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31 12:41苏晓琦谭楚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斯金纳操作性惩罚

苏晓琦,谭楚瑶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随着社会发展与各国对生育的引导鼓励(如中国三胎政策的全面推行),婴儿人口显著增长,也带来了学前教育的迅速崛起。因此如何有效改善儿童的行为,帮助其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习惯,是幼儿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则对幼儿教育,特别是3~6岁的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教育学中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继承和完善了桑代克和华生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学说。例如,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用饥饿的猫,因偶然性行为而成功开笼取食的实验,专门设计了著名实验设备“斯金纳箱”,并通过大量动物学实验,为其日后提出的操作反应理论奠定了坚实科学基础。

通过大量动物实验,斯金纳于1974年提出:个体学习行为可以通过结果的过程被传递或改变,即增加或减少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结果。增加行为即是强化行为,而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与施加惩罚)区别。如在幼儿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小红花、小贴纸等奖励在课堂上表现良好学生,给予孩童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再次发生。孩子们为了获取更多奖励,也更愿意遵守课堂规则,更加专注投入。我国幼儿教育专家徐小敏在2020年指出:在4~6岁孩子完成学习或活动任务时,运用奖励方法,不仅仅有助于老师发现孩子们之间差异,还能调动孩子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而负强化,也被称作是消极强化,有逃避惩罚和施加惩罚两种类型表现。逃避惩罚,是指经历者某种行为的出现会减少或撤除让他不愉快事情。这种逃避厌恶事件行为,也被定义为另一种形式的奖赏。斯金纳的动物实验表明,小白鼠发现按压按钮能逃避被电击不良刺激后,开始频繁按压按钮。例如,在学前教育中,有些孩子遵守班级秩序如:需要把使用完玩具收拾好,是为了逃避“放学后留下来收拾玩具”惩罚。

负强化第二种类型是施加惩罚,即经历者的某种行为直接导致了使其厌恶的后果,为了避免此后果,经历者相应行为有所减少。这个行为表现在动物实验中,是小白鼠意识到按压按钮行为会导致电击惩罚,按压按钮的行为锐减。在学前教育中施加惩罚是一个错误表现,是令人深恶痛绝虐童事件,如教师通过殴打、辱骂等不良刺激企图减少孩子的某种行为。但是,巧妙运用惩罚行为在幼儿教育中也有可取之处,例如,可运用尝试性教育方法,告诉孩子“打人是很疼的,就像你上次从滑梯上摔下来一样,流了好多血,你还记得自己哭了很久吗?记得之后每天都要擦很痛的药”,鼓励孩子换位思考,警告孩子因为打人要受到惩罚。若是孩子屡教不改,也可视情施加适当惩罚,尝试巧妙运用负强化,降低孩子该行为出现概率。负强化强调教师可以通过实施特定惩罚来消除或消退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桑代克在2012提出的打屁股、斥责或撤销当事人特权等惩罚措施,比如老师可以禁止一个为抢夺玩具而推倒其他小朋友的幼儿少玩几小时或不参加游戏活动。当然,歧视、体罚等行为严重侵犯儿童尊严与权利,也违背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斯金纳指出:在改变不良行为与建立理想行为时,正强化比惩罚更有效,并强调惩罚性措施也可能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巧妙且慎重。

综上,负强化原则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并不是歧视或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卢梭提出的“自然后果法,让孩子自食其果”,以及斯金纳提出的“不去理睬无理取闹的幼儿”等消退方式去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较为相似。正如行为主义学者Zirpoli在2012年指出:儿童习得的行为大多是根据观察所得,即儿童倾向于表现出被强化的行为,避免以前那些没有被强化或惩罚的行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将惩罚与正强化相结合,在惩罚其不良行为同时,修正已产生的不良行为,并指导幼儿产生新的积极行为,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2 操作性反射理论在幼儿教育中运用

