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广思
1951年成立的造园组标志着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创立[1-2],了解其发展过程可以丰富人们对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历史的认知,并获得专业点创办的经验。尽管目前有一些文献提到了造园组的创建的情况,但是它们属于个人回忆[3-6]。本文首先回顾从造园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到一个教育组织的历史背景,阐述“造园”的由来。然后,基于档案研究①,辅以相关资料,还原造园组的沿革和办学情况。最后,讨论造园组停办的主要原因以及梁思成(1901—1972)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对于造园组的贡献。
现代风景园林教育主要是通过欧美[7]或中转于日本传入我国,并在20世纪30年代确定了中文的学科名称以及成为官方指定的专业课程。大正八年(1919年)9月,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科本多静六教授和农学科原熙教授参照《园冶》,挑选“造园”一词,以“造园学”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译名,以作为此前争执不下的“庭园学”与“景园学”(Landscape Gardening)的统称[8]。陈植(1899—1989)于1919年进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科造园研究室学习,1922年毕业回国,并于1928年夏准备组织成立中华造园学会,计划出版造园丛书[9]。1930年12月,陈植在《都市与公园论》中将Landscape Architecture译为“造园学”[10]。自此,造园及造园学成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中文中对应的专业术语和学科名称。其后,陈植于1931—1933年间在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系开设了造园课目[11],1935年4月出版《造园学概论》,被作为教科书列入《大学丛书》。1939年8月1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国高校分系统一课程规定,确立了“造园学”为园艺学系的必修课程以及森林学系的选修课程,“庭园”为建筑学系选修课程;相关的课程还有园艺学系的“花卉园艺”和“观赏树木”课程等[12]。
在调研美国高校建筑学院的设置之后,梁思成提出了设立庭园计划和造园学系的设想。1945年3月9日,梁思成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写信,建议增设建筑系。他指出:“哈佛、麻工、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独立之建筑学院,内分建筑、建筑工程、都市计划、庭园、户内装饰、等系”[13],建议先在工学院设立建筑系,日后再扩展为建筑学院,“逐渐分添建筑工程,都市计划,庭园计划,户内装饰等系”[13]。1946年10月,清华大学成立建筑工程学系并任命梁思成为系主任,聘请吴良镛为助教。在1946年10月—1947年7月,梁思成在美国访学,收集到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建筑系的最新课程表[14],并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系毕业生邬劲旅(1918—2002)分析了各自的利弊,探讨了适合中国的教学课程安排。1949年7月,梁思成发表《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现称建筑工程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提出成立营建学院,下设建筑学系、市乡计划学系、造园学系、工业艺术学系和建筑工程学系等,学制从4年制调整为5年制。他认为造园学系研究的对象包括了庭园、公园、运动场、(儿童)游戏空间、国家公园等,并拟定了“造园学系课程分类表”,相关的专业课程有造园工程、造园概论、园艺学、种植资料、造园图案等[15]。吴良镛于1948年8月—1950年11月在美国留学,后来才知道梁思成关于成立造园学系的设想[5]。
1946年夏天,北京大学农学院从昆明迁回北京,园艺系的专业课大体是以下4个方面: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园艺利用(即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观赏园艺方面所开的主要课程有:花卉栽培及育种、观赏植物、造园艺术、庭园设计、设计实习。同年,汪菊渊来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园艺学系副教授,为观赏园艺方面的课程主讲教师[16]。
