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华,李 楠
习近平共同体理念的生成背景与实践价值
李延华,李 楠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及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一理念涵盖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的内容。既为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搭建了桥梁,为走出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为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提供了过渡路径,也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背景;核心内涵;实践价值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向世界讲述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为应对全球治理危机、推动全人类发展而提出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及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国际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下作出的战略判断,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代背景。以下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体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深陷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危机无法自拔,维护世界秩序的能力显著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影响力也同步上升。2020年爆发的世纪疫情成为世界格局的催化剂。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其背后的大国关系动荡更是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量。
第二,国家间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2]特别是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促使世界经济版图发生了向非西方世界转移的深刻变化,不断推动着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第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塑造世界。以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促使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巨大变革。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创新发展战略,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带来极大发展的同时还将带来许多未知因素,面对新的未知与挑战,人类更加需要携手应对。
第四,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再是唯一选择。一直以来,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推动其他国家效仿、复制西方现代化模式。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暴露,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思。相反,中国拒绝照搬西方政治制度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用实践向世界证明,中国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第五,全球治理体系由“西方治理”转向“全球共治”。二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全球治理体系短板不断暴露,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诉求增加,力图改变西方国家对全球治理的垄断地位。中国适时提出全球治理观,指出全球治理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国家来发号施令,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更加平衡、更加公平正义,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世界责任的勇敢担当。
第一,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制造不实言论来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鼓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紧了国际紧张局势和矛盾摩擦。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寻求全人类共同发展,为本国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环境也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动力,进而实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合理有序、公平正义。
第二,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世界责任。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全人类的前途命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世界责任的展现。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表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4]。”千年的文化传承,使得“谋大同”“追求和平”的基因深深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使“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国共产党将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视为己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国际战略思想的传承发展。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最多的儒家经典,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谋求的是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大同”;尊重文明差异,促进文化交流流淌着 “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倡议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是中华传统义利观“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在当今时代的灵活运用;“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各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指出,早期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的“自然的共同体”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瓦解,“虚幻的共同体”形成。在“虚幻的共同体”中广大劳动者只是获得了“虚幻”的自由,饱受资本家的剥削。马克思揭露了其虚伪性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这样的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并存将成为常态,诸多全球性问题仍是阻碍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拦路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的发展深刻关切,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是对走向“真正共同体”过程中产生的难题与挑战的回应。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国际战略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我国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的国际战略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所蕴含的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本立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重大判断,成为我们党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出发点;江泽民同志提出构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的新安全观提供理论先导;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饱含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人民的深切关注、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希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这些国际战略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并依据时代变化做出的新诠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6]。由此,我们可以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来解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
第一,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7]”。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永恒期望,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以对话协商化解分歧,才是人间正道。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中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8]。”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演讲中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深刻阐释,指出大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大国对待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9]。
第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10]”。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各国安全唇齿相依,彼此影响,坚持构建安全领域的命运共同体,才能统筹应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中全面论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将亚洲新安全观进一步扩展到世界范围,呼吁世界各国树立新安全观。
第三,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11]”。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旨向。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时的讲话中,指出世界经济的“病根”是“身体机理出了问题[12]”,各国分头采取行动难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各国合作综合施策,实现共赢。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呼吁世界在疫情面前摒弃意识形态偏见,放弃以邻为壑、垄断优势的自私自利政策,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13]。
第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14]”。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向世界提出中国的文明观,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交流互鉴。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演讲中提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即以文明对话的方式促进文明互鉴。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进一步阐发了中国文明观: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15]。
第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生态治理是全人类都无法回避的难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作。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向世界宣介“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找永续发展之路”等中国生态治理主张[16]。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17]”。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呼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8],为应对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整个人类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的深刻展现,它为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搭建桥梁,为走出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为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提供过渡路径,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为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搭建桥梁。中国梦不是中国人独享的梦,而是蕴含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世界的和平稳定能够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中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上赢得更大的话语权,增加自身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也将为世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疫情期间世界经济受挫,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通过开展“丝路电商”为稳定国际贸易起到积极作用。中国的发展必将汇入世界发展潮流之中,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
第二,为走出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中国方案。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提出,“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为全球治理变革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西方狭隘的以国家和民族为行动立足点思维的超越,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主张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商讨制定,以互利共赢取代西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推动世界人民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能够转换思维,合作应对,平等参与全球治理,共同推动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为走出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三,为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提供过渡路径。马克思说,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国家消亡、阶级消灭的基础之上。现在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未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长期共存成为常态,距离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实现全人类的最终解放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性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是在当前的历史方位下,对全球治理所面临的难题与挑战的回应,旨在打破资本主义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不平等与霸权,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超越制度的对立,以全人类共同命运为纽带,建立真正的普遍交往,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世界秩序更加平等、合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四,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9]。”在复杂动荡的世界中,更加美好稳定的未来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为人类未来更美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达成的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下,不断扩大各国利益的交汇点,通力合作化解分歧,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重塑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维护各国追求民主自由的权利,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21,20,468-470.
[4]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N].光明日报,2021-10-26(00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6]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5-11-16(002).
[7]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N].人民日报,2021-01-26(002).
[8][9][10][11][12][13][16]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59,418,23,418,419,420,421,422,253.
[14]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03).
[15]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4-23(002).
The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Value of Xi Jin-ping’s Concept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LI Yan-hua,LI Na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world’s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a century, Xi Jinping proposed to build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arxist community thought,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thoughts of previous party leaders, which mainly covers politics, security, economy, culture, and ecology. This not only combines the "Chinese Dream" with the "World Dream", but also provides Chinese solutions for getting out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dilemma and a transition path towards a "real community", and points the way forwar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Xi Jinping;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 background; core connotation; practical value
G640
A
1008—6129(2022)04—0053—04
2022—05—28
天津市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TJSK20-003。
李延华(1969—),女,河北省馆陶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