在过往的八十年间,操作式条件反射理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1 塑造新行为

所谓塑造,就是通过不断强化新的行为,帮助学生达到新目标。如在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图形的认识”中,首先,教师要了解儿童目前感知觉及对图形认知的水平,幼儿已经认识了哪几种基本图形,对哪些图形比较熟悉等。其次,教师为孩子设计一个新目标,比如儿童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形状,并引导他们用表示形状的词来表述事物,体会描述过程的生动形象。例如,本次北京2022冬奥会,带领孩子参观游览后,与幼儿一起谈论所见的事物形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联想、描述形状。“熊猫冰墩墩身体脑袋都是圆圆的,全身有好多好多个圆。就像我们的坐的桌子、踢得皮球一样。大家来一起来摸一摸好不好?”,摸完后邀请大家数数看冰墩墩身上一共有几个圆?进而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里又有几个圆呢?”。最后,教师将目标划分为有序步骤,每完成一小步,即时强化,直至完成所有任务。如让幼儿先了解不同形状的常见物品,再掌握不同形状的特征,把握生活中与图形相关物品,从而带动孩子触摸科学、体验生活中科学等。注意在体验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每一步行为都要进行及时反馈,从中找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肯定、鼓励,激励孩子兴趣,让孩子们在过程中寻找到乐趣与成就感,从而实现最终教育目标。

2.2 不良行为矫正

在充分了解、尊重孩子个体差异前提下,将消极强化和正强化巧妙联合,有助于有效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第一,善用消极强化法。如当幼儿打架或拒绝遵守课堂纪律,以故意吸引他人注意力时,老师需要对这些无理行为置若罔闻。老师的有意忽略、不理睬,能让孩子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无用的,从而使该不良行为渐渐消退。第二,教师可以通过榜样作用进行激励,以达到矫正效果。如通过表扬班级里表现好的儿童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由此向同龄伙伴看齐。第三,及时提供奖励积极强化。如当孩子们一旦改正了某些错误后,老师立即通过提供玩耍时间、表扬等方式来积极强化。根据Heaton与Safer研究表明,当老师使用更多正强化的方法时,学生往往会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出更大进步。无独有偶,林美、龚国梅和林彩霞将赏识性教育引进教学中,指出赞赏方式有助于提升实验组男护士操作的考核成绩。因此,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该理论对提高课堂行为潜在影响。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Aldridge和Fraser在澳大利亚等进行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对此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2.3 消除学生暴力和反社会行为

操作性条件理论在消除学生暴力和反社会行为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表明,目前学校不友好的环境和教师过分惩罚性教学策略可能会导致相当数量学生产生反社会行为,如逃避、暴力和攻击,实际上,这些发现完全符合斯金纳对惩罚的反对。例如,若学校严重依赖安全强制装置,如锁门、保安和高栅栏,反而加剧了学生攻击性和混乱。相关专家强调,当积极的学校环境和强化措施都被纳入日常计划时,学生的反社会行为将减少,出勤率会提高,孩子花在学习任务上时间也会大大提高。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采取建设性替代方案,尤其是积极强化措施,作为减少学生暴力行为的预防方法。

2.4 与科技辅助教学相结合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现实课堂教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金纳已经意识到教学机器在帮助学生学习方面重要性,学生可以从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程序中逐步主动学习,并立即获得反馈。计算机辅助教学被视为机械导师,设计了包括概念解释、问题探究和反馈提供等一系列课程。此外,对于3~6岁的孩子,电脑程序可以提供更多的互动节目,如游戏和视频互动,以吸引孩子注意力。一般来说,计算机的作用是对教学改进,因为它们很好地将各种现实生活材料结合到教室中,全面提高对儿童学习过程的即时反馈。

3 结语

综上所述,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应用广泛,如行为塑造、行为矫正、课堂行为改善和发展以及减少校园暴力等。该理论所揭示的强化意义,对我们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它能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其理论与方法,充当学生的行为设计师,充分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行为目标。此外,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还启发了其他儿童教育相关原则发展,这些原则在改善儿童行为起到很好作用。特别是,这一理论已经成为将技术机器(如计算机)使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基础。目前,该理论仍对教育研究、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具有启发意义。相信该理论将继续对学前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斯金纳操作性惩罚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论社会保障绩效治理的操作性路径
惩罚
杜威“反省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操作性另解
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下的幼儿语言教育研究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少年拓展基地操作性研究
重思自由
远程教育中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一种优化实践
真正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