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欣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水产股,江西吉安 343000)
2020年以来,为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精养池塘以高产高效为生产目标,这种高密度、投饵量大、水质易恶化的养殖模式要实现用药减量,必须从苗种、饲料、水质、病害防治、规范用药等方面多措并举,结合辖区内池塘养殖情况,现介绍精养池塘用药减量的技术措施如下。
放养检疫合格的优质苗种,有效防控疫病传播,减少和消除滥用药。优质水产苗种外观:体色正常、有光泽,体表完整、无破损、无残缺、无病症,苗种活泼、游动有力、具有一定的抗逆流能力,规格整齐、个体差异小。养殖者购买水产苗种一定到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单位,所购苗种具有检疫合格证,首选技术力量雄厚,信誉度好的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杜绝使用不明来源苗种。苗种放养做好水质监测,鱼种消毒、暂养等工作,提高成活率,降低应激反应。放苗宜在晴天的上午或傍晚进行,中午太阳暴晒和阴雨天不宜放苗[1]。
优质配合饲料一是营养较全面,消化率和转化率较高,养殖水产动物的体质能够得到保障,其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得以提高,养殖病害风险下降,渔药的使用减少;二是适口性好,饲料颗粒大小和适口性满足养殖水产动物的需求,摄食快。饲料投入水中超过一定时间,易被细菌分解而恶化水质,优质配合饲料可以减少对水质的负面影响,使水质恶化的速度降低。饲料投喂严格遵守“定位、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早春水温上升开始投喂,至12月停食,日投饵量为吃食性鱼体重的3%~5%,一般分上午8:00~9:00和下午16:00~17:00各投喂一次,投喂时绝大部分鱼吃完游走,即鱼吃到七、八分饱停止投喂。根据水温的高低、天气的变化、鱼类摄食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投喂量。
3.1 彻底清塘
在池塘养殖过程中,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和药物残留化学物在底部沉积,淤泥增多。淤泥深厚的池底易形成“氧债”,破坏底质的微生态环境,导致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恶化底质。当底质恶化时,养殖水体中的毒害物质不断积累,有害菌大量繁殖,水质变坏,水产病害易发且多样,防治难度大,药物使用量相应增加。做好清塘工作,是改良底质的关键措施,好的底质能有效并持久维护好水质,预防好鱼病,减少药物使用,促进增产增收。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趁冬季、早春池塘闲置时,排水干塘,挖除过多的淤泥,曝晒塘底,至淤泥层裂开。放养前,一般带水10cm~15cm,每亩用50kg~75kg生石灰化浆消毒,一边全池泼洒,一边均匀翻耙底泥。生石灰清塘方便、经济,而且功效显著,能杀虫、杀菌、消毒、改善底质、调节pH值、提高肥力、透明度等。
3.2 合理施肥
根据水体情况,科学合理施肥不仅能给苗种提供丰富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提高苗种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还能使水体溶氧充足,净化水质,减轻底质污染的压力。精养池塘底质肥,通常不施基肥,在养殖过程中,追肥最好使用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是一类含有大量活的微生物的特殊肥料,主要成分为有益菌+发酵有机质+无机肥+微量元素,集无机肥、有机肥长效和微生物促效于一体,弥补传统有机肥分解耗氧,无机肥营养单一的缺陷。一般生物肥料施用7d,施肥随水温、天气、养殖种类的不同而灵活掌握,按照及时、均匀、少量多次原则,不断补充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池水中的浮游生物繁殖不衰,有利于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水质达到“肥、活、嫩、爽”,养殖动物在良好的水质环境中健康生长。
3.3 水位管理
做好水位管理,能有效改善水温、溶氧等水质参数,促进浮游生物生长、饵料利用率提高、水中毒害物分解,病害减少。水位管理遵循“春浅、夏满、秋勤、冬深”原则,即春季水位较浅为1.0m~1.2m,有效吸收阳光增温;夏季池水要深达1.5m~2.0m,特别在高温季节要保持更高水位,深水可有效降温,但不超过3.5m,避免深层水缺氧;冬季池塘水深宜2m以上,可保温防冻;夏秋季要勤加注新水,可有效调节水质,一般在6月~9月份,每7d~10d加注新水,早春和晚秋每10d~15d加注新水,每次加水20cm~30cm;当发生泛池、池水恶化时注水或大量换水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改良水质的办法。
3.4 生物调控水质
精养池塘定期使用微生物改良剂,将水质、底质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有机质等有害物质转化为浮游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减缓水质恶化,而且通过生态占位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达到调水降病害的目的,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使水产品药残降低,水产品品质向好[2]。微生物改良剂使用时应注意:一是水温适宜(20℃以上),阴雨天最好不用;二是开动增氧机,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三是坚持定期、定量使用;四是避开杀菌药物,以免微生物被抑制或被杀灭。
3.5 提高水体溶氧
水体溶氧充足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制厌氧微生物活动,保持pH值适宜稳定,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减少水体、底质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毒物产生,从而降低水体污染,创造合适的养殖环境。在高溶氧的水环境中,养殖动物耐受力、抵抗力增强,免疫力提升。增氧主要措施:
3.5.1 机械增氧:开动增氧机,搅水、曝气增加池塘上、下水层交换,使水体溶氧均匀,减少底部氧债。精养池塘5亩~8亩配置功率3kW增氧机1台,增氧机使用坚持“三开两不开”,做到晴天中午开、阴天次日清晨开、连绵阴雨天半夜开机;傍晚不开、阴天中午不开,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3.5.2 化学增氧:将增氧剂(如过氧化钙、过碳酸钠等)投入水体中释放氧气,快速增加溶氧,缺氧浮头危急时刻见效快。化学增氧易造成水体溶氧过饱和,多次投放养殖水产动物易产生应激反应,需谨慎使用。
3.5.3 光合作用增氧:养殖池塘中大部分溶氧都是由藻类光合作用提供,养殖生产中掌握好藻类培育技术,促进有益藻生长,成为优势种群,控制有害藻数量。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4.1 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如鱼种、饲料、食场、工具、水体的消毒,病害监测预防,定期用药等。
4.2 调控养殖环境条件,改善和优化水体生态环境,如彻底清塘、合理施肥、科学投饵、水位、水质管控等。
4.3 提高群体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如:投放优质苗种、注射疫苗。
用药增加养殖成本,影响养殖效益,更严重的是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受到威胁,降低水产品品质,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水产养殖从业者应遵守和执行农业部发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杜绝禁用渔药的使用,牢记养殖规范用药“六个不用”:不用禁用药品,不用停用兽药,不用假、劣兽药,不用原料药,不用人用药,不用农药,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3]。科学合理施药,能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提高防病效果,减少用药,用药时注意以下事项,有利于提高药物防病效果。
5.1 使用方法
渔药的使用方法包括:口服法、浸浴法、注射法、涂抹法、悬挂法等,施用时应充分了解药物性能,选择好用药方法,遵循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和经济性原则,同时一定注意药物容器的选择。
5.2 配伍禁忌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配伍禁忌。将几种药混用,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致使药物失效或药效强烈过度,甚至发生副作用,尽可能单独准确使用1~2种药物。
5.3 合理施放药量
多数情况下水质过肥或水体的pH值偏高或偏低将影响渔药的使用效果水质,施药时要加以重视;施药时选择从上风处逐步向下风处泼洒,做到全池均匀,保障操作人员安全。
5.4 注意差异性
注意不同养殖种类、年龄和生长阶段的差异性。目前混养、套养模式较普遍,用药时注意处理好不同养殖对象的异同关系,科学选配,施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