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方,对接产业”的材料类人才新型产学研培养模式教研

2022-12-31 11:40:14农智升张洪亮满田囡卢少微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校企

农智升,张洪亮,满田囡,卢少微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要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由于我国经济的模式和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转型升级和调整,使得社会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则需要从办学思路、发展模式和内涵建设这三个重要方面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1]。

目前,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需要通过高校院所和企业围绕重点领域打造创新平台,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的有机衔接,以“产业+平台+培育+孵化”的产业创新生态圈形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养高水平创新性人才[2]。本文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类人才培养为例,依托校企共建平台,探索材料类人才“创新研究+成果孵化”多方位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新模式,为国家现代产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水平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新型产学研培养模式的借鉴

通过调研全国各地高校的产学研培养模式,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的“地方性”产学研培养值得借鉴。该模式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征,按照“专业和学科群”进行构造、规划和建设[3]。同时全面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认证的理念建设专业,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以研讨式、案例和项目教学等方式取代传统课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4];在实验课程中减少验证型实验,转而加大综合、创新和工程型实验的比例;在教材建设方面,更新陈旧的知识,引入产业发展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鼓励教师联合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共同编写。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教育,通过设置与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使人才培养切入地方核心和特色产业当中,促进产业链和人才培养链的高度融合,构建出“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社会进步”三者的共同体,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融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5]。

2 产学研培养模式的构建

学院通过发挥各类共建平台优势,将学生培养与基地建设相融合,面向应用研究和成果孵化,实现科研水平、应用能力、教师队伍和培养质量的同频共振、全方位提升。具体措施为:

(1)依托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材料类重点产业的卡脖子问题,使教师的科研方向聚焦科技前沿和问题需求,提升教师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能力,更新现有知识体系,从而指导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发挥校企联合产学研联盟、学会工作站等平台的产业、行业特色优势,将学生的培养方向瞄准产业和行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与所属联盟创新型企业的联合育人,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

(2)充分发挥校企创新创业孵化联盟、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载体在成果转化上的优势,在培养过程中关注成果的应用和转化,通过在基地的工程实践,保证学习知识的应用,培养老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将学生的培养和创业辅导相融合,促进校企研究成果、技术的开放合作,构建培养基地的孵化服务生态。

(3)通过创建多方位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校企双导师制度,丰富师资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理论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行业专家在实践操作经验以及管理人员在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使三者进行充分交流合作,实施“走出去”和实现“引进来”,即将行业发展最前沿的科研技术带到学校,使学生能够参加前沿问题的研究;同时加强从校门到校门型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在强调深层次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面向“产业+平台+培育+孵化”的产业创新生态圈,构建“立足地方,对接产业”的产学研合作联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内容包括:

(1)对培养体系进行重构。通过大量调研,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对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起适应于校企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3+1”培养、落实校企双师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直面产业需求;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2)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灌输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授课教师的知识内容,引入产业发展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认证理念,通过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实践环节比例,以及改革考试方式和手段等方面,促进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上的有效提升;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纽带,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其完全按照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实现理论到教学的无缝衔接。

(3)加强课程运行监控和课程质量的评估。在教材选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提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的参与度,建立起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共同协作的过程质量管理机制。

3 产学研培养模式的成效

(1)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以新材料为发展主线,立足航空产业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打造航空材料智能制造、多功能复合材料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近年来,学院三个专业分别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一流本科专业,一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与沈飞、黎明,鞍钢集团等企业签订产学协同育人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3+1”和“3.5+0.5”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及院、校、省、国“四级”创新训练计划,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占比40%以上。

(2)师资资源进一步丰富,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人才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打造立足创新、面向产业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把握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研究方向,强化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实施的“校企双导师制”“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应用型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聘请企业高工以上导师25人,教师企业挂职锻炼60余人次,学院获批国家级、省级人才20余人次,省级创新团队2个。

(3)学院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提升。通过与省市新材料产业创新生态圈的深度交流融合,将进一步强化研究领域的鲜明的教学特色和科研优势。通过多维度的产学研相结合,校企之间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牵头多项企业“揭榜挂帅”重大项目,为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参研的成果获省级、学会各级科学进步奖10余项。

4 结语

针对传统、单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培养模式在材料类应用型大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响应号召,围绕省、市新材料产业创新生态圈,以校企共建平台为基础,探索出材料类大学生“应用研究+成果孵化”多方位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新模式,通过创建激励教师队伍和学生培养同频提升的机制,改革创新培养体系,将“立足地方,对接产业”真正地落地,实现为国家现代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目标。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校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