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肾论治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验案分析

2022-12-31 19:01:08孙守芳李光善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消瘿甲亢复查

郭 敏,孙守芳,夏 娜,张 婧,李光善*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2.青岛市中医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而产生的毒症,对机体的各个系统均会产生影响[1],在血液系统中最常见的是白细胞数目及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减少。据文献报道显示,大约有3%~17.27%的甲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偏低的症状,其中约3%~14%的患者在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发生[2-4]。目前西医治疗以控制病情为主,主要采用抗甲状腺药物联合升白药物治疗,但是由于抗甲状腺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为白细胞减少,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难以规范使用,导致其甲功指标难以控制,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相关研究证明,中医治疗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疗效可靠,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白细胞及粒细胞数量,而且能够减少抗甲状腺药物的剂量[5],降低副作用,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

1 病机要点

中医虽然未明确提出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相关病名,但将现代医学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归属于“瘿病”的范畴,将白细胞减少症归属于“虚劳”的范畴,并分别对瘿病、虚劳有诸多论述。

古代医家认为瘿病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地域、体质和外感六淫有关,病机以气滞、痰凝、血瘀为主。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瘿候》云:“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与脉,搏颈下而成之。”《外科正宗·瘿瘤论》指出瘿瘤:“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淤血、浊气、痰滞而成。”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指出:“多为外因六邪”“内因七情”。古代医家认为虚劳的病因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病变涉及五脏,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素问》所述“五劳七伤”阐明了“虚劳”是由于阴阳过度消耗所导致,提出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预防原则。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用五劳、六极、七伤概括虚劳的病因。金元四大家李东垣也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

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多种病因病机相互影响,涉及多个脏腑[7-8],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初期多为实证,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表现为虚实夹杂证。患者肝郁气滞,郁而化热,病久则耗伤气阴,出现肝肾阴虚[9],后期肝病及脾,脾气亏虚,机体气血化源不足,临床多见肝郁血热脾虚证,表现为心慌乏力、怕热汗出、消瘦、食欲不振、嗜睡、舌红、苔薄白、脉滑等症状。因此在治疗中常应用凉血消瘿、疏肝健脾、滋阴补肾的治法,在祛邪的同时兼顾肝脾肾三脏。

2 从肝脾肾论治

2.1 审证求因,首责于肝

甲亢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记载。《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癫。”肝经循行的路线正好经过甲状腺,故其生理病理与肝脏密切相关。其次《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济生方·瘿瘤论治》中记载:“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明确指出情志与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人体的情志活动、脾胃的运化、精气血津液的运行都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的正常。患者情志不畅,肝失条达,疏泄失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肝旺克脾,导致脾气失于运化,蕴而化湿生痰,日久气滞、痰凝、血瘀循经络结于颈前而成瘿瘤。足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在体为木,内寄相火,病入厥阴则出现肝火上炎。故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多表现为心慌乏力、怕热汗出、烦躁易怒、多食易饥、消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一派实热的症状。古人在治疗瘿病时曾提出“顺气为先”的治疗原则,认为本病是由肝郁气滞发展而来,其病机关键在于肝之疏泄,通调气机的功能失常。故在临床治疗中,常以疏肝行气为主,兼有清肝降火、凉血消瘿。

2.2 标本同治,重在补脾

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虚损,脾虚为主,标实为肝气郁滞,化热入血。本病初起多见肝郁血热证,病情日久,肝木亢盛,制约脾土,导致脾气亏虚,脾失健运,就会出现一系列体虚乏力、纳差、便溏等脾气虚的症状。《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五行相生相克,肝属木,脾属土,当肝木过旺,超过正常限度时,可导致脾土不足,即“木旺乘土”,反之当脾土过于虚弱时,难以抵挡肝木的克制,亦可出现“土虚木乘”的现象,故在临床治疗时常强调在“抑木”的同时要兼顾“扶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温病条辨·治血论》指出:“故善治血者,不求有形之血,而求无形之气”,因此在遣方用药时,常配伍“茯苓、白术等”药物,采用健脾益气的治法,脾气充足,人体得以化生气血,水谷精微得以布散全身,而肝木自会得以濡养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3 兼顾滋阴补肾

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病程较长,日久可累及肝肾之阴。肾阴亏虚,无法上制肝阳,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虚实夹杂之象。冯皓月等[10]认为肝肾两脏母子相生,精血相互转化,肾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肝火亢盛,加重肾阴不足。其次“久病致虚”“久病及肾”,肾乃后天之本,素体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邪正相博日久损伤肾气。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资互用,肾水能够滋养肝木,使肝气疏泄条达,肝气的疏泄亦可以促进肾精的再生和贮藏。故在临床治疗时常配伍熟地黄、骨碎补等药物,意在通过滋补肾阴,平抑肝阳来治疗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

