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莉,李 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东南亚地区毗邻中国,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界处,有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11个国家。因优越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地区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中医药交流史。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学就已传入东南亚地区。近代以来,华商南下开展中药材贸易,中医师扎根东南亚谋生,中医药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及广泛深入传播,中医药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迎来新机遇。我国政府也积极与东南亚地区各国政府开展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有力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生根发芽。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防控疫情,跨境人员流动受阻,线下教学模式叫停,我国与东南亚地区中医药合作交流受到影响。为促进中医药的传播与发展,教育工作者亟需探索出适合后疫情时代的东南亚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模式。
受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东南亚不同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本研究将从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层次和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简要分析东南亚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从人才培养规模来看,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中医药院校规模较大。目前新加坡有近10所中医院校[1],其中新加坡中医学院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已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近3 000人[2]。泰国有6所大学设有中医系,开展了本科中医教育,至2015年,泰国中医本科学位毕业生达388人[3]。马来西亚教育部批准开设了8所中医药高等教育专业院校[4]。印度尼西亚、越南的中医药教育规模相对较小,印度尼西亚仅有雅加达中医学院(印度尼西亚中医协会主管)一家高等中医院校[5];越南的传统医学主要来源于中医药学,并结合自身特点发展成为东医,全国有6所医学院校设立了东医学教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立和省立的机构提供长期的东医课程。菲律宾、缅甸、老挝等国家因政治、人口等因素,目前并没有设立中医药院校,其中医药高等教育还处于停滞阶段。
从人才培养层次来看,东南亚地区国家形成以学历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各种教育形式并存的培养体系。东南亚学历教育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新加坡、泰国开设有学士、硕士、博士课程,但由于中医药教育发展不全面等因素,部分学士课程、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难以独立办学,需要与中国中医院校合作。一些国家还设立有继续教育中心,开展中医药进修课程。其余发展较慢的国家也积极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如印度尼西亚举办了一系列短期培训和中医药学术大会;菲律宾中医学术组织与针灸推拿团体举办了针灸推拿等短期培训班等。同时,东南亚各国政府在访华期间,积极推动与我国中医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随着东南亚各国人才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及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促进了中医药专门人才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因东南亚各国对课程规定的要求不同,所以在学制学时安排、课程设置和中医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差异。东南亚中医学历教育,学制有3年全日制、5年全日制、6年部分时间制和7年兼职制,5年制和7年制均为5 000学时,其中理论课3 100学时,实践课1 900学时[5]。东南亚国家在课程设置方面与中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类似,除公共选修课及制定了选修课外,国内医学生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如中医基础理论等;高年级开设有中西医临床专业课,如中医内外科学、西医内外科学、针灸学等,最后一年进行临床实习。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联合办学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需前往合作院校进行一系列进修。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课程设置侧重于针灸研究,菲律宾侧重于针灸推拿课程的设置。在中医教材使用方面,早前东南亚各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因各方面条件不足,教材是由讲师自己编写,后来东南亚地区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多采用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所编写的教材,并翻译成各种不同语言,如印度尼西亚采用的教学课本是由我国国内编写的印尼版。
随着东南亚中医药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方式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吸引了更多东南亚地区的中医药学习者,提高了中医药专门人才的质量,提升了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但由于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各个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如柬埔寨、文莱、东帝汶尚未开始中医药教育。因此从整体来看,东南亚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不平衡性,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医药在东南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东南亚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形势。
2020年疫情爆发至今,因各国疫情防控步调和力度不一致,导致疫情此起彼伏且周期延长,造成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受到阻碍,这给东南亚各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不便,也暴露了东南亚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缺点与不足。
东南亚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短,以东南亚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新加坡中医学院为例,该校创立于1953年,至今也不到70年历史,因此东南亚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仍不完善,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办学条件薄弱,东南亚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多为私立学校,公立院校少,甚至东南亚地区一些落后国家尚无独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私立院校大多规模小、层次低,公立高校普遍资源匮乏,缺少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开设与发展的资金;②教材建设缺乏规划,东南亚国家中医教育使用的教材多由中国国内教材改编翻译而成,缺乏规范化的组织管理;③师资力量极为匮乏,表现为中医教师数量少,教师学历层次低。还是以东南亚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最好的新加坡中医学院为例,该学院目前教学人员不到100人,其中只有15位为教授、副教授。新加坡中医学院的师资力量在东南亚地区已算比较好,可想而知东南亚其他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多么匮乏了。从以上三点来看,目前东南亚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仍不成熟,亟须探索出适合其发展的教育体系。