1951年夏季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及建设局为了推进北京市市政建设工作,组织有园林系统委员会等,汪菊渊和吴良镛都是该会的委员;他俩由此认识[5]。在会上,大家论及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事业的重要性,亟须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5-6];北京市建设局向北京农业大学提出培养这方面人才。汪菊渊和吴良镛认为,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植物科学、花卉园艺学、观赏树木、造园学等基础,而且要具备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学以及绘画、透视学、制图技术等基础。为了尽快培养人才,由农科方面的园艺系和工科方面的建筑系合作,那么不同学科的师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6]。在“一拍即合”之后,汪菊渊和吴良镛“分头行动”[5],向所在的系行政、校行政建议。
1951年9月8日,北京农业大学向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请示在园艺系下成立造园组,并附与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合作计划③。同日,北京农业大学发函清华大学④,提出派汪菊渊副教授、陈有民助教前往清华大学启动造园组工作,并附送造园组借读生名单。参加造园组借读学生名单为:吴纯、郦芷若、朱钧珍、刘承娴、王璲、黄辉白、余鸿基、刘少宗、张守恒、富瑞华⑤。9月11日,清华大学教务处收到了该函件。
1951年9月26日,清华大学回函北京农业大学⑥,同意汪菊渊、陈有民前来工作及10名(1949级)学生借读。1951年底,造园组借读生黄辉白和余鸿基同学转回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
1951年10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回函批准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成立造园组,以及该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合作计划,并抄送函件至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和清华大学③。
1952年3月19日,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向教务处提交造园组人员组织及合办原则等事项文件——《营建学系关于造园组人员组织和合办原则》。次日,教务长周培源批复“准予暂行试办,待院系调整时,做最后决定”⑦⑧。
1951年底—1952年初⑨,北京农业大学通过教育部陆续得到了列宁格勒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17]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特点是“每年暑期都安排实习”[3]。造园组据此拟定了教学计划,“计划中的各课程学时数基本参照苏联的,即使有所调整也逐一说明理由”[3],并安排暑假实习。
1952年暑假,在汪菊渊和陈有民的带领下,造园组第一班同学到南京、上海、苏州和杭州等5个城市[18]实习;清华大学刘致平教授(1909—1995)指导对苏州园林的考察[3]。
1952年8月27日,清华大学函复北京农业大学,鉴于本校“既将改为多科性工业大学”⑩,不再继续合作办造园组,允许首届学生读完营建系四年级课程。该函件并呈送中央教育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办公室。
1952年秋季,“院系调整以后,经清华大学筹委会通过,仍合办一年”,造园组第二班(1950级)学生胡浙星、黎永惠、陈佩衡、陈兆玲、华珮琤、耕欣、刘玉丽、陈树华、梁永基、杨承薰10人从北京农业大学来到清华大学学习。
1952年7月,高等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讨论了农业院校的任务、办学方针、全国农学院的院系调整与专业设置计划以及课程改革问题。此后不久,面向首都城市建设需要而试办的北京农业大学被批准开设全国唯一的造园专业。
1953年2月25日,清华大学建筑系向学校教务处提交并转校长的《建筑系与农业大学合办造园组情况报告》,回顾了造园组筹办的原因和过程、开办概况和存在问题等,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1953年上半年,教育部、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讨论造园专业归属问题,决定将造园专业⑪调回北京农业大学[5]。
1953年6或7月,造园组第一届学生吴纯、郦芷若、朱钧珍、刘承娴、王璲、刘少宗、张守恒、富瑞华8人毕业。
1953年8月,造园组迁回北京农业大学自办。此后一段时间,清华大学建筑系仍派教师教学支援[3-5]。
期间,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被批准设置造园专业,通过全国高考统考招生,共有7名学生入学。但是,1953年没有招生。1954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正式面向全国招生。
2.2.1 教学情况
造园组成立的第一个学期,即1951年9月—1952年1月,教学情况并非良好。但是,此后教师加强了重视,效果转好。《建筑系与农业大学合办造园组情况报告》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三反以前——陈有民住在清华,汪菊渊每周来清华3次,营建学系代开建筑学、土木工程概论、市镇计划、绘画诸课,其中除土木工程概论专为造园开班外,其余均随营建学系同学上课。但是,教师们对造园组同学要求不明确,照顾不周到,1951年底吴良镛先生离校参加土改工作,建筑系方面形成无人负责现象。②⑫”
