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长涛
家长问:“为什么孩子看了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呢?”
学生问:“为什么我很喜欢读书,就是不喜欢写作文呢?”
老师问:“为什么学生阅读课上表现积极,作文却写得一团糟呢?”
想必这些问题是很多人的困惑。其实这就涉及阅读方法的问题。方法不对,读再多书对写作文的帮助也不大。这也是我们工作室研修的课题——“结构化”解读。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
“结构化解读”,就是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为理论依据,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涵,将“结构化解读”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习中尝试运用,让学生学会构建读写知识体系,提高读写结合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我听过不少老师的阅读教学课,他们还是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割裂开来,重内容,轻形式。小学中高年级的课文,学生自己读两遍就可以知道课文的内容了,可是很多老师还在花费大力气讲解“课文写了什么”这一问题。
例如,学完了一组写动物的文章,单元作文也是写动物,学生说不会写,老师着急了:“这个单元学了那么多写动物的文章,你们怎么学的?”老师且慢!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们是怎么教的?写动物的文章怎么选材,怎么布局,怎么写具体生动,我们教了吗?
“作者笔下的小动物有什么特点?谁来把这种特点读出来?来,我们一起读一遍……”如果你只教了这些,学生只是了解了作者笔下的动物,能把课本上的片段熟练地背下来。可是,作者是怎么写出动物特点的呢?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动物这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呢?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是“形式”。
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更要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形式)。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关注到课文的布局谋篇、表达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这一类的文章应该怎样写,并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始构思自己的文章。这样,一组写动物的课文学完了,学生应该不会说作文不会写了吧?
这就是“结构化解读”,就是从整篇文章或整本书(课外阅读)入手,理解它的结构特点、表达手法等,将阅读和习作有机结合,从阅读中习得方法。
“结构化解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阅读思维方式。尝试在阅读中应用这种方法,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会显著提升,同时可以将阅读和习作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结构化解读”,会开启读写结合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