要求天人合一。

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

“气韵生动,墨飞秋色,天真平淡,包含奇趣。

“画法莫备于宋。至元人搜抉其义蕴,洗发其精神,实处转松,奇中有淡,而真趣乃出。

“要仿元笔,须透宋法。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则元笔之趣一分不出。

“随机而趣生,法无一定。丘壑烟云,惟见浑厚磅礴之气。”

趣是中国画不能缺少的灵魂,是画家之间的一种区分度,元人尚趣,许多作品妙趣横生,别出新意,打破了宋过于板滞的弊病。“要仿元笔,须透宋法。”可见想要笔下生趣,不能丢弃传统笔法只单纯地追求趣,而是需要深厚的功底自然流露。王原祁评黄公望道:“不出宋人之法,但于林下水边、沙碛木末极闲中辄加留意,归于无笔不灵,无笔不趣,在宋法又开生面矣。”“盖山无定形,画不问树,高卑定位而机趣生。”趣就是一种机变。“惟见浑厚磅礴之气。”王原祁认为的趣要和理气结合,否则无理之趣经不起推敲,无气之趣将轻浮。“得意、得气、得机,则无美不臻矣。”

《雨窗漫笔》中强调笔墨位置、气势经营,最终还要达到“理气趣”兼到的审美理想。笔墨与主观精神结合,不仅是造型手段也成为审美客体。

王原祁“理气趣”合一的审美追求,要求气势的表现要符合“理”,要表达“趣”,体现“理气”和“理趣”。所以作画要遵循六法,以法明理、气韵生动又不失审美趣味,最终才能体现出想要的“气势”。四王之一的王翚说:“以元人之笔墨,运宋人之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而王原祁不废宋理,以韵成势,既有宋人精雕细琢的严谨,也追求元人逸气与画趣。

王原祁在追摹前人画作、继承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王原祁所处的清朝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万流归一,《雨窗漫笔》蕴含王原祁丰富思想成果,巩固了“南宗”画派的地位,提高了气势在中国画创作和理论中的地位。但是王原祁的生动是笔墨的生动,一个模式,不是自然的生动。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史,他确实不能称为一流。近代以来批评他的声音一度占主流,但也有人肯定他承接传统的严谨态度。总之,王原祁的绘画创作和理论对今天的美学与画学仍有指导意义,值得后人研读。

猜你喜欢
龙脉漫笔气势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中华龙脉
飞墨洒真情 漫笔绘艺魂
漫笔点丹青
复方龙脉宁不同提取液对H2O2诱导H9c2 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既有惊喜,又有气势 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报道
让句子有气势
排比,让写话更有气势
习印漫笔
书道佛心两相宜——书法家得一先生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