培养中医药高等人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发展中国本土中医药国际高等教育,即通过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二是积极开拓海外中医药高等教育,即设立海外中医院高等院校。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东南亚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积极性愈来愈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实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的目标[6]。2019年底,我国向世界报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国外媒体却趁此机会肆意抹黑事实,蓄意引导不实言论,受此影响大量东南亚国家从中国撤侨,也直接影响了留学生的来华学习计划,导致国内中医药留学生数量减少。由于受疫情影响,我国也难与东南亚各国开展联合办学,加上东南亚国家中医高等院校本来就师资有限、教学条件不足,因此东南亚国家中医药高等院校无法扩大教育规模,进一步加剧了东南亚中医学习者的数量减少。
应疫情防控要求,线下教育叫停,为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不得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模式对互联网普及率、教学设备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等要求很高。客观来说,在21世纪初东南亚互联网产业有过高速发展,互联网用户数平均增长率曾达到24.8%[7],但是东南亚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极不平衡。新加坡、越南、泰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普及率高,其余国家普及率低且上网费用高,缅甸、东帝汶互联网发展水平更是处于低级阶段[8]。另外,东南亚地区中低收入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等计算机设备配备不足。越南教育培训部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2021-2022年新学期伊始,胡志明市就缺乏用于教学的电脑7.7万套,多地50%~70%学生缺乏用于在线学习的设备,多个村寨没有互联网。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来说,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现实情况远远达不到最低技术要求。国际大学协会的一项数据显示,整个亚太地区仅有60%的高等院校能够实现完全的在线学生招募管理和数据评估,只有33%的高等院校使用了学习管理系统[9]。由此可见,东南亚地区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无法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很多国家不得不进行线上教学,但由于首次进行大规模线上教学,中国包括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倍感吃力,东南亚国家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先前对线上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又缺乏相关政策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储备不足,缺少在线教育能力的师资和相应的培训,这些都成为东南亚国家开展线上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在疫情发生前,以“教师为授课者,学生为接受者”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要地位,疫情发生后,教师与学生难以快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再加上不熟悉线上教学平台操作,重新探究摸索适应线上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及如何让学生更好参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提高在线学习效率,如何充分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如何在线上学习中发挥积极主动性成为学生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东南亚地区师资匮乏,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学生自控能力不高更是增加了线上教育教学的难度。
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医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疫情期间的线上教育仅仅只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无从谈起。教师仅利用视频、音频、直播等形式进行针灸推拿等临床实践教学,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实践技能的实操训练,因此临床实践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调查发现,在线上教学模式下,中医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得分较低,如临床技能、针灸、推拿等。由于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数字教学设备与技术落后,线上临床实践课程无法开展,导致东南亚地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难以正常进行。如何在疫情期间提升东南亚各国中医专业人才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也是教育者必须思考的另一难题。
面对疫情对东南亚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带来的诸多影响,通过全面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以下解决策略,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后疫情时代东南亚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
东南亚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发展,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提升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针对办学条件薄弱、教材建设缺乏规划、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关于东南亚地区办学条件薄弱,首先应从东南亚自身出发,增加中医药公立院校的数量并扩大院校规模。加大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私立院校和公立院校的教学层次;其次加强国际合作,国内中医药院校应借助地理和专业优势加大对东南亚落后国家的支持,积极在东南亚地区建立分校,扩大东南亚地区中医药高等规模,如厦门大学就在马来西亚建立了分校,还设有中药学专业。②建立中医国际教材使用标准,编写国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200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基本要求》,其中对中医药本科教育进行了规范,包括规范对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和中医学本科教育准入的基本条件[10],但是目前尚未建立中医药国际教材标准。因此应组织世界各国中医专家尽快编写一套较为规范、得到公认、符合中医药高等教育需求的教材。③基于师资队伍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东南亚国家政府需建立中医药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机构和组织;打造高质量双语或多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加大对中医学专业教学科研的资金支持,以吸引更多专业中医人才投身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另外,东南亚国家可借鉴国内师资队伍“双师化”的教育模式,建立校院人员互聘制度[11],以增强中医药高等教育师资力量并提升师资水平。
