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园林“南风”主题景点的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

2022-06-08 06:50:44赵晓峰
中国园林 2022年4期
关键词:南风景点园林

赵晓峰

陈知行

1 “舜歌南风”典故历史索隐

据考证,史籍中最早关于“舜歌南风”典故的记载见于战国时期《尸子·绰子篇》:“舜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舜不歌禽兽而歌民。①[1]”《尸子》以后,《南风》之诗传行不绝,其典故内容相继见于《礼记》《尚书》《韩非子》《史记》及《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而为后世传颂的《南风》全诗则出自三国魏王肃收集编撰的儒家著作《孔子家语·辩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2]”其诗文大意为:和暖的南风啊,可以消除百姓心中的怨怒。适时的南风啊,可以令百姓的财产富庶。“《南风》,育养民之诗也”[3],随着典故的流传,“南风”不仅成为帝王煦育百姓的象征,同时也蕴含着古人追求顺天时,以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生存理想。“多重身份的虞舜形象在历代典籍诠释中累复叠加、多层积淀,形成经学与文学的融合影响,南风更成为文人情感寄托与精神投射的意象”[4]。

值得注意的是,典出多部儒学经典的《南风歌》同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教化息息相关②。要达到“内圣外王”的最高人生理想,儒家倡导个人应先修其身,而礼、乐分别在约束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情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礼记·乐记》言,“乐者,天地之和也”[5],孔子尤其强调“乐”对人内心情感的调和、教养作用[6]39。深谙儒家思想的文人造园家,往往将自身的主观情感寄托于师法自然的人工山水之中,而园林景观又可以滋养人的心性,有助于理想人格的完善,“人在这种与自然交流的园林审美中达到天人合一,物我齐一”[6]39。“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7],圣王虞舜歌《南风》之诗实现了天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而园林作为“士人们与天地万物寄其同情、和谐统一的物质环境,是‘乐之和’在天人关系方面的物化表现”[6]41。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舜歌南风”典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古典园林主客相泯、人与自然天地和谐同情的特性相得益彰。事实上,该典故正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建筑的一个重要主题类型。

2 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南风”意象肇端

经笔者考证,我国古代最早以“南风”主题问名于园林建筑的现象应肇始自隋唐。在大唐“西内”太极宫(隋称大兴宫)中,已经出现了以“南风”典故问名的建筑“薰风殿”。根据《唐两京城坊考》的记载,唐太极宫宫城西北隅有山池院,应为一处叠山置池的皇家御苑,薰风殿正位于山池院南③。玉华宫亦是一座唐皇家离宫苑囿,玄奘曾赞这里“环境幽静,风景秀美”,其正宫门称“南风门”[10]。唐代最著名的“南风”主题建筑当数玄宗朝所建的兴庆宫“南薰殿”。结合史料及后世学者关于兴庆宫平面格局的复原研究可知④,南薰殿不仅位于兴庆宫宫城的中轴线上,更是整个宫城建筑群的中路“正殿”。自南薰殿向南过瀛洲门,即是以大型水面——龙池为核心的苑林区。“水绿南薰殿,花红北阙楼。莺歌闻太液,凤吹绕瀛洲”[12],通过李白《宫中行乐词》的描述,可以管窥南薰殿及龙池周边花红水绿、莺歌燕舞,是效仿太液蓬瀛仙境营建的园林景观。

隋唐以后,以“南风”主题命名的建筑实例屡见不鲜,较为著名的有北宋东京城南城门——南薰门、明清紫禁城内南熏殿等。

3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景点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景点数量众多,较为著名的有西苑琼华岛延南薰、瀛台迎薰亭、圆明园方壶胜境迎薰亭和避暑山庄延薰山馆等。“迎薰”“延薰”等名称均体现出园林主人想要“继承和发扬舜帝的遗风,以造福百姓”[13]。更为重要的是,除命名外,上述“南风”主题景点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两方面实现了对“南风”诗“南风之薰”和“南风之时”主旨内涵的表达。

