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补正

2022-12-31 11:11:18徐佳敏
中学语文 2022年31期
关键词:引申义注音多音字

徐佳敏

语文教材中的注释又称“注解”“注文”,是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疑难词句和关涉语句背景及文化知识的解释说明,是全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作注应认真推敲文意,精心选取被注词,谨慎采择义项,斟酌注释用语,还要兼顾高中生文言文翻译的实际情况。统编教材虽几经修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感到统编必修教材注释层面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谨撮录数例并加以补正,一孔之见,请方家指正。

一、当注未注,不注处反注

就语文教材中的注释而言,它应该对难读的字词、多音字、通假字及时注音,这样可以及时达到以音释疑的效果。汪耀楠先生说:“语言文字的障碍就是字、词、形、音、文的障碍。明其音读,正其形体,晓其意义,是注释的最重要任务。”注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文本阅读存在障碍的字音进行注音。现行统编教材这一点做得还是很好的,对大部分学生易错的地方给出了注音,但也有疏漏之处。

生字未注音

1.蟹六跪而二螯。(注: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螯:蟹钳。)《劝学》

2.多于在庾之粟粒。(庾:谷仓。)(《阿房宫赋》)

其中,“螯”和“庾”多是学生不常见的字,教材中有释义却未有注音。应在注释后面补上áo,yǔ。

多音字未注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少焉:一会儿。)《赤壁赋》

4.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互丧:相继灭亡。率:全,都。)《六国论》

教材只注释了“少”的意思,学生朗读的时候,对这个多音字拿捏不准。同样,如果对“丧”不予注音,学生读的时候也会摇摆不定。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我们便知应该是读shǎo 音。如果教材对易错之处及时注上音,那无疑会省去很多纠错之劳。丧,这里也宜补上注音sàng。

通假字未注

5.几家能彀?(彀:同“够”。)《与妻书》

6.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

教材注“同‘够’”,“彀”“够”通假,如果注释先于“彀”上注音,自然起到了“以音释疑”的效果。“择”也应该注上音shì。必修下册中“莫春者,春服既成”的注释做得比较好,先在“莫”上注音,再对“莫春”进行解释,便文从字顺了。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并读准这些字的字音,注释有必要对其进行标注。

前不注后注

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民:安民,养民。)《齐桓晋文之事》

8.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教材中重复出现的注音问题,应当遵循“先出现先注音”的注释原则。对于首次出现的音,先给出明确的注释,后文中如果再次出现相同用法或相同意义的字,则不用再次注音。

二、注释笼统,注句未注字

解释词义是教材注释的核心任务,尤其是文言文。对于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教材应当给出注释。实词注释是文言文注释最多的,它在理解文意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统编教材在对文言文整句注释的过程中,对大部分重点字词进行了解释,但是有些字词还是被忽略了。教材如果对一些重要的字词不标注,就会给学生带来阅读障碍,也不利于学生完成古今意义的转换。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走,通达。)《阿房宫赋》

2.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阿房宫赋》

其中“构”“杳”是两个重要的实词,抓住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整句话的翻译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此处宜添加“构”:建立;杳:遥远。

对于难理解的句子,可以先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再对重点的字词给出相应的注释。如此,丰富了学生文言知识,又巩固重点字词的用法,可谓一举两得。

3.中(zhòng)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绳线。)《劝学》

4.中(zhòng)音(合乎音律。)《庖丁解牛》

5.乃中《经首》之会。(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庖丁解牛》

“中”无疑是高中阶段一个重要的实词,在统编教材中,却未有单独的解释,这会给学生造成认知的偏差,不利于学生对重要实词的掌握和积累。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在句子翻译后单独对“中”进行注释,加上中:合乎。

三、注义不精,注释未溯源

词义包括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确切地说,应该是其“基本义”,而引申义则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推演而形成的。有学者指出,在注释的时候不应该忽略字词的本义,只注引申义,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突兀。从文字的本义生发开去,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1.掭以尖草。(tiàn 轻轻拨动。)《促织》

2.膏泽斯民。(施恩慧给人民。)《答司马谏议书》

3.载舟覆舟(语出《君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谏太宗十思疏》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掭”的解释是“用毛笔蘸墨后斜着在砚台上理顺笔毛或除去多于的墨汁”。如果加入了对“掭”字本义的注释,学生理解该字的语境义就顺理成章了,并且还能体会成名捕蟋蟀时的那种小心翼翼。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重点字词本源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义项的来源,使文言文解读有了源头活水,而不必一味地死记硬背。

周大璞先生曾说过:“准确地辨明每个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义,是作注的基础。”笔者认为,为进一步完善注释的准确性,编者要利用相关辞书的释义,并结合具体语境,给出正确且规范的注解。笔者在梳理的时候发现教材有些地方注释还不够精当。《赤壁赋》中“既白”的注解是“天明了”,这样注解,“既”的意思就没有落实,改成规范的注释应该是“天已经亮了”。精准的注释可以给学生树立更规范的文言意识。

四、注释简单,避重而就轻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师说》篇中“道”字总共出现了11 次。这里的“道”,教材的注释出现了不一致。时而解释“道理”,时而注解“道”,对于同一个字“道”,注释不仅前后不一致,而且也没道清究竟何为“道”。“道”本来是许多学派共同使用的范畴,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等。儒家讲天道、人道,老庄讲“虚无”之道,佛家讲“心悟”之道。韩愈反对佛道两教“清静寂灭”之道,大力提倡儒家之道。教材中应该对“道”有进一步的解释,不然,教师教得糊里糊涂,学生学得一头雾水。

《谏太宗十思疏》中“弘兹九德”一句的注释中,只说到九德,指《尚书.皋陶谟》所讲的“九种品德”,就没有下文了,实在有点语焉不详。而魏征进谏的本意,恰在于要唐太宗像古代圣君一样弘扬“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如果能把“九种品德”说清楚,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大有裨益。

《师说》《谏太宗十思疏》都是经典选篇,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但如果注释中未有对“道”“九德”之类概念的阐发,我们很难破译经典文章蕴含的民族心理密码,从中汲取文化精华。

猜你喜欢
引申义注音多音字
认识多音字
认识多音字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耐”字原是剃胡须
科教新报(2019年23期)2019-09-10 07:22:44
画说汉字——摆(bai)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浅析“欢迎”
你会读多音字吗?
多音字也能出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