扩大中医人才的数量和规模应以中国为中心,东南亚国家为外围,因此政策支持方面也应从中国国内和东南亚国家两方面着手。首先,国内和东南亚各国应完善奖学金激励政策制度,我国政府可以对东南亚地区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加大奖励力度,设立中医药专项奖学金,加大奖励力度及拓宽奖励范围。东南亚各国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来华接受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学生给予资金支持与保障;其次,国内与东南亚国家应改善政策环境,国内要建立健全海外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相关政策,与东南亚国家签订有关中医药合作协议,适度放宽对东南亚来华学习者的签证要求,简化留学申请程序和手续[12]。东南亚各国政府应发布相关政策承认来华学习中医的学历和学位,留学生回国后可直接或者通过考核等其他方式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13]。同时东南亚国家应在制度政策上保障来华学习中医药学生回国后的待遇,提高中医教师和医师的待遇水平。通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东南亚中医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规模必将得到有效扩大。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对沿线国家提供了多方面援助,援助方式不仅包括资金方面,还加入了技术支持。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创新性结合,以推动传统行业能够适应当下的新发展状况[14]。创新“互联网+中医”教育模式首先应解决东南亚线上教育的互联网不发达及硬件设施短缺的问题,提高贫困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降低互联网使用费用;中国可以向东南亚中低收入或低收入国家援助电子教学设备并给予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技术支持,在互联网教学软硬件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探索创新“互联网+中医”教育新形式。后疫情时代,可通过建立网络中医孔子学院,以有效解决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不得不限制人员流动,从而影响正常教育的问题。中国还可以向东南亚国家推广优质网络教育平台,如网易云课堂、网易公开课和慕课等线上教育平台。国内各中医院校可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开发中医药专业多语精品课程,为东南亚中医专业学生及全球中医爱好者提供线上中医药专业优质知识,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的发展与普及。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将成为常态。参与线上教育的不同国家、院校、教师和学生都总结出了不少教学方法与经验。共享线上教学经验、互鉴线上教学方法成为解决线上教与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疫情爆发初期,我国教育部迅速做好了线上教学的各项准备,提供了各种线上教育方案,指导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案。我国应积极向东南亚国家分享线上教学经验,并学习他国优秀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不同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线上教学管理制度与方法,及时收集、反馈、解决教师及学生提出的问题,确保线上教学正常有秩序进行。不同地区院校之间也要分享自身线上教学政策、教学方法等,为兄弟院校提供教学经验。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该校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非毕业班的在读学生、毕业班的非医学类学生、毕业班的医学类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类型采用不同类型的线上教育模式[15]。对于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高龄教师来说,线上教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面临成为新教学模式学习者的角色转换,因此教师之间应相互交流线上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特别是年轻教师要耐心指导高龄教师学习使用不同的线上教学直播平台。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疫情造成线下临床实践难以开展,这需要创新中医+多学科合作的教学模式,推进中医与现代科学的交叉融合,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发展。VR虚拟仿真技术是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开发的一种人机交互技术,该技术借助计算机创造一个三维的虚拟环境,调动使用者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使用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16]。中医临床实践可以结合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线上临床教学,为中医临床教学创造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该校建立了中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配备了现代化模拟教学仪器和设施,如针推手法参数测定仪、模拟中药房、针灸虚拟教学系统等,采用多媒体、网络化、虚拟仿真实验等现代教育技术,实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模拟,能够弥补传统说教式教育的不足。虽然借助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临床实践能有效促进临床实践教学在疫情期间的正常进行,但这也只是疫情时期的权宜之计,线下临床实践仍是中医实践教学的首选。疫情终将过去,只要做好防护措施,线下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就可以正常开展。东南亚地区应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以社区为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实验的平台。学生将线上学到的中医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能在社区范围内传播中医药知识与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线上线下教学均有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是未来教学的主流趋势,未来应采用多种方式将线上、线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创新出优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当前东南亚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正处在十字路口,面临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面,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多方面改变东南亚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落后的局面。关键是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提升东南亚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多方政策支持,提高中医学习者的积极性;依靠技术创新,转变东南亚地区传统教学模式。东南亚中医药高等教育成功转型将不仅提高当地中医药教学质量,也可助益我国中医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中医国际教育全球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最终助推中医药更好服务于全球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