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美荣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理论掌握群众”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要因势而新[1];“八个相统一”思想更是直击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定标导航[2]。新时代,全国高举“一盘棋”,大力发展“课程思政”,不断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大思政”格局,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及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对象[3]。
全局思维与过程思维双重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和新方法、新举措,可以更好发挥高校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功能[4]。为做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充分挖掘“八个相统一”蕴含的全局思维与过程思维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结合“概论”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本文从“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新的理论探索和指导人们实践的历史性成就使“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更是深刻回答了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照亮世界文明进程。《概论》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主要功能就是坚定广大师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领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层关系的逻辑与实践的统一。《概论》课程从理论联系实践、学理融入政治、灌输链接启发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国高校除了在校内融入党史、建党精神等开展党建项目研究外,更重要的高校思政课思想力的转化途径就是打造党建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思政”,把思想力、政治力转变成基层广大群众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石和根本所在,而“自信自强”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象征。培养一批批代表人类文化自信和最高价值的高质量人才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站在世界新发展格局和历史方位变迁的新高度,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矛盾,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挖掘并传承世界文化、中国特色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融合世情、国情、省情、市情,服务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产业规划及区域发展需求,抢占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至高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精准实现高校思政课程在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的双向联动[5]。
《概论》课程的性质和最大的优势是更能高效及时地塑造或矫正高校师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才观,并以新理论体系科学地指导师生学习、生活和参与生产、社会实践,从而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本质特征,真正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迈进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基于“产学社”三协同的实践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概论》课程的特点和功能,“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全局思维观赋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服务经济、文化、民生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职能。把新时代新思想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全过程、大系统的思想教育学生,以高水平的理论学识在服务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社会化“蝴蝶效应”[6]。
首先,以小见大,学用相长。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结合社会热点、校园生活热点塑造或矫正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结合当前社会、生产、学习过程中遇见的难以理解或者难以置信的问题,树立学生“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接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和人类本身自由全面的发展。
其次,树立典型,榜样发力。新时代是榜样接力的时代,也是人人可以成为英雄的时代,高校思政课可以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各行各业推进理论创新、实践验证的先进典型、榜样模范纳入教材体系,也可以把班级内表现积极的同学或把校园的先进模范人物请到理论或实践课堂进行展示或宣讲,以鲜活生动的案例打动学生心灵,进行典型示范教育和正向引导,使理论创新的魅力和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进而调动学生立志报国或对新行业新领域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立足问题,价值导向。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现实问题,首先要树立解决问题的价值观,然后探寻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高校师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把理论难题讲授、现实疑惑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组织大学生到民间、乡村、文化遗址或博物馆等开展组织、团体服务等,通过服务社会实践或参观学习体验,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融会贯通。
“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概论》课程最为明显的特征。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其中“红与专”就是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而“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里面的“德”侧重于政治性的要求,而“才”则侧重于科学性的要求。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育人目标就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更要学会“用学术讲政治”[7]。
首先,学原文、悟原理。要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教导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从根本上彻底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如《共产党宣言》《实践论》与《矛盾论》等著作都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结合的科学经典著作,师生通过大历史观的全局思维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同时代探索的过程思维感受人民才是历史伟业的创造者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者。
其次,晓之以理,格物致知。以历史过程、全局思维的人民立场、世界格局的大视野出发,深入剖析类似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这些本质问题,才能透彻地向学生说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不同的国家而进行的各种社会革命的必然性、曲折性、局限性。
最后,立场坚定,自觉向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兼具政治家和学者的品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也是一个政治鲜明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党员具有纯洁性、先进性的品格,党领导下的人民具有团结、奋斗的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每个人都要自觉向党看齐意识,捍卫红色政权,守卫人民江山[8]。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莫测,人类面临关乎全球命运的世界问题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容易因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的局限而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把科学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灌输性,就是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而灌输性要与启发性相统一,引导学生不仅善于发现问题,更要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得出结论或自然而然接受新时代新思想。《概论》课程研究团队可以根据立德育人标准和高校区域、学科优势,加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抢占领思想政治舆论的至高地,始终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把培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作为教学教改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