陈有民在笔者访谈中(2010年11月14日)认为,造园组刚到清华大学,教师没有办公室,学生没有专用绘图教室,同学有点情绪。此外,“由于个别任课教师对造园组学生态度比较冷淡”[3]。这些因素导致了“同学学习信心动摇”,1951年底造园组黄辉白和余鸿基同学转回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
1952年3月,营建学系接受教育部制定建校任务,全体教师脱产。营建学系与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商量,决定继续开办造园组。汪菊渊长住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由刘致平、吴良镛以及王之英(1894—1990)、华宜玉(1922—2005)分别讲授园林建筑设计及水彩课。“这学期教学一般情况尚好,同学进步较快,但对造园工作的方向、培养人才的目的性感到不明确”。
暑假时造园组赴南京、苏州、上海、杭州作参观实习,由汪菊渊和陈有民率领,刘致平也参加。通过这次学习,同学的收获很大:“1)提高对造园艺术的认识和兴趣;2)经实际情况了解造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专业的信心并对造园设计工作的意义有进一步了解。”
1952年秋季,造园组第二班10名学生从北京农业大学来到清华大学学习。建筑系开设了建筑学、园林建筑设计、市镇计划概论、阴影透视学、绘画等课程。《建筑系与农业大学合办造园组情况报告》写道:“但据平时了解所开课程均较成功(苏联专家评学生设计图,表示满意),同学学习亦努力,估计三年级学生由于课程安排较紧凑,将来成绩可能较四年级强。”
除了前述的课程,《建筑系与农业大学合办造园组情况报告》并没有更多的信息。关于造园组的课程,笔者曾经综合各方信息,已经整理发表[2,19]。在陈有民的论文和接受笔者的访谈的回忆之中,有一些细致的描述。比如说,第一届造园设计课是一个小公园和一个文化休息公园的规划[3],集体拟定题目并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专题讲授,朱自煊(1926—2021)常在绘图室里辅导学生;在造园组第二班的教学中,把之前的植物分类学和森林学取消,合并为观赏树木学。朱自煊提到,汪菊渊讲授花卉园艺和观赏树木等课程[20]。刘少宗说,教师根据园林人才的需要重新编写了教材或教案,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能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园林人才[21];从中科院和清华的其他系聘请老师来开课,像市镇工程、测量学、植物分类、园林艺术、造林学、园林管理⑬等都是聘请外系、外校的老师来上课[18]。
此外,清华建筑系曾将造园组开办情况及教学计划提请苏联专家阿谢甫可夫⑭评价,他认为:“农大与清华建筑系合办造园组很好”,并认为“建筑课需加多”②。
2.2.2 造园组的属性
1952年3月19日,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向教务处提交造园组人员组织及合办原则等事项文件。在《营建学系关于造园组人员组织和合办原则》中,首先申明了造园组成立的原则“由清华营建系及农大园艺系合办”。具体而言,包括:
1)成立“造园教研组”负责领导造园组之教学工作,其教学计划等需经双方系务会议通过;
2)同学受“双重领导”(一、二年级在农大上课时,受农大领导,三、四年级在清华上课,受清华领导);
3)造园组课程重点在植物课程方面而结合建筑设计课程,其师资由双方有关教师担任;同学每年由园艺系遴选。
然后,营建学系递交了“造园教研组”名单以及附上课程表草案。从名单中看到,造园教研组的成员有:汪菊渊(农大)、吴良镛(清华)、刘致平(清华)、莫宗江(清华)、陈有民(农大)、朱自煊(清华)⑮。
最后,营建学系还请教务处转秘书处备案并办理场圃的事项⑯,并请派场圃长工1名。
然而,尽管教务长周培源在《营建学系关于造园组人员组织和合办原则》文书上批复“准予暂行试办”,但是成立“造园教研组”⑰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实施,《建筑系与农业大学合办造园组情况报告》也说道:“本系并未邀请农大教师参加教研室主任会议。”根据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撰的纪事,1951年9月24日清华大学设立建筑及市镇设计教研组[22],1952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研组调整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美术教研组[22],1953年9月14日清华大学增设城市规划及园林建设教研组[22]。即1951年9月—1953年8月期间,清华成立的教研组中并没有“造园教研组”或“绿化教研组”⑱。
实际上,造园组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组织。据陈有民回忆,汪菊渊和他均被分配了办公室,并正式挂上造园组牌子[3]。陈有民还被推选为营建系工会部门委员,负责文体工作[23]。1952年秋季学期开始,朱自煊被安排参加造园组活动[3]。教学计划则双方教师研究决定。陈有民和造园组学生住进清华大学明斋的学生宿舍[18],农大学生的团组织并入清华营建系三年级团组织,学生也有了专用绘图教室[3]——水利系楼上大厅的西北角[18];造园组第一届被编号为“园三班”、第二届被编号为“园四班”[24]。在清华大学建筑成立60周年纪念册中,汪菊渊和陈有民均被列入建筑系教职工名单之中,记载为:“1951年到系任教、1954年离系。[24]”