3.1 薰风解愠:“南风”主题景点的园景构筑

3.1.1 “洲岛”式山水格局与建筑选址

自唐兴庆宫南薰殿起,古人就将“南风”主题建筑与“蓬莱瀛洲”式仙山洲岛布局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在清皇家园林中被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表1所示的4处清皇家园林“南风”主题景点均营建于水面萦绕的洲岛中。这样的规划布局无疑为“薰风解愠”的主旨表达构成良好铺垫: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在阳光作用下陆地温度上升较快,热空气上升,以致空气从水面高压处流向陆地而形成局部气流。身处洲岛无疑可以感受到自水面吹来的凉风,有解愠之感。历史上,唐代诗人白居易即在南池水畔感受到了南来薰风:“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14];在避暑山庄湖心处的如意洲延薰山馆中,康熙帝“启北户引清风几忘六月”[15]。

在“洲岛”式布局基础上,“南风”主题建筑因自身周边环境而随宜构筑:西苑瀛台迎薰亭与圆明园方壶胜境迎薰亭均建于建筑组群最南端,三面环水(表1,图1)。身处亭中具有极佳观景视野,可最先感受到湖面吹来的凉风;西苑琼岛北坡山腰处的扇面房延南薰,由于其高程优势居高迎爽,亦能俯瞰太液池及北海北岸诸景(图2、3)。值得注意的是,从建筑命名与选址的关系看,“迎薰”意为迎接南来的薰风,2座迎薰亭均建于各自组群最南端;而以“延薰”问名的延南薰及延薰山馆则分别建于建筑组群北侧及中部(表1),表延续薰风之意。依托于大的山水环境和各具特色的建筑选址,“南风”主题景点通过独具匠心的造景手法,营造出具有“薰风解愠”意象的园林景观。

图1 瀛台岛掩映于山林古木间的宫室殿宇与太液湖景(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9bc365d0102yi21.html)

图2 自延南薰平台北望空间视域分析(作者绘)

图3 自延南薰平台北望漪澜堂、碧照楼及太液池风光(作者摄)

表1 清代皇家园林“南风”主题景点山水格局及建筑选址梳理

3.1.2 由“奥”至“旷”的空间转折点

笔者研究发现,“南风”主题景点在园林游赏路径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空间转换作用。以到达西苑瀛台迎薰亭的游赏路径为例:自北端陆地过桥登瀛台岛后,要依次通过中轴线上的翔鸾阁、涵元门、涵元殿和蓬莱阁等一系列院落严整的建筑序列,“殿旁皆有延楼,翼以石洞古木,为他处所不及”[16],结合故宫博物院藏瀛台烫样可知,瀛台岛上的合院式宫殿建筑群由院墙、游廊及延楼所围合,在其外侧又以人工堆叠的假山石洞及各色古树名木形成障景(图4),整体呈现出相对封闭、奥藏的空间氛围。乾隆《御制瀛台记》载:“楼前有亭临水曰迎薰亭,东西奇石古木森列如屏,自东行过石洞,奇峰峭壁,轇轕蓊蔚,有天然山林之致……自下视之宫室殿宇杂于山林之间”[17],其林木幽深、山石环抱的奥藏之感可见一斑(图1、4)。沿建筑中轴线出蓬莱阁,过南部石桥到达迎薰亭,空间豁然开朗(图4),太液胜景尽收眼底。“虹隄宛转接崇台,步屧凌晨一朅来。据坐忽如临百尺,迎薰亭外镜光开”[18],乾隆的御制诗文描绘出自北部堤岸登瀛台岛行进至迎薰亭过程中,空间由相对封闭到豁然开朗的鲜明对比。在亭中面对万顷水波临流纵目,康、乾二帝分别发出“薰风能解愠,试取玉琴弹”[19]“南薰茂对澄怀永,太液波涵万象低”[20]等将“南风”主题与空间感受相融涵的感慨。

图4 自登瀛台岛至迎薰亭游赏路径空间视域分析(作者绘,底图引自参考文献[30])

同瀛台迎薰亭造景手法类似,圆明园方壶胜境也是自景区北部进入,通过数进高低有致的合院而到达最南端迎薰亭,通过辽阔湖景与合院空间的对比强调出“薰风解愠”的意象(表1)。而方壶胜境造景之精妙在于,该景区虽与福海通过低矮土山相隔,然设计者在土山中断开一道豁口,以桥连接两岸,自迎薰亭隔桥而望,福海景色“借”入园中,园林的空间层次获得更大范围的延展。

