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磊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在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7.8%,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909万,2022年再创历史新高,预计达到1076万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学生身份转变意识较慢,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渠道,学生初入社会,步入职场,一时难以转变角色,对于其适应社会,获取必要的工作生存技能造成阻碍,从而影响其工作能力和长久发展。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就业倾向等因素逐渐去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相对明确的就业目标,做好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预期认识,事先做好功课,摸清职业发展前景,看好职业发展道路,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寻求完善自己的职业就业目标,为最终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虽然高校都有自己的就创业指导中心,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学生就创业,为学生提供就创业指导服务,但是其在学生大学生涯中并没有贯穿参与,而是只有在临近毕业的学年,提供一些就业招聘信息和指导,对于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缺少整个四年学习的目标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则拖慢了学生在毕业期寻找工作的步伐,也让学生缺乏相应的就业主动意识。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季择业时,就业目标不清晰,对于自身能从事什么工作没有清晰认知,遑论为了更好就业在前期应做的必要准备。[1]
不管作为学生还是工作者,主动学习意识都是必须要具备的,一方面不仅可以更快地适应当下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主动做出职业发展规划。目前,相对于公司就业所需要的要求来说,当下培养的大学生往往实践动手能力相对匮乏,这虽然有当下教育培养体系的原因,更多的事自身主动学习的意识相对不足。再次,部分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不足。部分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结在没有高中时期学校老师和父母的管制后,便听信放纵自己。习惯了“被安排”,被动接受学习的学生,往往在大学宽松的需要自律的环境里缺乏自制力,从而失去持续学习的能力,降低对自身的要求,产生堕落的心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新的行业,这些行业也催生了许多新的职业,由此大学也迎合市场需求产生了很多新兴专业。新兴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相对较少,并且跟社会需求形成一定的差距,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形成供求不平衡的就业格局,这也让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加抢手。与此同时,一些原来的热门行业因为之前人们一窝蜂地报考,人员培养过多,导致供大于求,人才过剩且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导致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的比例逐年降低。其次,大学的专业技术与能力不足,直接体现在部分大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身专业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差,从而导致很多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知识与实际的就业岗位需求脱节,所学专业课知识不能满足就业所需能力要求。[2]
2021年考研人数377万人,较2020年341万增加了36万,增幅达到10.6%,而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了457万人,较2021年的377万增加了80多万,涨幅超20%,再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大幅增长,说明了当下大学生的求职意愿已经更多向升学转变,而公务员考试更是不遑多让,颇多岗位的招录比已经到了几百比一,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或考公来暂缓进行社会的步伐,在特殊时期和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工作的不稳定让大学生更多选择稳妥的方式来暂缓就业或者规避就业风险。
一方面,高校的经费往往用于学校建设和科研所用,对于就业指导中心所必需的经费管理层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其开展工作不重视,就业中心人员配置不足,专业能力欠缺,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创业指导服务。此外,大部分00后大学生在最初的就业的时候,往往过于纠结于工作单位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问题,失去了择业先机。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普遍较弱,就创业技能和就创业知识薄弱,严重阻碍了其就创业的未来发展空间的拓展。高校作为微型的社会,也是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需要经历的,这种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技能锻炼和知识掌握的平台。但有一部分学生没目标没计划,在大学里“混日子”,专业学习敷衍了事,专业知识技能掌握薄弱,知识结构没有建立。且没有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就很难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份心仪的岗位,只能成为就业市场“被选择”的那个,失去了就业择业的主动权。[3-4]
目前,我国大学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统计处理预测较为欠缺,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掌握和重视程度不足,招聘信息获取渠道分散,采集数量不足,发布形式单一。而且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在就创业指导服务上有着较大差距。目前,高校大学生主要通过学校就业聊天群,官方公众号,讲座招聘、教师介绍、亲友的关系等渠道了解就业招聘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分散,获取信息也不够及时,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5]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只关注就业薪资,存在“唯高是从”的思想,不考虑,职业的发展性和职业与自身能力的匹配度,而且对于职业所需要从事的工作认识十分欠缺,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工作,忽视自身能力水平和专业要求与职业发展性。不清楚自身的就业需求,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盲目跟风就业后发现与自己所预想的工作内容天差地别,又容易滋生畏难与逃避的心态,影响就业稳定性和自己职业发展规划。而就创业指导服务能够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需要,并与岗位相结合,分析出学生自身能力匹配的职业,从而提高就业稳定性。
首先,通过多样化的平台获取就业信息,搭建本校的就业信息发布网站,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就业招聘信息,着力打造多通道的就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其次,也可以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分享其就业或者创业的经历和成败经验,让学生对未来就创业形势有一个更清醒的认知,作为学生的职业引领人。
首先,学校可以调整课程体系,增设实践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实践课学分在总体学分中的占比与权重,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学校和社会就业的需求。其次,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的推进,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深化双边合作范围,让学生就业前得到良好的专业素质训练,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提高大学生实习效率。[6-8]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当下社会关注的重难点问题,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大学生“人有所去,才有所用”,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发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学校教育的改革完善,大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的转变与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有多方共同协调努力,为大学生就创业指导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提升人岗匹配程度,增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