正如笔者《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创办及发展》所言,造园组是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初始建制[19]。在“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学学术机构组织层级通常是学院(college或school)、学系(department)、学组(division)。造园组的设置需要教育部的批准[3]。因此,造园组的组织属性、领导关系和专业定位(或称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决定和审核,并非造园组教师或者系领导甚至校方所能决定,而是需要向教育部请示。
1952年4月开始的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全面调整工作,成为该造园组去留的一个重要背景。比如说,前述1952年3月20日清华大学教务长周培源对于造园组办学的意见:“准予暂行试办,待院系调整时,做最后决定。⑦”又如,前述清华大学在1952年8月27日提出“不再继续合作办造园组”的函件,除了发给北京农业大学,还呈送中央教育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办公室⑩。
1951年底—1952年初,造园组拿到了列宁格勒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也知道该专业“设置在森林学院”。1953年上半年,教育部发现苏联的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设在林业院校之后,教育部副部长韦慤、清华大学教务长钱伟长、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孙晓村一起讨论这个专业的归属,并要求汪菊渊和吴良镛参会[5],提出把造园专业“转到北京林学院成系”[4]。最后决定,还是先将造园组的教学工作调回北京农业大学。
同时,组织领导问题一直困扰着造园组的日常工作。吴良镛在《建筑系与农大合办造园组情况报告》写道:“本系与农大教师汪菊渊、陈有民同志合作的关系非常好,但自造园组开办后,两系行政尚未晤面,共同讨论造园组的问题,组织领导关系不够明确,目前同学班长每周向建筑系汇报,其他如教学计划则双方研究决定,本系并未邀请农大教师参加教研室主任会议,农大教师定时向农大园艺系汇报工作,但这种组织关系是否恰当,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明确起来。”
关于造园专业的定位,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存在分歧。建筑系的教师及苏联专家的意见是培养“造园设计的人才”“也掌握管理与施工工作”;园艺系教师的意见是培养“园林建设者及组织者”。吴良镛提出,“何者正确及目前国家需要人才的情况应该培养那方面人才,需要本校校方及与农大校方会同与教育部及有关业务部门(如城市建设局等)研究”。
对于上述的领导关系和培养目标,清华大学教务长钱伟长对《建筑系与农大合办造园组情况报告》的批示分别是:“目标问题:如系造园设计人才,则仍可合办。如系园林建设者组织者(施工),则可以请农大和林学院合办”“领导关系:在这里可以向建筑系汇报,由建筑系领导。三年级以前的学生在农大学习的可以由农大领导”。同时,他提出“这两个问题,是否应由本校和农大孙校长协商决定,请教育部批准”。其后,副校长刘仙洲的批示是:“提校务行政会议讨论,再与农大协商,呈部批准。”
如前所述,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由于造园人才缺乏,曾向农大方面提出建设培养这方面人才”。可见,建设局对于造园组成立起到了最原始的推动作用。因此,教育部回函批准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成立造园组以及该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合作计划的函件,也是抄送给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
为了改善造园组教学条件,当时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划拨了28 000 000元⑲的经费②。造园组利用这笔经费,在清华大学校园内一块“荒岛”(近春园遗址)上开辟花圃⑳并建了5间改良式温室;造园组停办的时候,温室留给了清华大学[3]。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出资的目的是希望造园组的学生毕业后全部分配给北京市。1953年造园组第一班学生毕业的时候,分配给北京市3名(刘少宗、王璲、富瑞华)、清华大学2名(朱钧珍、刘承娴)、北京农业大学2名(郦芷若、张守恒)、建筑工程部1名(吴纯)[3],也基本体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和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的合作关系。
作为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系主任,梁思成全力支持造园组的办学计划。他不但“赞成”[5]甚至“嘉许”[4],甚至在该计划一度被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叶企孙以“建筑系不能再扩大了”拒绝之时,亲自沟通,让该计划得到校方的批准。此后,梁思成一直对造园组的工作“大力支持”“关心备至”[6]。
大约在1951年春季,教育部印发的“建筑系课程草案(初稿)”传达到各院校建筑系㉑。在这个草案中,建筑系分为建筑设计组、建筑结构组、建筑设备组(课程表缓定)、市镇计划组和造园组(课程表缓定)5组。钱锋等认为,该草案的课程内容显然是清华大学1949年教学计划的调整修改版,即这份课程草案应该是梁思成编制[25]。