扇面房延南薰是清皇家园林的又一座“南风”主题建筑,所在的西苑琼华岛北坡是由假山暗洞、游廊石径及数组园林建筑构成的山地园精品,其艺术特色之一即通过叠石暗洞将延南薰、一壶天地亭、盘岚精舍、写妙石室等建筑相互连通。延南薰作为该园林体系中由“奥”至“旷”的空间转换点,加之自身的折扇主题,共同构筑出“薰风解愠”的空间意象。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太液池地盘图信息,延南薰与周边景点的游赏路径有三(图5、6)。以一壶天地亭至延南薰的游线为例(路线1),自一壶天地亭东侧入口进入方形亭身,进而通过壶口状短廊进入假山暗洞中。石洞空间嶙峋幽邃,乾隆形容其“窈窱窅映,若陶穴,若嵌䆰,旋转光怪,不可殚极”[21]。沿石洞向西北可至延南薰室内。出延南薰至扇骨状平台上,空间一改先前的幽秘奥藏,有居高迎爽、豁然开朗之感。自延南薰平台北望,倚澜堂、碧照楼及太液池风光尽收眼底,向东则可俯瞰一壶天地亭,先前的暗洞变为延南薰东侧的山间平台(图2、3)。下扇骨状平台,沿石径向西可抵小崐丘、铜仙承露盘(路线2),东则又可回到一壶天地亭入口,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回环不断、变幻莫穷的环形动态空间序列”[22]。而自北部漪澜堂通过露天石径蜿蜒向上亦可到达山腰处的延南薰平台(路线1)。延南薰联曰“五明招得薰风奏,七宝修成璧月清”,其选址于琼华岛北坡乃至整个北海园林建筑中轴线,折扇形的平面单体、匾额、石凳装饰及扇骨状室外平台,处处表达出“南风”主题;自周边建筑到延南薰的过程中,通过叠石暗洞及自身高程的优势实现了“奥”“旷”的空间转折,又因其周边环境设计以山间平台为主、左右间置小体量点景建筑,更突出了人站在平台之上的高旷感受,映射出“薰风得奏”的园林主旨。

图5 《太液池地盘图》中的琼岛北坡[30]

图6 延南薰游赏路径分析(作者绘,底图引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测绘图和http://blog.sina.com.cn/u/2485352957)

3.1.3 清凉质朴,高洁坚韧:“南风”景点的植物配置

“南风”主题景点的植物配置亦同典故相呼应。延薰山馆是避暑山庄如意洲景区正殿,通过康熙在此题咏的御制诗可管窥其时庭院内的植物配置:“洞达轩窗启,炎朝最纳凉。松声风入静,花气露生香。竹素悦心永,珠林味道长。披薰今昔意,与物乐时康”[23],根据诗文可知山馆院内植有苍松、素竹、花卉及其他茂盛林木,表达出清凉、朴素的园林意境。另据马骁考证,山馆庭院中还栽植有柏、菊及多种塞北野卉[24]。

乾隆御制《瀛台记》载:“楼前有亭临水曰迎薰亭,东西奇石古木森列如屏”[17],通过爬梳相关御制诗,可推断西苑瀛台迎薰亭东西两侧栽植有槐、柳、苍松、梧桐等,其中“曲岸柳”、池边“人字柳”在诗文中多次提及⑤,可见柳树是瀛台堤岸边的代表性树种,其“在古代文化中代表谦逊之美,是雅致的象征”[25]84。同时,在诗文中常有梅花与柳树相伴出现,中国古代文人将梅花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寓意高洁与坚韧不拔。研究发现,避暑山庄延薰山馆及瀛台迎薰亭周边均植苍松。松树四季常青高大挺拔,具有凌霜傲雪之美,在中国文化中“常被比德于君子的坚韧性格”[25]85。

由于西苑瀛台及圆明园方壶胜境迎薰亭均建于水面平台之上,因此水景植物要素是其环境配置的重点。经考证,上述2处迎薰亭周边的水景植物主要以荷花为主,如乾隆题方壶胜境御制诗:“蕉心抽绿画千轴,荷瓣漂红霞一湖”[26],康熙于瀛台则有:“莲香开讲席,柳色映垂衣”[27]“蝉鸣槐叶绿,鱼跃芰荷风”[28]等荷景描绘。荷花素来被赋予清净、圣洁的品格,宋代周敦颐将其比作花中君子。

经笔者研究,“南风”主题景点周边多栽植高洁雅致、品格坚韧的植物,且形色质朴而非雍容华贵,符合典故所包含的帝王心系百姓苍生的象征寓意。同时,在相关诗文的环境描述中常常有“风”“清凉”等意象出现,整体意境与“薰风解愠”主旨契合。