3 其余论治思路

3.1 随症加减

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病程较长,临床上常出现一些伴随症状,故在用药时可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例如颈前肿大者,常加浙贝母、姜半夏化痰软坚散结。合并手颤者,常加白芍、钩藤以养血敛阴、柔肝熄风。失眠多梦者,常随证加合欢皮、酸枣仁、柏子仁养心血、清虚热、宁心安神,石决明、珍珠母平肝镇惊安神;心烦者加栀子、地骨皮清虚热、除烦安神。瘿病日久,患者常出现烦躁、抑郁的状态,可酌情加川芎、枳壳、柴胡等疏肝解郁。出现纳差食少,脾胃运化失调时,可加白术、陈皮、茯苓健脾益气除湿。

3.2 结合现代药理学组方选药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一些中药对治疗甲亢有显著的疗效,因此在遣方用药时可以适当配伍以增强疗效。夏枯草是甲亢治疗常用的药物之一,仝小林院士指出夏枯草对于甲亢属肝胆郁火者最为适宜[11]。研究表明,夏枯草中含有大量的芸香苷、三萜皂苷等成分,具有抗炎免疫、抗氧化、抗抑郁等作用[12],方中可发挥其散结、清肝、明目的效用。玄参含有玄参苷甲、哈巴苷等,具有抗炎、抗氧化、舒张血管的效用[13],方中可发挥其降火、散结的效用。白芍中的白芍总苷能降低TGAb、TPOAb的滴度,改善甲状腺细胞凋亡[14],方中发挥柔肝、敛肝的功效。牡蛎中含有牡蛎钙盐,对神经系统有轻度的抑制作用,而牡蛎多糖则可提高白细胞数目[15],故可防治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3.3 注重心理疏导、健康宣教

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病程较长,且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思想负担,因此在诊疗过程要加强与患者沟通,进行恰当的心理引导。同时甲亢患者的饮食调护也尤为重要,需进行一定的健康宣教,包括低碘饮食;忌辛辣、羊肉、鸡肉、韭菜等食物;忌浓茶、咖啡、烟酒;保持心情平静;避免剧烈活动等。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与医师密切合作,方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4 验案举例

病案一,女,32岁,2020年9月17日初诊。主诉:心慌乏力1年余。患者1年前诊断为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予以赛治10 mg/d,联合激素(具体不详)治疗方案,疗效不佳,医生建议患者行放射性碘治疗,患者拒绝,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自诉现已自行停用药物3周。刻下症见:乏力、精神不振、易疲劳、嗜睡、畏寒肢冷、伴有心慌、肢体颤抖、舌红、苔薄白、脉滑。查体:甲状腺未触及明显肿大,无突眼,手颤征(+),心率:96次/min,律齐。辅助检查:FT3:13.33 pmol/L,FT4:39.62 pmol/L,TSH:<0.005 μIUpmol/L,TRAb:3.28 IU/L,白细胞计数:3.9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55×109/L,血红蛋白:98 g/L。诊断: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建议服用甲巯咪唑5 mg/d,心得安10 mg,bid,同时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减少抗甲状腺药物的副作用。中医辨证:瘿病(肝郁血热脾虚证),予凉血消瘿方治疗,组方:夏枯草9 g,玄参30 g,牡蛎30 g,熟地黄15 g,酸枣仁15 g,白芍15 g,甘草6 g,党参15 g,黄柏9 g,砂仁6 g,肉桂3 g,炒白术15 g,大枣3~4枚,生姜3~5片,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2020年9月24日):患者自诉规律服药,现肢体颤抖明显改善,心慌明显减轻,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脉同前。查体:心率70次/min,律齐,手颤征(+)。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4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59×109/L,血红蛋白:101 g/L,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继续当前治疗方案。

三诊(2020年10月15日):现患者精神改善,疲劳乏力明显改善,无明显肢体颤抖,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脉同前。查体:心率72次/min,律齐,手颤征(-)。复查甲功三项及血常规示:FT3:4.57 pmol/L,FT4:12.86 pmol/L,TSH:0.050 μIUpmol/L,白细胞计数:4.7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65×109/L,血红蛋白:96 g/L,FT3、FT4、白细胞指数、中性粒细胞指数正常,TSH较前提高。在原方基础上将熟地黄改为骨碎补15 g,加黄柏9 g。一周后复查血常规。

四诊(2020年10月29日):患者无心慌,无肢体颤抖,嗜睡、乏力明显改善,无其他明显不适。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8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68×109/L,血红蛋白:92 g/L。患者血常规正常,继续当前治疗方案,并嘱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及甲功三项。

按:患者为青年女性,由于情志不调,思虑过多,导致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出现怕热汗出、心慌等一系列肝郁血热的症状,病情日久。由于肝木克土,脾气亏虚,脏腑失于濡养,出现乏力、嗜睡等症状。方中以玄参、白芍为君药,主清热凉血柔肝,黄芩、牡丹皮为臣药,助君药清热凉血;党参补脾肺之气,炒白术健脾除湿,两药相合共奏补中益气之功;酸枣仁柔肝安神;夏枯草、牡蛎消瘿散结,浙贝母化痰散结,以上佐药与君臣相配可凉血消瘿散结;砂仁健脾行气,防止大量补药滋腻碍胃;熟地黄滋阴补肾,防止大量清热药耗伤气阴;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既清肝泻火,健脾益气,又可滋补肾阴,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患者经过调治,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且白细胞及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甲功指标也有所改善,故患者后期一直守本方略有加味。服药3月余停药,继续服赛治 5 mg,qd。后期随访,患者白细胞及粒细胞计数维持正常,甲功指标正常,乏力、嗜睡、心慌、手颤等症状消失。

