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美好』儿童生命发展的历程

2022-12-31 20:30余小刚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教中华育人

文 余小刚

没有人可以怀疑,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中华文化大动脉里,诗,是中华精神最为浓烈的血浆!

“国魂凝处是诗魂”,中国传统的优秀品格、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审美经验、思考方式和思想智慧,无不通过中华优秀诗歌作品闪现出永恒的光辉!

没有人可以怀疑,中国是一个诗教的国度。

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始,在中华大地永不枯竭的文明史上,诗歌教育是涵养一代又一代爱国济世、中和勤勉、刚健有为的仁人志士的最佳方式。

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我们需要更为美好的生活,我们需要更为美好的社会,我们需要更为美好的教育,我们需要更为美好的精神理想……那么,让我们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以诗涵养我们的灵魂,以诗重塑我们的风度,以诗教育我们的子弟,以诗澎湃我们奋进新时代的激情!

没有人可以怀疑,诗歌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人对诗有“诗者,天地之心”的界说。人生天地之间,诗从来就是温饱之外的食粮,陆游不仅有“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的自评人生,还有“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的耕读写真。朱敦儒更是以“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的诗书底气来自我标高。苏轼则在人生最困苦的时候,以“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来安放自身。清代的吴嘉纪甚至认为,读诗可以塑造人体,“不读诗书形体陋”虽显夸张,却道出了诗歌对个人形体气质塑造的可能性。

我们读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就会畅想那浓郁烟火气息中充盈的舒坦;读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就会在偶然失落时,重树理想的豪迈……叶澜教授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是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研究教育却不研究自己的文化与教育之关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荒唐!然而我们很长时间内,因为时代骤变而慌乱,长期处于向外张望、借用、吸收,忽视了追本之不可或缺,忽视了从本源中汲取营养的不可取代性。”这,当是教育科研的清醒!

当我们确定了以人类精美文化的诗歌作品作为教育资源时,诗歌到底教什么?或者说,当我们提供诗歌作品为学生的学习材料时,我们期望学生在这些温润身心的诗句中,摄取什么样的心智营养?

我以为,这一基本问题,恰恰是诗歌教育的底层逻辑和基本落点,如果不正视,诗歌教育教学就是缺失了基本方向的盲动。

研究中华诗教的文化传统,发挥诗歌文体的特殊价值,遴选优质经典的诗歌文本,契合当今教育的育人导向,创新诗歌教育的育人模式,选择恰当优化的教学方式,诗歌教育才能真正绽放“以诗教”的育人理想,诗歌学习经历才能“美好”儿童生命发展的整个历程。

猜你喜欢
诗教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