3.2 对时育物:融涵儒易的文化内涵阐释

3.2.1 “南风”主题“意境关联式”园林景观

据考证,瀛台迎薰亭内有匾曰“对时育物”(图7),典出《周易·无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29]”大义为雷声传行于天下,万物敬畏皆不妄为;先王借天雷般强盛威势以顺合天时、养育万物,可见“对时育物”是对《南风》诗下句“南风之时”的巧妙呼应,同时也是乾隆将“南风”典故与易学义理融涵汇通之后对园景内涵的精彩阐释。

图7 西苑瀛台迎薰亭内“对时育物”匾额(引自https://weibo.com/u/1971854991)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五年(1760年),与瀛台隔水相望的南海南岸先后添建了宝月楼、同豫轩、茂对斋等园林建筑群(图8)。据考证,同豫轩、茂对斋2处建筑组群于乾隆二十二年先于宝月楼建成[30],《钦定大清一统志》载:“台东南为同豫轩,西南为茂对斋,并下临太液池。[31]”这2处园林建筑群同对岸迎薰亭一起,构成了彼此独立、又在主旨层面高度呼应的“意境关联式”园林景观⑥。

茂对斋组群建于南海南岸西部一座人工堆砌的土山上,其主要建筑茂对斋为三开间大殿。结合《西苑南海地盘全图》可知,茂对斋大殿及殿前通往岸边的石阶汀步所构成的轴线与对岸迎薰亭直接相对,可见在样式房设计之初便有意使二者形成明确对景关系(图8、9)。从建筑问名看,“茂对”与迎薰亭内匾“对时育物”同典出《周易·无妄卦》中“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与“南风之时”相呼应。“可知茂对熙恬处,正是南薰长养时”[33],乾隆帝题茂对斋御制诗直接点明了茂对斋与迎薰亭在文化内涵方面的高度关联。

图8 《西苑南海地盘全图》中的迎薰亭、同豫轩、茂对斋[30]

图9 《西苑南海地盘全图》中的茂对斋建筑组群[30]

同豫轩组群建于迎薰亭东南方向(图8、10),其殿名亦出自《易经》。《周易·豫卦》彖曰:“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29]”大义为天地顺应物性而动,则日月周转不过失,四季更替无差错;圣人顺应物性而动,则刑罚清明而百姓信服。显然,《易经》豫卦的“顺以动,故天地如之”、无妄卦“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以及《南风》诗下句“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均表达了应顺合天理物性而动以达到天地如之、万物得治的道理。而豫卦象辞“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更与虞舜“歌‘南风’而天下治”的意象具有高度相似性。

图10 《西苑南海地盘全图》中的同豫轩建筑组群[30]

作为南海南岸园林景观添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豫轩与茂对斋一东一西,同对岸迎薰亭形成巧妙对景关系,在园景构筑层面彼此呼应;更在文化内涵中融汇儒家典故与易学义理,整体构成“南风”主题的“意境关联式”式园林景观,彼此看似独立的建筑个体实现了园林景致的呼应和园林意境的统一与交融。通过“识得羲经真易简,南风一曲想姚虞”[34]“心殷保泰戒鸣豫,周易分明注福谦”[35]等乾隆于瀛台、同豫轩所题诗文,进一步佐证了笔者的论断。

3.2.2 清代皇家园林其他景点的“南风”意象表达

除上文提及的4处“南风”主题景点外,清代皇家园林中还有避暑山庄来薰书屋、淀祠行宫引薰廊等园林建筑名称直接来源于“南风”典故。此外,仍有数组园林景点,其命名虽不直接来源于“南风”之典,但通过园林“总设计师”——清帝在该景点所题诗文及相关楹联,亦可看出其中蕴含的“南风”意象。据笔者爬梳,具有“南风”意象的园林景点不仅涵盖了包括西苑、圆明园、颐和园、畅春园、静明园、避暑山庄等最为重要的清代皇家园林,甚至在汤泉行宫、淀祠行宫等行宫御苑中也发现了具有该意象的园林建筑物(表2)。

