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1]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并取得了极大的应用效果。同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也有诸多应用,很好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因此,对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拓展备课思路
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是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如何运用教材的教学方案,或者和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完善教学方案。教师的关注点只是书本知识,其特点是备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使用好教材,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备课,通过网络平台和兄弟学校的名师切磋,学习他们的经验,同时在网上搜索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资料,并对多媒体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选用,以拓展备课的思路。
2.丰富教学方法
多媒体是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技术。它改善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的图片、动人的声音和各种颜色的文字,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摆脱了大量的口头描述,通过几句简单的语言诱导就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语言环境;学生摆脱了单纯的听与记,养成了眼、手、脑、口并用的习惯。教师通过网络和同行共同筛选信息资源、讨论授课思路,也能改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
3.提高专业素质
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更广阔的渠道收集和整理信息,扩展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同时通过网络的沟通交流、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信息化教学模式,领会了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华罗庚曾说:“只要踏进了‘数学’的大门,你们时时刻刻都会发现数学上也有各种各样趣味的东西。”学习兴趣是影响数学成绩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的智力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把数学知识的魅力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于数学学习也会有更多的自信[2]。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上课前,总是要考虑他所讲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选择教学方法。”[3]小学生有这样的特征:年龄较小,好奇心强,但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数学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这有利于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还能够在上课之前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难点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紧紧围绕着重难点内容进行学习,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并将所搜集的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提升教学水平。
一般来说,数学思维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已经逐渐成为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4]。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它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前预习。预习就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课前预习中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首先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例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中的智慧课堂云资源,分享数学资源给学生们预习,拓宽学生的眼界,可以使学生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师在上课前也可以利用智慧课堂“作业平台”的“日常作业”等功能,推送适当的、简单的学习任务,以及向学生拍照上传,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这比传统作业更加高效率。
例如,在学习《圆周率》这节课时,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提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手机查阅大量的资料,由于是自己亲手查阅,所以记忆深刻,兴趣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获益颇多。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时,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收集了很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使得数学学习多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学生的预习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也可以把要学习的主题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让学生结合任务单来观看微视频,使学生上课前胸有成竹,进而达到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教师在重视数学预习方法指导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喜欢预习、重视预习。好的课前预习为上课做了充分准备,学生做到了有备而来,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听课就有重点,接受知识就更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节完整的数学课堂来说,课堂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优质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点上,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点的效率。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一些有意思的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数学知识的注意力[5]。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展示一些动态的物体和图形,并将这些物体和图形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选择一些有趣味的动画,在这个动画中每一个物体和图形都要有自己的名字。在播放完动画视频以后,教师可以将动画里的物体和图形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可以拿着一个长方体,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动画视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同学们齐声回答:“长方体”。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学生在动画视频的吸引下能够理解物体和图形的形状以及特点,进而能够更好地认识物体和图形。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好的数学课要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6]。与其他人文性学科相比,数学是一门抽象程度比较高的学科。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在遇到一些学习难度比较大的数学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引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例如,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制作一些带有声效的动画课件,将一些有意思的数学小故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引人入胜的课件展示,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感知力,而且还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学生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差异性,不能仅仅用单一的数据进行推理和分析,这样的数学课程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城市某一时间段十字路口所通过的车流量和人流量视频,可以适当地调整视频的播放速度,引导学生手动记录通过的车和人的数量,再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对统计这一概念有一定的认知[7]。
例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的时候,这种物体运动轨迹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只是利用语言或者道具演示进行教学,学生可能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但如果引入信息技术中的智慧课堂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把物体旋转和平移的动态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轨迹,以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一只小船旋转4 次,每一次旋转90°,旋转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可以在格子图上面画出小船的旋转过程。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能够对旋转的概念有更深入理解,还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孔子曾曰:“温故而知新”。对于小学生来说,巩固所学知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数学教师单纯让学生自主进行巩固复习,效果可能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比较差,知识巩固得不到有效落实,缺乏实际意义。还有,就算是有一些学生认真复习所学的知识,由于其学习能力有限,也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解决巩固数学知识点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信息技术平台,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围绕着数学问题进行巩固复习,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能力[8]。
例如,在学习完百分数的认识后,教师可以用“畅言智慧课堂”相关教学软件,借助“翻翻卡”展示百里挑一、一箭双雕、十全十美等与百分数有关的成语来巩固复习。这样让学生感悟到语文中也有数学,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文化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的后台数据统计出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以此来判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集中讲解那些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夯实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由于教学环境与教师的实际应用水平的不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教师务必要理性考虑信息技术运用的利与弊,遵循规律,更新理念,创新方法,致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