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教学研究热点聚焦

2022-12-31 11:25戴正兴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新课标核心

□ 戴正兴

回望与盘点年度语文教学研究的进展,笔者已经不知不觉做了25年。2022年语文教学研究进展如何?有哪些热点值得关注?鉴于自身的见识和掌握的资讯有限,笔者难以做到全向度地评述,只能聚焦以下三个热点加以综述。

一、专家学者总揽全局,对语文课标作整体论述,助力一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课程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行,拉开了语文课程改革“持久战”“攻坚战”的帷幕。研读“新课标”,成为助力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一项全员性活动。

(一)从宏观层面上审视“新课标”的内涵价值

1.“新课标”修订组组长郑国民撰文,从修订背景、修订思路、主要变化、实施重点和难点等方面,对“新课标”进行解读。(1)修订背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体现未来社会人才培养新要求;认真总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2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探索我国语文课程建设新方向;把握世界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关注国际课程改革新动态,努力探索出具有一定世界影响的中国特色语文课程标准。(2)修订思路: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和结构化课程内容;突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整合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推动语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深度改革。(3)主要变化: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强化语文课程内容“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构建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研制语文学习质量标准,刻画学生四个学段的语文学业成就表现;明确过程性评价和考试命题要求,突出评价和命题的导向性;积极回应现实诉求,落实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语文学习负担。(4)实施重点和难点:全面把握核心素养;深入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充分发挥评价和考试的导向作用。

2.“新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徐鹏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修订理路与核心要义》一文中提到了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二是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三是促进语文课程内容结构的深度变革。文章提出,“新课标”运用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建构了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研读时,要注意理解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原则,把握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领域和表征路径,熟知语文课程的层级关系和教学指向。

3.“新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陆志平认为,“新课标”继往开来,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第一,“新课标”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部分都做出重要安排。第二,“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和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对人的发展的贡献,体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第三,“新课标”增加了课程内容部分,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文化构成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创新。一是突出了语文课程内容重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根据义务教育的特点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第四,“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了义务教育各个学段的学业质量要求,对于保证全国义务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新课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新课标”有哪些新特点、新亮点?戴正兴、缪旭芳在《用好语文新课标,开启课改新征程》一文中分析,“新课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体量大”。从文本内容看,除了增加“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部分,“新课标”还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补充、细化、完善。从文本的篇幅、字数看,“新课标”文本近4万字,内容的深化、细化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便。二是“站位高”。“新课标”立足世界教育的改革前沿,强调立德树人、素养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设计新”。“新课标”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围绕特定学习主题,以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六大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凝结多方智慧,体现时代特点,凸显创新精神,亮点纷呈,主要表现为以新发展理念丰盈语文课程性质的内涵,以新课程理念构建语文核心素养框架,以当代学习科学理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二)从中观层面上解析“新课标”的特色亮点

1.郑桂华在《寻找课程建设引领与现实问题解决的结合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浅谈》一文中指出,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总体设想,也是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的钥匙。“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有不少突破性内容,比如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架构目标体系,用语文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提升语言实践活动和课程评价的地位。在所有课程理念中,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居于核心地位。有了它,其他如整体规划课程内容的理念、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才会具有实际意义。文章认为,这些理念从课程改革的高位来回答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并在继承以往语文课程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未来语文课程建设既有引领性,又有针对性。

2.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性质的根本体现,是语文课程理念的关键要义,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集中表达。王崧舟撰文,就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做了学理阐释与案例解析。文章认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具有各自独特的思想内涵,构成一个逻辑自洽的整体。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与载体;思维能力——内化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审美创造——提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品位的必由之路。准确而完整地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有助于教师抓住纲领、区分本末、直抵宗旨。

3.“新课标”设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并用大量的篇幅进行论述。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不同学段的特征,突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整合了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学习方法与学习资源,既优化了课程内容,也更新了教学方式。

“学习任务群”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黄厚江结合教学实践,归纳了三种做法。一是把过去以文本解读、知识学习和分解训练为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文本阅读、知识学习、听说读写等训练都融合在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中的教学模式。二是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要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代替以文本学习和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文本研读、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和练习设计。三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在一个具体明确而适宜的语言运用环境中提出适当的学习任务,把整体性的学习任务转换为能进入课堂的具体的学习活动。有识之士坦言,学习任务群如果不能走进课堂,就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已。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本质上与“模块”相同。教师不能把“学习任务群”当作“任务群教学”。单篇教学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群文阅读和大单元、大概念教学不能超越单篇教学这个主体。

