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亚钊,刘艳艳,王卫华,陈清阳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在明显上升,火灾、污染、爆炸、泄漏等事故频发,成为威胁师生生命安全、破坏学校稳定、损失学校财务的重要问题。实验室作为支撑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落实科学研究的关键场所,其安全保障必须一步到位,因此需要以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保障体系,真正保护全校师生的安全,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引起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则是人为失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学校科研事业以及实验室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实验室的类型、实验开展的体量、参与实验的人数、实验的复杂程度等都在显著提升,同时实验室中的人员结构也在不断复杂化,除了师生之外还有专业的实验室技术员、进修人员、管理人员等,这就导致实验室的安全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其中存在很大一部分人员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比如抱有侥幸心理,或者容易出现遗忘、遗漏、失误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安全防范的意识比较薄弱,一旦出现忘记穿戴防护服、任意串岗脱岗、实验操作违规等行为,都将对实验室及全体实验室人员造成较大的安全威胁[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较快,而实验室建设更是突飞猛进,但是由于多数高校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选择了扩建的方案,即以初始的实验室规模为基础,进行逐步扩张,但是这就导致后续扩建的内容与原来的建筑情况产生较大的不兼容问题[1]。比如空间过于狭窄、安全通道不通畅、通风管道与下水道构建不完善、具有危险性质的实验用品或器材未能建立专用存放库房、缺乏实验废液废物处理与排放的专用空间、消防栓灭火器配备数不足等,这些问题的根本则在于学校在安全保障的资金投入与设计规划方面存在较大的遗漏,学校为了满足师生的实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室安全性的风险。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开启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普遍建设,根据国家及地方出台的相关法规与管理规范等,对学校内部实验室的安全提出了相应的行为约束与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了师生的安全行为与实验操作,提升了实验室的安全性,为实验室安全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保障。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部分类型的实验室发展速度过快,随着各种技术、设备的发展,其实验形式、职能、过程等方面都在发生改变,而相应的制度却并未及时更新[2]。另一方面,虽然很多高校建立健全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落实与执行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既缺乏严谨执行规范的监督人员与管理人员,又缺少对安全责任的合理划分,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依然存在隐患与漏洞。
安全教育工作同样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全校师生以及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而且能够将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制度条例进行宣传与普及,强化师生的安全规范意识。但是目前高校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遗漏和不到位问题,一方面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往往伴随实验或教学任务进行展开,并未生成良好的教育效力;另一方面则在于安全教育的方法、形式、途径等比较单一局限,无法让师生更主动的接受指导与引领[2]。比如在讲解危化品时,教师一般习惯讲解其类型、保管、使用等相关知识,但是对于学生在创新实验中的操作、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发生危险后的预防措施等缺乏详细讲解,导致安全教育无法落实细节之中。
就目前而言,高校实验室的类型与规模都在逐步增加,并且在功能与效用上不断突破,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师生的实验技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必须构建三个层次的管理组织体系,以更有效地实现安全保障。
首先要构建以学校层面为核心的决策与责任机构,通过校级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进行总体调控,同时构建分管安全方面的实验室安保小组,可以选择学校安全管理机构的领导担任组长,负责教学管理、科研及学校资产管理的领导担任副组长,同时由组长与副组长负主要责任,小组内其他成员分别负责其分管项目责任。校级决策机构主要以把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发展与规划为主要工作,需要审定安全建设费用支出、事故应急预案与处理方式等,通过组织协调租金实验室内各部门协调工作,促成实验室安全管理合力[2]。
其次要构建院系层面安全责任体系,由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担任直接领导,建立双组长管理模式,分别成立院系级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安全责任体系,并规划安全责任书,将实验室房间的安全责任确认到个体。同时也要根据校级安全小组的方案与规划,进一步开展安全工作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应急预案设计、信息化建设等管理工作[3]。
此外还要完善实验室层面的安全措施实施组织,各个实验室或项目的负责人需要担任相应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既要按照校级与院系内的安全制度有效落实管理工作,又要针对与安全管理相关的软件与硬件进行定时检修、维护与升级,发现重要问题则要及时上报。
