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宁
(江苏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心,南京 210009)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加快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能够推动国有企业站在全球视野积极谋划,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国有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要想获得蓬勃的动力,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企业理念,依托互联网发展背景,谋求多项创新举措,加速转型升级,为企业管理注入鲜活的生命力[1]。
在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大变革的当下,管理创新能够让企业突破常规,更好地挖掘发展潜力,选择新颖、独特的发展路径,使企业具备更大的价值,促进其不断创新和发展。
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能否发展、能否壮大,人才资源管理是关键,也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互联网+”背景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能使企业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和文化建设,让企业与时俱进地发展。
在全球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中,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理念和精神就会被市场淘汰,最终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将创新融入企业管理,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转换和调整创新模式与方向,帮助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和统筹规划,以创新性的实践举措实现对国有企业品牌设计的不断优化,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正逐渐被现代的经营模式冲击和取代。管理创新机制的融入能帮助国有企业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技术革新,使企业经营管理变得更为高效。此外,国有企业通过依托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能够提高产品效益,拓宽交易模式,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能使企业围绕内在核心创新智能化的产品设计、订单接收、包装运输等关键环节,使企业的成本得到压缩、经营模式更加灵活、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国有企业要想拥有系统的运营模式和高精尖产品研发技术,必须具备“创新型”发展理念,以此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但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依然延续着保守、稳健的工作思路,无论是在管理模式还是管理技术的创新上,其推动机制都较为浅薄,无法触及企业核心技术,缺乏内生动力。
国有企业因自身体系的特点,受国家政策的干预较多,对市场机制的利用存在局限。此外,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陈旧、粗放,无法实现深度创新,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简单,工作形式的创新和突破面临瓶颈,尤其是受外在环境的冲击时,国有企业无论是在经营理念、生产方式,还是在文化整合上都和民营企业存在一定距离,导致企业市场环境和经济格局趋于保守。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想实现整体工作的创新,就必须要加强对互联网人才的吸收,形成优质的创新型人才供应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助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当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管理结构十分单一,网络化管理技能人才较为缺乏,导致企业无法及时掌控市场动向,失去对产品优化的掌控力。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需加强内部管理创新,利用多种新型信息系统和平台,为企业管理工作的精准性提供高效辅助。特别是利用云计算管理平台及信息管理系统,对办公系统、管理流程等进行逐步改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质量。
技术创新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驱动力。国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载者,需要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储备更多的技术和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然要在高质量的发展中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承担技术创新的重任,从创新规划、技术设计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技术创新战略,形成新的技术循环。
在创新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其匹配更为柔性的组织制度形态,打破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重视对员工的培养。企业需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企业人才队伍的创造力,使企业员工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以全面的人文关怀塑造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充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国有企业要积极转变理念,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要转变思想认知,在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创新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
国有企业要想实现以上目标,一是要加强对当前新形势的认识,深刻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动向,深入理解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企业经营法律法规的认识。在国有企业内部树立创新理念,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人才的融合,进一步拓宽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不断吸收新的发展理念,增强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2]。二是要将只追求“政绩”的工作思想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职业化理念,将创新精神作为企业一直追寻的思想源泉,通过强化创新知识和创新思路的融合,围绕着市场发展的工作导向来实现生产体系各个环节的创新和发展。三是要提高企业创新服务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统一的竞争创新理念延伸到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使国有企业在技术攻关、岗位竞技、职业比拼等方面形成积极的行为导向,激励企业在经济循环中寻求“蜕变”,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长效定位。
例如,陕投集团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发展,构建了以能源、金融和投资为主业的综合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下,企业围绕“数字化升级”的发展核心,坚持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三化”经营路径,加深了企业和“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坚持以“互联网+”产业支持实现创新规划、创新标准、创新建设的多项运营,从而强化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国有企业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的发展融合下,企业作为创新的发展主体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支撑,围绕统一的思想和鲜明的目标,将创新渠道和转型升级融为一体,通过统筹规划的实施路径,形成目标鲜明、步骤具体的行动方案。
在组织人员框架上,要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要求合理设定企业管理组织,改变国有企业单一的行政式管理方式。通过精细化、高效化的发展原则,构建新的内部组织框架,调整繁杂、低效的管理机构,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在管理机制上通过优化市场管理和生产管理,围绕“互联网+”的产业动能,开发多样化的管理机制,构建“矩阵式”组织的管理模式。企业应创新执行参与方式,利用所有资源,激励各部门参与企业创新。例如,销售人员应该及时发现并反馈市场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帮助技术人员找到产品优化的思路和灵感,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凝聚现代化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国有企业要更多地借鉴互联网公司的服务理念,围绕“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导向,按照集“互联网+政治、产业、学习、研究”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提升对前沿技术的研究能力,形成产业突破,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降低潜在的风险,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发挥更高的生产效能[3]。
例如,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在创新升级过程中,以数据化生产配方实现了对化学配料的精准配比,通过数据控制产品质量,以机器代替人工,实现了数据化的安全生产,以智能的物料供应,促进企业对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同时,国有企业的结构从“金字塔”式的传统管理变为“扁平化”管理,减少了行政审批的消耗,通过并联式的产业结构实现对组织结构的全面优化。
在对互联网平台的运营上,国有企业应该逐步加强对创新项目的资金和政策扶持。通过创新项目管理和融资机制设置创新驱动平台,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创新企业驱动转型机制,促进企业在运营平台上的价值转化。在对国有企业的品牌进行建设时,要全面塑造、维护企业的形象,展现企业担当,以此增强用户的信赖感,从根本上展现国有企业在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点,整合相应的创新策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果。
例如,华润集团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从加强运营平台建设上入手,围绕集团的数字化实践进行探索,将数字化规划分为数字化和智能化两个阶段,实现华润云生态、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产业互联网生态,从而构建了更为开放的运营平台机制,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核心动能。通过智慧技术助力,华润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4]。
在选人、用人的发展制度上,国有企业要着重培育具备互联网思维的高新技术人才,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由个体价值向群体价值转化的工作体系。
4.4.1 加强人才选拔
企业在要破除“唯学历”等的用人方式,向“聘能者”方向转变,积极选拔人才,使具备不同能力的员工获得适宜的工作岗位。
4.4.2 积极构造国有企业的人文环境
企业管理人员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营造民主化、开放化的团队氛围,注重对员工综合业务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实施基于绩效的激励制度。特别是要增加对技术创新新思想、新方法首创者的奖励,通过股权分红、员工持股、骨干员工跟投等方式,催生创新精神,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新力量[5]。
4.4.3 推动人力资源和企业各项工作细节的创新
在人员素质培育方面,企业要通过积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强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以此优化人员框架、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员工综合能力。
例如,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基于大型国企在转型发展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公司采取创新的管理培养方式。从创新人才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组织领导、培育方式、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同时加强对核心技术人才的培育,推动企业重型器械装备研发,创新组建企业人才资源库,为员工量身定制“成长计划”[6],帮助员工增进企业归属感和认同度,将人力资源工作匹配到统一规划的物流、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产业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互联网+”的发展视域下,国有企业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结合市场的变化方向,融合数字化发展理念,运用现代数字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更加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