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立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市属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数量上占据了高职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市属高职院校较于省属高职院校仍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办学投入相对不足,产业聚集度偏低,政府支持办学意愿不强,城市吸引力较弱且区位优势不明显[1]。“十四五”是我国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战略规划,对高职院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市属高职院校编制规划存在发展目标或办学愿景一味求高、主要任务内容不切实际、具体措施和保障条件缺乏针对性、科学规划与师生参与不广泛等问题,在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应加以解决。
市属高职院校所处地域、文化传统、隶属关系、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办学水平等千差万别,其发展要坚持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确定能够否实现的办学目标,而不是一味追求“省内先进、国内知名”“省内引领、国内一流”这些看似很高、很远、很有号召力,但目标空洞且难以实现的目标[2]。因此,要基于校情分析,科学调研论证,弄清学校的基础和优势、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学校的差距和弱项,客观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认真查找学校发展存在的短板,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制定出战略规划,带动学校出特色、上水平、创品牌[3]。特别是在专业规划与建设中切忌大而全、盲目跟风,而要紧密结合院校核心专业,形成以核心专业为基点的专业群,做优做强优势专业,以专业品牌带出学校品牌。一个好的规划要直面并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解决师生员工关切的关键问题。市属高职院校要解决的问题众多,如办学基础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校院二级管理、绩效分配与激励,等等,但五年时间也不可能解决学校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因此,规划的编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问题的性质、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和师生关切程度,分轻重缓急,对有些虽是重要问题,但并非能在规划周期内解决的问题,则可以先缓一缓,先重点解决涉及学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师生关心的迫切问题。要坚持开门编制、民主编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好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提高师生对规划的知晓度和认同感,集聚智慧,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4]。
在生均财政拨款、生师比、生均教学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等关键指标中,市属高职院校都不如省属高职院校,个别指标差距巨大。这主要是由于市属院校相较省属院校获得的资源投入要少得多,办学资源投入的差距造成了市属高职院校在与省属高职院校的办学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市属高职院校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应优先将资源集中于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优化类型定位,首先还是体现在专业建设上,学校的竞争力归根到底还是专业的竞争力,专业建设搞得好,就可以带动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市属高职院校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必须明确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前提,专业建设水平高、有特色,院校高质量发展也就有了基础,才能打造办学品牌。因此,规划的编制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等措施[5]。市属高职院校“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还要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打造核心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优先建设成“地方离不开”的高职院校。而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主体,高水平专业建设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来实现,因此,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及高水平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强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落实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技术兼职,参与产业技术开发,造就一批对行业、企业工艺、技术路线改进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市属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政府和行业举办的学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对应为密切,承担着为当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而部分高职学校设置专业缺乏前瞻性,考虑社会需求不足,与社会需求脱节,重复设置“热门专业”,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不相适应。因此,市属高职院校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要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瞄准产业发展变化,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充分调研当地产业发展规划、行业人才需求,要做深入的学校办学利益相关方调查,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了解政府、行业企业等发展需求,回应学校举办方、行业企业的诉求。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强化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增强学校对区域先进文化的引领力,提高学校办学的社会适应性。当地产业发展水平到哪里,当地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属高职院校的“十四五”规划就要体现在哪里,让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晴雨表。有为才能有位,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者,是市属高职院校的最高规划目标。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还要在保障落实上做好顶层设计,让规划切切实实成为学院未来事业发展的施工图。在编制规划师就要按照可操作、可落地的原则,从编制源头做实各项任务的实施举措,按照可监测、可评估的原则规划未来五年的建设任务目标,保障规划内容的落实和监测。有些高职院校只有总体规划,没有专项规划;有的学校虽有专项规划,但专项规划过于简单,也没有可检测的具体指标[6]。由于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规划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要建立规划体系,教务、人事等部门制定专业、师资队伍等专项规划,各二级学院制定子规划,形成“学院总规划+职能部门专项规划+二级学院子规划”规划体系。另外,还要把规划中的重点任务分解为年度工作任务,一项项攻关,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把工作层层推进,直至规划目标的达成[7]。要建立规划执行监测机制,分年度对规划主要任务目标执行情况进行监测,采用专项调研、定点监测、问题预警等方式,及时掌握和反馈各项任务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及时纠正规划执行中的偏差。把规划执行情况纳入部门、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年度考核,对落实目标任务不力的要严肃问责,形成激励和问责并重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