实验室安全管理还需要依靠明确的规章制度,以此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与有效依据。首先要建立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总则,包括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验室安全应急制度、奖惩与问责追责制度、危险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和安全准入制度等细则,应当由学校正式通过后发行文件,以正当流程保证管理规范的合法性[3]。同时也要根据师生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反馈,以及学校实验室的更新与拓展等进行实时修订更新,保证管理制度文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与管理效用。
其次则要建立具有院系特色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包含院系的安全检查、实验风险评估、值班值日、应急预案、实验室准入、安全培训等管理制度,相应的制度要以校级为标准,从而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同时也要由院系发出文件,提升管理条例的可操作性[3]。
此外还要建立安全宣传、教育以及应急预案方面的管理制度。对于安全宣传与教育,应建立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尤其针对化学、生物、辐射等相关的专业展开,提升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通过讲座、会议、竞赛等形式展开,至少每学期应开展一次。对于紧急预案制度,学校则要先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本校实验室的真实情况,并确认主要的危险源、风险内容等,进而将职责划分到各个组织机构,针对不同的紧急情况设计不同的应急流程,并通过培训演练进行落实。
安全管理防护体系则是真正保护实验室安全,落实安全管理规范的有效举措。首先,要从实验室基础建筑设施的建设上进行强化,实验室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防火墙、防盗门,并设有合格的安全通道;需要按照规定铺设实验室的水、电、气管道,同时应准确安装通风系统仪器,以保证实验室内的通风需求。其次,应加强消防设施的防护作用,学校需要增加相关的经费投入,针对防火、防水、防电、防爆、防盗等问题升级安全设施与设备,同时安装相应的消防器材、防火防盗警报系统等,通过安全防护建设提高实验室安全防护作用[4]。其三,还要加强实验室内部的安全防护,首先设定实验室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活动,学校每年应至少开展四次检查,院系内应每月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存档,同时要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完善。同时要建立自检自查的台账,每日最后离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检查水电气开关等,并在台账上做下记录,并承担相应责任。其三要为安全检查人员配备专业防护设备与计量标准,针对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其四要落实安全整改,任何存在违规或影响安全的隐患都应正式通知相关负责人,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官网公告、实验室安全简报、书面或电子版整改通知书等,并由其做出整改规划与方案,按照整改要求与期限完成,并通过相应的验收,对整改内容与过程进行记录归档。最后还要进一步推动信息化防护技术的应用,全面采用门禁管理系统,以信息化、集约化为基本管理机制,同时也要健全监控系统,保证实验室各区域的实时监控。
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认知存在差异或缺陷,是引起实验室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全面强化安全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首先,要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对于所有有进入实验室需求的专业,都应开设相应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针对涉及化学、生物等实验课程的专业,更要建立必修课程,并且设定学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理论考核与实操考试,检验合格后才具备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任务的资格[4]。其次,要开展实验室员工培训制度,针对除了师生之外的工作人员,要建立岗前培训与业绩考核机制,在入岗前必须对工作人员、项目组工作者等加强培训,要求其了解安全管理规范,开展药品保管、仪器使用、设备操作等各项专题培训课程,并且在通过最终考核后才能进入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在每月业绩考核中,也要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检查,如果出现违规行为,则要进行相应的惩处。
对于实验室而言,危化品则是最重大的具有安全威胁的安全因素,在一般实验室管理规范下,危化品由各个院系的实验室单独管理,并无完善的管理区域与机制,这就为实验室安全带来了更大的隐患,因此还需要专门针对危化品建立安全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危化品安全管理存储库,通过统一的库房存放危化品与易制毒药品,同时要建立双人双锁机制,保证库房的安全使用,并且要建立全天候监控系统,在库房门口单独设立防盗安全门,针对具有特殊属性的危化品,还需要采用对应的专用存储柜,存储柜也应建立双人双锁机制,以此保证安全级别达到乙级(含)以上。其次,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则要针对学生常见的操作问题建立行为规范,在每次实验前都应认真阅读,比如药学实验室的加热操作要避免烫伤、使用玻璃仪器要防止碰撞摔碎、使用具有毒性的有机溶剂时则要佩戴安全防护并做好通风措施、在使用压片机、颗粒混合机、颗粒包装机、胶囊填充机等药物制剂设备时则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等。最后,对于实验室危化品的实验废弃物,则要禁止随意乱扔[5],如果学校未能建立处理机构,则需要交由具有相关处理资质的单位或企业统一处理。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学校必须从组织、制度、防护、教育以及危化品管理等角度入手改革,构建系统化的安全保障体系,以此既提升了实验室的安全性与功能性,又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教育与科研水平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