4.“新课标”将语文学业质量作为独立的模块,为深化义务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有力支持。“新课标”审议专家组成员柯孔标在《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之一》一文中提出,“新课标”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在“课程实施”部分大大扩充了“评价建议”的内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学科本位,效率至上”,作业评价“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阶段性评价“过于频繁,干扰正常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标”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从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问题要求等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给予了具体的操作性建议。李倩提出,在小学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设计与实施中,要关注学业质量组织结构的整合性与实践性,将测试工具结构从“学科内容”的单一取向逐渐转向“主题—情境—活动”的复合取向;学业质量呈现的是“关键而典型”的表现,测试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真实语文学习表现为中心”,围绕核心测试任务设计具体试题;要充分理解学业质量的“综合性”与“阶段性”,丰富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解释,合理标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5.“新课标”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语文教师培训提出了众多建议和基本要求。陈旭峰、汪潮对“新课标”中的“教师培训”部分进行解读,发现有以下三个要求:从培训制度出发,要充分发挥我国教研制度的优势;从培训途径出发,要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培训实效出发,要充分关注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和经验。申宣成撰文指出,语文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参加语文课程改革,立足教学实践,针对语文学科育人的路径、六大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三种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落实、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高研究设计的规范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明晰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

6.“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是关于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导向性、原则性、操作性说明,着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情境任务设计和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荣维东、于泽元撰文,从五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坚持教学目标的素养导向和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第二,全面梳理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统整、有序、进阶的教学内容;第三,学会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和任务;第四,深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学方式改革;第五,关注智能互联时代语文教学发展趋势,用技术赋能语文教学。

(三)从微观层面上明晰“新课标”的实践要义

1.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新课标”全文多处出现“文化”。这充分说明了文化的地位极其重要。汪潮在《新课标“文化”标准的指向》一文中对语文课程“文化”体系的建构进行审视。(1)语文教育的目标:从“自然人”到“文化人”。(2)语文教育的功能:从“语言功能”到“文化功能”。(3)语文教育的过程:从“知识过程”到“文化过程”。(4)语文教育的内容:从“游离文化”到“文化内涵”。(5)语文教育的背景:从“教材文本”到“文化交流”。

2.“新课标”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置于学习任务群之首。王崧舟、陆虹认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一切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标”为什么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梳理”的新要求?文章认为,语言文字积累的目的是提取和运用,要想“自动化和顺畅提取”,需要通过“梳理”来实现。“梳理”就是对积累的语言文字加以归纳、分类、整理,使之形成条件化知识。语言文字梳理是积累的巩固和优化。如何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课程内容,切实达成相关的课程目标?对此,“新课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关注兴趣与情感的激发,二是教给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3.关于思维的新立意和新表述,是“新课标”的一个新的举措和重大进步。肖秋萍在《2022 年版语文课标关于思维的高要求》一文中,对三个层面的思维进行了解读。(1)语文课程目标层面的思维:“新课标”明确了思维的方式、思维的类型、思维的品质、思维的习惯。(2)语文课程内容层面的思维:“新课标”明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总体要求。其主旨是“理性思维”。其基点是“语文实践活动”。其要点有三:一是培养思辨习惯,二是展开思辨过程,三是增进理性精神。(3)语文课程实施层面的思维:可以发现以下三个“结合”的观点。一是学习与思维结合,二是语言与思维结合,三是过程与结果结合。

4.“新课标”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既是出于当代社会生活对语文课程客观要求的主动考量,也是基于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中工具属性的周全把握。王崧舟、梅晨霞在《应生活之需 切生活之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解读》一文中认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生活对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是解决语文课程“不实用”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新课标”对本学习任务群做出了具体的教学提示:一是以生活为中心,凸显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二是以活动为枢纽,重视学习策略的整合性;三是以任务为导向,关注学习结果的表现性。

“新课标”的颁行,再一次促进语文教育思想发展,促使语文教学深度变革。有识之士坦言,“面对现在的新的课程标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它已经很完美了,要加强现实课程实践的反馈,以利于课程不断调整,进而减免不必要的代价”。

二、研究者建言献策,为“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作业设计实现从“增量思维”走向“增值思维”,重塑教育生态赋能

2021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教育体制和结构的重大改革,也是对学生学习负担和作业设计的一种调整。作业改革始终是“减负”政策的核心要点。“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如何“控量提质增效”,引起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

1.研究者以敏锐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语文作业设计中出现的种种倾向。有论者指出,目前的语文作业设计突出体现思想认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普遍认识到应更新作业设计观念,但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重视重复练习、忽视过程性评价、简单提出完成要求等具体问题。有论者认为,日常的语文作业中实践性元素仍然缺位,主要表现在:作业的情境设置不切实际,没有强烈的任务驱动,缺少语文综合能力诉求。有论者提出,当下作业设计存在着以下现象:对作业的价值认识模糊,作业被看成是纯粹的知识演练,被当作熟能生巧的过程。这种窄化作业的内涵的做法,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和厌烦,不利于实现育人目标。还有论者对语文作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解释性不强,与课堂学习内容有脱节;选择性不强,作业分层难;多样性不足,类型单一;重批改轻诊断,反馈对标缺,补救针对少。

