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秀彦 周 宇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各高校依据党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积极在师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探索并取得了重大成绩。然而,随着师德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各高校在“底线师德”建设向“理想师德”建设深入延展时,不同程度地遇到建设内容“难深入”,建设举措“难落地”的问题。因此,通过聚焦师德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以“立德”“立业”“立人”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师德建设策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源于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就会产生。人的需求是人行为动机的产生根据,是人们对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愿望反映。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的需求出发来分析高校教师的行为动机。
1.高校教师需要“立德”以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从道德存在的社会视角来看,立德是指教师遵守社会对其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教师职业伦理。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人,要遵守社会契约、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的一种职业分工,要遵守社会对教师“正当性”的规定,以符合教育对善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普通人,高校教师需要立德,以具备基本的道德保障和教师工作待遇保障,从而获得稳定经济收入和维持基本生存所需。
2.高校教师需要“立业”以满足获得爱与归属以及尊重的需求。立业,即成就一番事业,是人能力的彰显、价值的体现。高校教师在社会中属于高知、高学历群体,他们的成长过程和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对自己有较高要求和较大期待的。教师职业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养家糊口”,更是施展才华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尊重的事业。教师的立业动机可以产生强烈的推动力,使教师对教育教学怀有满腔热情,愿意竭尽全力去体验工作的价值。
3.高校教师需要“立人”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立人是指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成为人师,不仅教学生如何做事,而且教学生如何做人;不仅教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和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教师在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过程中,其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潜力不断得到挖掘,教师道德、能力、创造力、自觉性也都发展进入新高度和新阶段,此时的教师会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满足感,对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充满成就感。
动机产生于需求。高校教师需求之间的层次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立德、立业、立人之间的逻辑关系:三者从低到高有一定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动机发展与教师个体成长相适应,也与外在环境有关;高层次动机对于教师行为的驱动比低层次的动机更持久也更强烈;低层次的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高层次转化,而转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教师对“教书育人”理解和体验的深入。高校教师不同层次的发展动机以及动机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构成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发展动力机制。将该动力机制应用于师德建设,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为我们破解师德建设“难深入”“难落地”“难见效”等系列难题提供了思路。
师德建设是师德在实践层面的展开。所谓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因此,师德在本质上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客观规定与体现教育职业特殊性要求的教师个体观念、情操、品质的统一,缺少或忽视“社会”的或“个体”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师德建设内容的不完整。
1.立德、立人、立业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一,“立德”是师德建设基础性内容。社会视角的道德哲学秉持“律令论”,强调道德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准则,由准则到舆论再到社会意识形态,最后成为一种道德律令,突出“道德立法”。在师德建设的实践层面,一位立德树人、行为世范的教师,首先自身一定是有“德行”的人;一个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是遵守教师道德律令、坚守师德底线的人。教师伦理规范和教师义务应作为教师道德依据,即教师的“立德”是基础。第二,“立人”是师德建设目标性内容。个体视角的道德哲学秉持“德性论”,强调道德习惯和道德态度,重视个人美德,突出道德形成“反身内省”的个体性。因此,在师德建设的实践层面,更强调教师个体道德品格的重要性,注重教师职业生活的存在方式与智慧的培育,希望唤起教师个体内在的道德自觉,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或准则所不能穷尽的一切具体行为进行调控和约束,根本性杜绝师德失范行为,并以“自我要求”的方式促进教师个体师德品质和师德行为的不断发展,引导教师向职业理想状态努力。第三,“立业”是师德建设保障性内容。立德、立人,从师德内涵上看,分别涵盖了社会视角下对教师“德行”的规定和个体视角下对教师“德性”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师德建设内容体系。但是,在立德与立人之间,还需要增加一种师德建设内容形态,即立业。“立业”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结果,是教师获得“教好书”“育好人”的胜任力的有效依托,属于师德建设保障性内容,是绝不可或缺的重要形态。
2.立德、立业、立人的逻辑关系。第一,立德是立业和立人的前提。教师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是第一标准,如果一个教师不能立德,在从教过程中对“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在自己心中都不能形成明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那其也很难在日后做到以德立学,更不能做到以德立德。因此,立德是教师在专业上获得发展、在道德人格方面进一步提升的前提。第二,立业是立德和立人的保障。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学识做基础,没有令学生心悦诚服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因不能“亲其师”所以也无法“信其道”。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成为“人师”之前必先成为“经师”。同时,在立业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与品质得到长足发展,在有效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育人本领,增强了对职业身份的认识、理解、评价,促进了积极情感体验的生成,从而促进对师德要求的主动思考与践行,为“立德”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第三,立人是立德和立业的落脚点。中国传统师德观强调教师个体的品德对学生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将“人师”作为教师发展目标。当代师德观虽然开始注重强调师德规范的重要性,但依旧关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为教师的全部存在都会对学生产生作用和影响。[2]由此可见,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对专业和教育活动本身的超越,是对教育事业至善理想的追求。立人,成就“师者所存,道之所存”的理想状态,这是教师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教师立德、立业的最终落脚点。
3.师德建设与教师发展动机在内容上统一于立德、立业、立人。立德、立业、立人所形成的师德建设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构成了师德建设内容的核心框架。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眼界仅仅放在防止教师触碰师德底线,那么师德建设只能维持在被动解决师德失范等浅层次问题上,从而导致师德建设生命力的萎缩;或者,如果眼界直接落脚到师德理想上,那么又很有可能使师德建设成为脱离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空洞说教,最终使师德理想成为“镜中月、水中花”。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立德、立业、立人的统一性,这不仅符合师德建设不是“管住教师”而是“发展教师”的理念,而且使师德建设在“大地”和“云端”之间建立起联系和依托,从而使师德建设增强活力、增进实效。
高校师德建设举措是否能落地见效,最终需要落脚到每一个教师个体去检验。因此,高校师德建设要让教师发展动力机制发挥作用,找准师德建设与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的结合点,在促进教师立德、立人、立业上,打出“组合拳”。
1.立德。第一,注重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观念引导。使广大教师认识到社会层面的师德规范与教师自身的师德发展需要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增强教师对教师职责的理解和对师德规范的认同,强化教师对教书育人使命的践行和对师德规范的信守。第二,将师德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筑牢底线,从管理的角度加大对师德失范行为的约束。例如: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等。第三,对师德行为进行方向引导。通过对师德行为进行宣传和激励,对教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进行引领,激发教师自主进取和止于至善的方向及目标。
2.立业。第一,以教师为本,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助力教师立业,使教师在一种“合乎教师自身目的性和社会目的性相统一”的状态和氛围中取得成就。例如:通过加强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指导培养,使青年教师得到成长;通过组织名师沙龙、专题工作坊等活动,增加教师间的交流与经验传授,为教师成长助力。第二,突出课堂育德,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教书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现实中,不同的教师对教书、育人二者之间关系的把握和实践程度存在差异。有的教师将教书育人割裂开来,存在“教而不育”的现象;有的教师没有将育人作为自发、自觉的行为,存在“重教轻育”的问题。因此,师德建设要特别注重提升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责任意识,使教师在立业过程中首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3.立人。第一,注重师德文化的培育,营造良好环境。“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高校教师若要专心治学,坚守“教书”的本分,担当起“育人”的使命,就需要更多的执着和坚守。高校师德建设注重师德文化的培育,加强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评选、事迹宣传,通过开展教师节表彰大会等活动,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做教书育人模范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认同感,培育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使更多教师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为执着于教书育人的好老师。第二,注重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系统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引导教师对未来职业成就充满向往,将“教好书、育好人”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