表2 清代皇家园林其他“南风”意象景点及文献依据

康熙帝在《御制畅春园记》中谈道:“一既成而以畅春为名,非必其特宜于春日也……《易·文言》称乾元统天,则四德皆元,四时皆春也。先王体之以对时育物”[51],在论及畅春园命名的由来时,康熙认为所谓“畅春”并不是指只有特定用于春日才适宜,并通过引用《易经》指出“先王体之以对时育物”,继而将该思想进一步解释为“亦惟是顺时宣滞,承颜致养,期万类之乂和,思大化之周浃。一民一物,念兹在兹,朕之心岂有己哉”[51]。有学者指出该论述充分体现了康熙“内圣外王”的儒学治世理想和人生追求[54],而这样的造园思想与“南风”典故所包含的解愠阜财、对时育物的文化内涵并无根本区别,可以说,“舜歌南风”典故的文化意蕴完美契合于康、乾二帝的最高造园理想。因此,“南风”主题景点成为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其相关意象亦被清帝频繁题咏于其他皇家园林景点。

4 结语

在“洲岛”式山水格局基础上,清代皇家园林“南风”主题建筑往往根据自身具体环境而“随宜构筑”,成为园林游赏路径中由奥至旷的重要空间转折点,通过前后鲜明的空间对比令游者产生极目骋怀、豁然开朗之感,从而扣合“薰风南来”“薰风解愠”的空间主题。通过分析发现“南风”景点周边的植物配置及环境氛围亦同园林主旨相称。

西苑迎薰亭、同豫轩、茂对斋3组园林建筑不仅在造景手法上彼此关照,更通过其建筑问名、匾额等内容将“南风”诗之“南风之时”所包含的顺应天时物性而天下得治的寓意,汇通于易学之“对时育物”及“顺以动,天地如之”等内涵,共同构成了“南风”主题“意境关联式”园林景观。而上述文化内涵亦同清帝所尊崇的儒家“内圣外王”人生理想存在意象上的高度关联性,因此,除“南风”主题景点外,“南风”意象在整个清代皇家园林的多处景点中均有所体现。

注释:

① 史籍中最早关于“南风”典故的记载见于战国时期《尸子·绰子篇》的观点笔者引自《先秦诗鉴赏辞典》,详见参考文献[3-4]。

② 有学者认为,礼乐诗教的萌芽始自帝舜。详见参考文献[4]。

③ 《唐两京城坊考》载:“宫城,亦曰西内,其正牙曰太极殿……城之西北隅有山池院,其南有薰风殿、就日殿。”详见参考文献[8]。据考证,唐太极宫的前身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的大兴宫,唐王朝建立后改称太极宫。而薰风殿究竟始建于隋还是为唐朝所添建,并无确凿史料可考。但据相关学者研究,“唐太极宫在规模和建筑布局上基本沿袭了隋大兴宫”(详见参考文献[9]),唐历朝有关太极宫增修的记述本就寥寥,而其中并无与薰风殿建设的相关记述。因此笔者推断,太极宫西北御苑中的薰风殿极有可能始建于隋代。

④ 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兴庆宫在皇城之东外郭城之兴庆坊……北面二门:中曰跃龙门。其内瀛洲门、南薰殿”,《唐六典》卷七载:“宫之西曰兴庆门……宫之北曰跃龙门,其内左曰芳苑门,右曰丽苑门;南走龙池曰瀛洲门,内曰南薰殿”“瀛洲门内有殿叫南薰殿,殿南即池”。详见参考文献[8]:25-26;参考文献[10]:189-190;参考文献[11]。

⑤ 如乾隆《御制夏日瀛台诗》:“风过横塘筠是佩,雨余曲岸柳为人”;《御制初冬日瀛台诗》:“人字犹存柳,珠妆欲试梅”;御制仲春瀛台诗:“梅丛渐怯香。池边人字柳”;《御制暮春瀛台泛舟诗》:“绿柳丝丝映画船,沿洄如坐镜中天”等。引自参考文献[14]。

⑥ 《中国古典园林的禅学基因》一书中将清代皇家园林以若干单体建筑(也包括一些小型群体)彼此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方式形成精神性关联建筑语言的整体手法称为“意境关联式”的园林设计手法。详见参考文献[32]。

⑦ 雍正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御书联。详见参考文献[40]。

⑧ 乾隆于圆明园澡身浴德景区御书联。详见参考文献[41]。

⑨ 为颐和园排云殿内二联。详见参考文献[50]。

猜你喜欢
南风景点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2
南风颂
北方音乐(2020年7期)2020-06-01 07:26:13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2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 02:18:50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 02:51:34
诡异的偷蛋贼
现代透视眼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7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