病案二,女,37岁,2020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心慌1月余。患者1个月前因心慌就诊于外院内分泌科,查甲功三项、血常规异常,肝功能正常(具体不详),诊断为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予赛治10 mg/d,地榆升白片3片,tid,倍他乐克50 mg,tid的治疗方案,疗效不佳,心慌未见明显改善,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刻下症见:心慌,怕热,出汗较多,无肢体颤抖,大便3次/日,小便正常。自发病以来体质量下降5 kg左右,舌尖红,苔薄白,脉缓。查体:甲状腺II度肿大,无明显突眼,手颤(-),心率94次/min,律齐。辅助检查:FT3:8.82 pmol/L,FT4:27.8 pmol/L,TSH:<0.005 pmol/L,TRAb:3.53 IU/L,白细胞计数:4.4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89×109/L,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同意当前诊断,建议服用甲巯咪唑10 mg/日,心得安10 mg,bid,同时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减少抗甲状腺药物的副作用。中医辨证:瘿病(肝郁血热脾虚证),予凉血消瘿方加减治疗,组方:夏枯草12 g,玄参15 g,牡蛎30 g,茯苓15 g,生地黄15 g,党参15 g,砂仁6 g,甘草6 g,炒白术15 g,黄柏6 g,7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1周后复查血常规,及时复诊。

二诊(2020年11月30日):患者自诉规律服用药物,现心慌、出汗较前减轻,大便2~3次/日,舌尖红,苔薄白,根部偏腻,脉滑。查体:心率70次/min,律齐。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4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18×109/L,血常规均恢复正常。倍他乐克改为早50 mg,晚25 mg,余治疗同前。

三诊(2020年12月14日):患者现颈前略感不适,心慌不明显,无明显的怕热、汗出,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脉同前。查体:心率70次/min,律齐。复查甲功三项及血常规示:FT3:5.40 pmol/L,FT4:15.70 pmol/L,TSH:0.061 pmol/L,白细胞计数:4.5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47×109/L。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正常,FT3、FT4、TSH均处于正常范围。在原方基础上减茯苓,加白芍30 g、女贞子15 g。倍他乐克25 mg,bid,余治疗同前。

四诊(2020年12月28日):患者无心慌、乏力、汗出,颈前不适改善,体质量增长1.5 kg,纳眠可,二便正常,无其他明显不适,舌脉同前。查体:心率66次/min,律齐。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6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39×109/L。患者血常规均正常,继续当前治疗方案,稳固疗效,并嘱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甲功三项。

按:患者为年轻女性,1月前诊断为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病程较短,结合舌脉和临床症状,符合肝郁血热兼脾虚证,以实证为主。故方中重用夏枯草、牡蛎清热泻火,消瘿散结,玄参、牡丹皮清热凉血柔肝,生地黄、黄柏滋阴清热,防止大量清热药耗伤气阴;党参、白术、茯苓补脾益气除湿,砂仁健脾行气,防止大量补药滋腻碍胃;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消瘿、疏肝健脾、滋阴补肾之功。患者二诊时,诸症改善明显,故继续服用上方,观察其疗效。三诊患者诉颈部不适明显,颈前属于肝经循行部位,故加白芍以敛阴柔肝,女贞子入肝经,补益肝肾,增强白芍柔肝之效。四诊患者无明显不适,故嘱患者固守本方,继续服药3月余,巩固疗效,每月复查血常规、甲功三项。后期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纳眠可,二便正常,心率在60~75次/min左右,血常规、甲功未见明显异常,已停用倍他乐克、赛治。

5 结语

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定论,大多数医家认为与免疫调节及过量的甲状腺激素等有关[16-1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在临床的应用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中医辨证治疗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疗效可靠[18-19],临床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凉血消瘿、疏肝健脾、滋阴补肾”的治法,减少单纯西药治疗的副作用,更易被患者接受,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在临床实践中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消瘿甲亢复查
甲亢那点事
药物与人(2023年5期)2024-01-09 02:44:29
活血消瘿方含药血清对脂多糖诱导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凋亡及JAK2/STAT3通路的影响*
中医药导报(2022年6期)2022-11-07 02:34:00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24
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疗甲亢的效果观察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0:14
自拟银翘消瘿汤联合消瘿散治疗火郁痰阻证亚急性甲状腺炎
勘 误
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效果观察
首批7所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迎接复查评估
活血消瘿片对实验性大鼠甲状腺肿的影响*
医药导报(2014年7期)2014-05-13 1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