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亦冰
小林(化名),七年级男生,非常有“个性”。小林还在上小学时,就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生冲突,在家甚至和母亲大打出手。进入初中后,小林变本加厉,上课时随意扰乱课堂秩序,对老师、同学进行言语攻击,无视一切规则,还常常称自己为“斗牛士”。
小林的母亲表示,孩子小时候看过很多武侠小说,崇拜行走江湖的侠客,导致他对传统意义上的规则十分不屑。同时,小林也想“称霸武林”,只是他的成绩排在班级末尾,于是他尝试反其道而行,通过违反校纪校规获得关注。
小林的父亲是一名海员,常年不在家,偶尔回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于母亲与校方的反馈,父亲经常是暴打小林一顿。小林母亲喜欢不停地唠叨,这让小林非常反感。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母子关系总是很紧张,两人经常发生口头或肢体冲突。
在小林上四年级时,母亲生了一个弟弟,弟弟乖巧懂事,父母对弟弟喜爱有加,这加剧了小林的消极情绪。他常常气愤地将自己“孤立”于家庭之外,又担心被家庭“抛弃”;他常常想表现自己的“非凡”,又苦恼于自己的“平凡”;他用各种方法确立自我,却常常迷失自我。
阅读课上,小林又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等我赶到现场,场面已经失控。我决定先把小林带到一边,因为我知道青春期的男生非常在意面子,要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与他沟通,他是断然不愿意的。
在教室外的阳台上,我没有对他的行为做任何评价,只是询问他:“你是否愿意告诉我刚刚发生了什么?”等待批评的小林竟然得到了一个表达的机会,他连忙解释:“我只是想过去拿书,但是他太胖了,挡住我了。我就让他让开点,他竟然不让,我就挤过去。但他竟然打我的脸!这让我再也忍不了了……”小林为自己辩护着,我及时回应:“看得出来,你已经很努力地克制自己了。在老师和同学上前阻止时,你也立刻停止了自己的行为。”
刚开始还很强悍的小林,一下子眼眶就红了:“我只是……我只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事情。我曾下定决心去改变,但大家还是带着有色眼镜看我,所以我不想改变了。”这次的诉说、辩护和哭泣,表明了小林对我的信任。
第一次正式咨询是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小林似乎感觉到心理咨询室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也更愿意表达了。于是,我开启话题:“听说你想做一个‘斗牛士’,老师很好奇你斗的牛呢?”小林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就是容易生气,也容易让别人生气,可能好斗吧。”我回应他:“原来是一位爱生气的‘斗牛士’啊。”小林接着说:“‘斗牛士’只是我虚张声势,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特别爱生气。”“特别爱生气?那你有没有好好与自己的‘生气’对话呢?”我及时引导小林。小林好奇地问:“与‘生气’对话?还可以这样?”我回答道:“当然可以,你可以从觉察自己的生气开始练习。老师为你提供一张‘一周心情卡’,你可以每天用自己喜欢的涂鸦形式——线条、颜色、形状、人物等表达自己这一天的心情,如果愿意写一写心情背后发生的故事以及你的想法,那就更好了。期待你一周后来和老师分享。”
在接下来的3 周里,小林每周一都会到学校心理咨询室与我分享一周的心情故事。我借助“一周心情卡”与小林开展对话,陪伴他进行自我探索:“这一天你的心情好像是一团乱麻,为什么呢?”“这一天你的心情‘电量’好像很充足,发生了什么?”“这一天你的心情突然好了,你做了什么努力?”
我引导小林借助“一周心情卡”停下脚步与自己对话,这种“停顿”对常常被情绪牵着走的小林来说很有意义,有助于他表达与梳理面对冲突时自己的内在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认知。
“一周心情卡”情绪涂鸦方式,一方面能让小林通过涂鸦表达情绪、觉察情绪;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小林基于心情卡开启与自己及他人的对话,深入探讨情绪背后的生活事件与内心感受,找到内在的不合理信念,进而建立合理信念,消除部分不良情绪与行为。
此次咨询,我继续围绕小林的“一周心情卡”进行分析:“从心情卡上看,这一天你好像很愤怒?”小林点点头:“是的,那天我想给我们班骨折的同学拿饭,可是同学们说我插队,我很生气,就把同学的饭盒砸在了地上。”我接着问:“你当时心里在想什么?”小林理直气壮地说:“反正大家都不相信我,觉得我是班里的‘恶霸’。”“那你觉得自己是不是‘恶霸’?”小林立马反驳:“当然不是!”我耐心地引导小林:“不是‘恶霸’的行为是怎样的呢?”小林想了想回答:“好好和大家解释,做出行动给大家看。老师,我记得您之前说过,当‘生气’来找我时要停一停,面对问题要想一想,先想出几个答案,再找一个最合适的去试一试。”我欣慰地拍拍小林的肩膀:“谢谢你还记得老师说的‘三个一’。”
这样的对话我和小林还进行过很多次,每一次我们都能提炼出一些实践的线索。小林的内心逐渐有了一个信念:自己怎么做,别人就会怎么评价,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在这样的认知中,他也试着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管理。
在本案例中,我有两点收获。一是要找到谈话的载体。本案例中的“一周心情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心情卡涂鸦,咨询师与来访者有了谈话的载体,为咨询的深入开展与具体指导奠定基础。二是要找到调整的线索。每一个来访者都想改变,如果咨询师能够提供可操作的线索,如案例中“停一停,想一想,试一试”这样的三字诀,来访者就能找到改变的方法,改变才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