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编:杨锐 教授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开展以来,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决策,相继出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等文件,对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开启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新征程。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标志着国家公园进入高质量建设阶段。
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运动已经历了百余年探索,纵观世界上相对成熟的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都在于是否处理好了3 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是否处理好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二是是否处理好了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原住民的关系,三是是否处理好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经验和教训并存,值得我们不断总结、借鉴或规避。这3 对关系也将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长期讨论和探索的话题。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是我们应当贡献给世界国家公园运动乃至自然保护领域的重要中国智慧。之所以将这一体制定义为“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是因为我们建设国家公园的独特历史背景与时代契机。
中国国家公园治理所能汲取的文化源泉是“封天禅地”“中华五岳” 等具有独特哲学基础的保护传统,也长期积淀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模式,这一传统文化如何在国家公园内保护和传承,让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传统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支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国国家国家公园治理所依托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地权复杂,国家公园建设也将长期面临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保护与发展难以协调的困局,我国国家公园的管理难度世所罕见;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生态文明” 叠加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治理的立足点,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学经过快速发展,成为可以为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提供系统性支撑的科学,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也为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所仰赖的制度框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根据自己的时代背景、制度优势、国情条件和文化特征,针对中国特有的问题和矛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治理之路,需要充分学习世界国家公园运动10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掌握与应用自然保护领域国际先进理念与适用性技术,与全球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目标接轨,创造性地建构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治理体系,也为世界国家公园运动贡献力量。
本期主题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对于中国国家公园而言,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与国家“双碳” 目标中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社区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审美与文化价值能否充分彰显、社会影响是否得到足够关注,这些议题既是寻求国家公园长治久安的深谋远略,也是影响时下决策的当务之急。由此,我们仍然可以管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之路依旧道阻且长,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机构职能的优化、土地权属的明晰、资金渠道的拓展、多方参与的完善、人员能力的提升、科研监测的成效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此时,大疫三载、内忧外患的阴霾未散,尽管经历了种种举步维艰,我们仍然希望国家公园是那枚绿色的种子,在春天,带来山河无恙的希冀。我曾和我的同事、研究生们肆意忘情地讨论过大家对中国国家公园的憧憬,我们愿意带着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诗意与审慎思辨去描绘心中的理想:
在这里,天苍苍,野茫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在这里,山岳巍峨峻秀,河流自然流淌,原野生机盎然,
群兽奔腾于苍莽,飞鸟翱翔于天际,
白昼气象万千,夜晚星光璀璨。
在这里,最原真和完整的自然向你走来,天人合一的千年智慧向你展开。
你终会发现:山川是你,林原是你,万物是你。
这里,就是你的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