因此,北京农业大学于1951年9月提出成立造园组得到教育部的同意,或许得益于在1951年春季教育部印发的“建筑系课程草案(初稿)”中已经有了“造园组”的计划,这是梁思成对于造园组成立作出的贡献。
通过以上的梳理发现,造园组的成立并非偶然,存在一些基本条件。第一,城市建设即行业需求召唤了学科的发展,体现在北京市建设局提出培养园林建设与管理的人才。第二,一个教学组织的设立,需要各方的共识。汪菊渊和吴良镛对于造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知识结构在造园组成立之前已经有一些基本的认识[2-3]。同时,梁思成拟设立造园学系的设想以及中央政府教育部允许在建筑系下设造园组的认可,是1951年造园组被批准设立的前奏,乃至1952年造园专业成立和1957年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设置的基础。第三,新专业的创办需要一线教师大量细致和持之以恒的工作。造园组在开办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有赖于汪菊渊、吴良镛和陈有民等先生的各方协调和辛勤工作。第四,新专业的创办需要基本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和实践场地,以及相对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必要的师资队伍。造园组成立半年之后,在这个方面改进了很多,从而重新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吴良镛曾有一些归纳,比如说“园林学科的奠定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园林专业成功创办与梁思成先生高瞻远瞩的支持分不开,同时也和各位从事教学的老师的努力学习分不开,推动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像汪先生这样积极不懈的创业者”[5]。这些总结和笔者前述的前3个条件基本一致。
造园组把建筑学和园艺学嫁接,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把西方现代学科意识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结合起来[2],探索建设一个新的专业。这样的方式尽管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行业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教师们对于学科发展的视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园组的办学定位产生了造园设计、园林建设和管理2个方向的分歧。这样的认知在造园组结束之后,依然长期存在于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界。比如说,1956年造园专业调入北京林学院并更名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之后,逐渐分成了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2个专业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家的本科专业设置中,园林专业拆解为授予农学士的园林专业和授予工学士的风景园林专业[26]。另外,1956年12月21日,吴良镛应邀参加北京林学院组织的修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教学计划的座谈会㉒。他了解到教师们对该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还是以建筑学为基础存在分歧,他意识到清华大学还是有必要重新开办这个专业,在几十年内数次(如1958、1980、1985年)有成立园林专业的意图[4],最终于2003年10月成立景观学系[5]。后来,吴良镛认识到,除了建筑和植物学之外,园林的教育还需要环境、生态等多学科的融入[5]。在回顾造园组成立50周年之际,陈有民提出:“从21世纪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园林教育应采用综合性的教程”,原因是“将来的人才素质应既博又精”[3]。
造园组隶属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行政机构、学生和教师),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合办(场地和教师),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协办(部分经费),是三方合作的结果;汪菊渊、吴良镛、陈有民以及梁思成等先生在造园组成立和建设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造园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和行政组织,可英译为“Divis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我国风景园林学科诞生的标志。
注释:
