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佳
绘画疗法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以下简称“绘画研习工作坊”)是福建省泉州市研习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的一个分支。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坊中进行绘画体验,学习绘画解读的技巧,在合作中互相陪伴成长。
积极心理学要求以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主要研究内容为“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为支撑点开展相关研究。积极心理学为绘画疗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注绘画者积极的、阳光的一面。在绘画研习工作坊活动中,带领者主要尝试让成员在积极的理念下,重新以一种积极的视角认识画作、认识自己,发现画中可以改变和成长的空间,体验主观幸福感,从而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投射”能反映个体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绘画作为投射方式的一种,主要通过简单、模糊和不确定的指导语引起人们的反应,给予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人们将自己的情绪、状态、问题、冲突等表达在绘画中。在绘画研习工作坊中,成员通过冥想、绘画等体验活动,更容易打破防御,将自身的状态投射在画作中,触及内心真实的感受。
绘画研习工作坊注重活动体验,同时也融入了适当的绘画解读。在绘画体验的基础上,带领者讲授一些绘画解读的理论和技巧,让成员尝试去解读其他成员的画作,并要求在解读画作时带着沟通与询问。通过绘画者的反馈,成员可以知道哪些解读是正确的,哪些沟通与询问的方式是不恰当的。在相互信任、理解的研习氛围中,成员不断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在解读他人的画作时逐渐做到有理有据。
工作坊研习之初,成员在对一幅画进行解读时会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希望把所学到的知识都用到,将看到的内容都分析出来。但是,他们发现经常是做了很多无用功,虽然有些分析是对的,但是对绘画者没有太多的触动与帮助。一些成员也表示,在解读绘画时很难把握方向,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分析与沟通可能会较为盲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工作坊的研习也慢慢改变了方向,在绘画体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聚焦问题。“情绪添加画”活动主要让成员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状态,并通过不断的讨论和添加让成员看到自己的情绪、可以改变的空间及自身的资源,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在“多维添加画”活动中,带领者让成员在空白纸上画两条十字交叉线,并在十字交叉线中添加任何想添加的东西,如符号、文字、人物、动物等。成员通过添加画,看到自身与领导、同事、长辈、家人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状态,从而尝试维系关系的平衡。
经过尝试和反复练习,我们发现,聚焦于一个主题进行体验式活动能让成员更加明确解读的方向。一次体验活动聚焦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使得活动更有成效。
参加绘画研习工作坊的成员都希望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咨询水平。为了让成员更好地学习,工作坊每次都会以互助练习的方式组织成员进行体验。在工作坊这个安全、彼此信任的空间里,成员不断发现和反馈问题,提高用画去沟通和分析的能力。成员也会在平时咨询工作中尝试用绘画去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练习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绘画研习工作坊中,我们虽然会解读成员的画作,但并不是单纯地对画进行解读,而是让成员更多地表达自己,做好沟通工作。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提问方式是:“你能先介绍一下这幅画吗?”“看到这个地方,你有什么感受?”成员会将良好的咨询功底用在绘画解读的整个过程中,让绘画起到沟通媒介的作用。
在心理咨询中,良好的沟通环境会让双方很快建立起信任关系。这个时候,通过适度的解读让绘画者看到自己,他们才会更愿意表达自己。实际上,很多解读都是源于绘画者然后回归绘画者本身的,这样绘画者才会更坚信自己的表达,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沟通的价值大于解读,解读也要建立在与绘画者沟通的基础上。
在工作坊中,我们虽然重视对绘画的解读,但要注意绘画的目的不是解读。我们要看到解读是绘画者的需要,还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是不是把自己的需要强加给了绘画者?我们还要问问自己,在画中看到的是自己,还是绘画者本人的投射?我们重视解读,但是解读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而不是全部。
在一幅画中,绘画者会画出自己想表达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都是聚焦于一两个方面,它们会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如线条、布局、人物关系、下笔轻重、颜色等。我们要理清楚哪些信息对绘画者是有用的,这就需要聚焦问题。
在解读画作时,带领者通常会让成员写下自己最近的困惑或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成员的表达聚焦问题。如某位绘画者聚焦的问题是孩子要高考,生活琐事过多,感到焦头烂额。首先,带领者通过聚焦问题,让绘画者看到自己比较杂乱的一面——杂乱的线条、多种元素和多种颜色的交杂,看到自身确实被这个问题困扰。其次,让绘画者在画中找到自己的资源,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若画中有果实,但是不太明显,也许表明该绘画者被烦乱的事情干扰,没有看到自身的进步;若画中有太阳,也许表明该绘画者渴望获得支持,这时候就可以进一步沟通,发现解决问题的资源。
笔者在工作坊研习中和平时的工作中发现,绘画中有些元素会很快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如涂黑的、有尖角的、缺失的元素,或绘画中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找到了绘画者的问题,发现了他的缺点。但是,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否定这些地方,而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它们,看到涂黑之外、尖角外、缺失下绘画者的需要,如要关注涂黑之外是否有光、尖角外是否有圆润的部分,看到绘画者在努力克制和想要改变的东西。关注这些部分比看到缺点、不断地否定绘画者更重要。我们只有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绘画者,绘画者才会积极地看待自己。
笔者在带领绘画研习工作坊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寻找适合心理健康教师团体教研的方法,形成了基本的活动模式。工作坊每次的活动时间为1.5~2 个小时。首先,带领者带领成员通过游戏、冥想、分享故事等形式进行暖身;其次,成员按活动主题进行绘画体验;再次,成员分享和表达自己的画中故事,解释自己的画作;最后,带领者聚焦主题讲解如何对画作进行解读,并让成员分组练习,让他们结合所学获得新的思考和启发。
绘画研习工作坊为成员提供了放松、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在一个信任、有爱、互帮互助的团体中,成员能获得良好的互动和体验,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自我困境得以被觉察,自身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有的成员在活动后反馈:“图画是人类最早的语言,与文字相比,确实可以让人卸下理性的思考和防御。在今天的绘画体验中,我从自己的画中很快觉察到自己的精力消耗过多,需要合理分配精力,学会自我调节,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生活。”也有成员分享道:“每次的绘画体验都让我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相较于量表测试,绘画、沙盘这类投射方法更适合我,可以让我更了解自己。”
绘画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如可以作为沟通媒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投入度;可以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御,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工作坊成员经常会将所学到的绘画技术应用于心理课堂和个案咨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