2.语文作业设计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核心素养语境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语文作业的独特价值。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将视线转移到对作业价值及其功能的认识上。有学者认为,作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业的价值在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学生巩固所学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掌握学习策略,进而形成学科思想方法的重要保证,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的途径之一。有研究者认为,作业的功能不仅是支持课堂教学,还应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学意识,形成自学能力。教师通过作业开展教学实践,在传播知识、培养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成熟的自主学习者。作为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要彰显育人导向,承载育人功能。

3.“双减”政策下要想实现减负增效,作业设计是关键。如何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引发了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有论者指出,优化语文作业设计要充分发挥作业促进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独特价值,探索基于跨文本比较阅读的作业设计新样态,建设作业精品资源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语文的需求。统编教材设置“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单元有较强的整体性。有研究者提出,作业设计的单元意识也应该自然跟进。可尝试让作业设计贯穿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使作业与单元整体教学内容的解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对单元内原本单篇的作业进行统整,使其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份单元整体化作业单。以单元作为作业设计的基本单位,既可解决无法整体把握语文课程目标要求的困难,又可以避免单元中各项单课作业各自为政,使单元整体目标清晰,内容趋于结构化,设计与推进具有连续性,从而促进作业质量的提升,发挥其减负增效的作用。

“双减”落地,作业设计以培养能力为优。张俊波提出,语文学科进行“能力型综合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实践符合教育目标,是落实“双减”政策,助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策略包括:与生活链接,侧重习惯,设计“生活实践自选作业”;从兴趣入手,侧重活用,设计“创新操作式作业”;资源整合,侧重探究,设计“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作业”;以课本为蓝本,侧重育人,设计“时令性综合实践作业”。运用这些策略,可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4.在“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其设计和实施应该有新的转向。方建兰、汪潮对“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六大趋势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六大趋势如下:作业目标——从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作业主体——从被动转向自主;作业类型——从单一转向组合;作业时机——从随性转向分阶;作业效益——从课内转向课外;作业评改——从教师评改转向作业展评。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需要从“增量思维”走向“增质思维”,努力实现作业的发展功能。吴欣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业发展功能的实现》一文中提出,要在作业设计的基本导向、设计原则和关键要素三个方面探求本质性转变。基本导向:从重视重复练习到立足语文学习的思想方法。设计原则:从单纯关注结果到遵循过程性评价要求。关键要素:从简单提出要求到提供路径建议与工具支持。

5.关于语文作业设计的未来走向,有论者提出,作业设计由“教学”走向“课程”,由“单一”走向“多元”。还有论者指出,作业理念“从巩固知识走向全面育人”,作业内容“从单调无趣走向多元开放”,作业评价“从简单判断走向增值评价”。

2022 年是“双减”新政落地的第二年。“双减”重塑教育生态,减负必须与提质并行。新的一年应继续把落实“双减”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有识之士高屋建瓴,进行“以文化人”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探索,为培植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展了前瞻视域

“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这对“三种文化”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提出了具体要求。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育人育才、以文化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有研究者指出,当下在“三种文化”教育教学实施上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知识灌输多,内涵把握少;外在形式多,内在体悟少;被动模仿多,主动创新少。如何使“三种文化”在语文课程教材中的育人立意更精准鲜明,让课程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以增强中小学生对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成为当下重大的研究主题。众多研究者为“三种文化”教育教学实施的思维与路径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1.“新课标”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王崧舟在《秉纲而目自张 执本而末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解读》一文中对“三种文化”的内涵做了概括性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养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追求的文化。其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植?语文课程无疑是最佳的路径。邹鄂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自信”落实的思考与实践路径》一文中指出,小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核心课程,在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文章基于“新课标”及统编教材,从价值思考、实践路径、课程资源的整合方式三个层面展开探讨。(1)传承文化自信:小学语文教材承担着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的义务,在传播“三种文化”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处处显示出文化自信的规律与价值。(2)落实文化自信: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责任与担当,最主要的阵地是课堂。一要利用旧知,激发动机;二要精读文本,挖掘文化;三要读写结合,拓展巩固。(3)坚定文化自信:关注教学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关系的达成,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一是“三种文化”的主题整合;二是不同文体的体裁整合;三是不同学科的多维整合;四是课内熏陶与课外体验的整合。

“三种文化”进课程教材,不是将政治教化与语文教学简单对接,而是让政治教化有机融入、全面渗透。有识之士认为,应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以语言浸润的方式、喜闻乐见的语文形式,使学生加强文化理解和认同,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实现精神升华。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新课标核心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