① 清华大学档案馆保存的文件名称为《建筑系关于与农业大学合办造园组的情况报告及来往文书》(全宗号:2;目录号:校3;案卷号:094),卷内文件自1951年9月起至1953年2月止,共6份14页。除了第3份教育部函之外,其他文书均为手写稿。笔者把该档案简称为“清华档案”,并以卷内目录的摘要作为文书名称,包括:1)(北京农业大学)《函知汪菊渊、陈有民前往造园组工作并附送造园组借读生名单》,1951年9月,第1-3页;2)(清华大学)《同意汪菊渊、陈有民前来工作及十名学生借读》,1951年10月,第4页;3)(教育部)《批准农大园艺系成立造园组及该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合作计划》,1951年10月,第5-7页;4)(营建系)《关于造园组人员组织和合办原则》,1952年3月,第8页;5)(清华大学)《函复关于造园组不再继续举办该系学生八人可在我校借读一年以后读完营造系 四年级课程》,1952年8月,第9-12页;6)(建筑系)《建筑系与农大合办造园组情况报告》,1953年2月,第13-14页。该档案保存了造园组重要的文书,尤其是吴良镛于1953年2月25日提交的《建筑系与农业大学合办造园组情况报告》及校方的批示呈现了造园组创办的经过、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
② 详见清华大学档案《建筑系与农业大学合办造园组情况报告》[教收(53)字第〇六一号]。
③ 详见清华大学档案《批准农大园艺系成立造园组及该系与清华大学营造系的合作计划》[字号:(51)高三字第1265号]。
④ 详见清华大学档案《函知汪菊渊、陈有民前往造园组工作并附送造园组借读生名单》(教移字第一九〇二号):“查我校园艺系与贵校建筑系拟合作成立造园组已洽得原则上同意,并经报部请示,我校拟派汪菊渊副教授和助教陈有民前往协助工作。本学年招三年级学生十名,前往借读。除各生成绩单后奉教部核准再整理拨转外,相应将该生名单检送。敬请查照为荷。”
⑤ 据朱钧珍先生回忆,造园组同学是自由报名,还要经过面试,确认是否具有“艺术感受”。
⑥ 详见清华大学档案《同意汪菊渊、陈有民前来工作及十名学生借读》:“接到贵校一九五一年九月八日发函字第一三四〇号函,为贵校园艺系与本校营建系拟合作成立造园组,特请汪菊渊副教授及陈有民助教前来协助工作,并有三年级学生吴纯等十名前来借读,附送学生名单等希查照。本校对此完全同意,相应函覆,即希查照为荷。”(1951年9月26日封发,发文字8813号)
⑦ 详见清华大学档案《关于造园组人员组织和合办原则》。
⑧ 从1952年4月开始,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全面调整。
⑨ 2010年11月13日笔者访谈陈有民先生时获知。
⑩ 详见清华大学档案《函复关于造园组不再继续举办该系学生八人可在我校借读一年以后读完营造系四年级课程》。
⑪ 1952年7月4—11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讨论了农业院校的任务、办学方针、全国农学院的院系调整与专业设置计划以及课程改革等问题。会后,教育部向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的报告》。在该报告中,北京农业大学成为全国唯一设置造园专业的院校。
⑫ 关于汪菊渊在清华的情况,陈有民记载是:“每周只能来一次”或“每周虽只来住一天”。详见参考文献[3,23]。此外,1952年1月15日,清华大学校务工作会议决定全体师生留校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详见参考文献[22]第177页。
⑬ 园林管理课程是李嘉乐讲授的。详见参考文献[20]。
⑭ 阿谢甫可夫是苏联建筑科学院通讯院士,在清华讲授工业建筑和苏联建筑史。他是1952年7月8日后到清华大学。详见参考文献[20]第179页。
⑮ 在清华大学档案《营建学系关于造园组人员组织和合办原则》“(附课程表草案一份)”字样被铅笔划掉,据清华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解释,这可能表示当时在移交档案时没有该附件。
⑯ 在清华大学档案《关于造园组人员组织和合办原则》中没有该“另页”的纸质材料。
⑰ 1951年5月,教育部发出《华北区高等学校教学研究指导组暂行办法》:“2.教学研究指导组(以下简称教研组)为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直接进行一门或性质相近的几种课程的教学工作及围绕教学的研究工作……5.教研组设主任一人,领导本组全面工作,由校(院)长或校(院)务委员会主席就教师中聘任,报请中央教育部备案。”
⑱ 吴良镛在《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写道:“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建筑系设有绿化教研组,汪先生任主任。”在《追记中国第一个园林专业的创办——缅怀汪菊渊先生》中写道:“1952年下半年,由于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调整后清华建筑系共设立6个教研组,造园组为其一,汪先生任教研室主任。”详见参考文献[4-5]。
⑲ 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起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被收回,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
⑳ 据朱钧珍回忆,花圃旧址在清华大学近春园荷塘北岸,现为“牡丹园”。
㉑ 之江大学是1951年4月19日收到。详见浙江省档案馆收藏的档案“之大1950年第一学期课程总结及中央教育部发的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档号:L052-002-0057)。
㉒ 详见北京林学院《关于修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教学进行计划的说明》,该文件是油印件,现藏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