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彩燕
思维力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力的提升,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自觉追求,成为“生产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学生阶段是人生中思维与想象发展较迅速的阶段,需要大量的外在事物来激发、培养、提升。以语文课程为例,这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生成新感受,提升思维力。“生产性学习”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在学生原有思维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梳理、分析、鉴赏、建构、探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力得以综合、拓展、升华、深入。这种思维力不是专门逻辑术语的运用,也不是特定思维流程的遵守,而是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由偶然到必然等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生产”促进新事物的诞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可分割,新形象、新见解都是“生产”的必然结果。
感性具体的优美与抽象概括的冷峻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跌宕多姿,扣人心弦。思维力的生产,可以在优美中孕育,可以在冷峻中怀胎。语文课堂中有冷峻的鲁迅、跳脱的庄子、绝望的屈原、无望仍要望的龚自珍,也有深情的诗性告白、深刻的逻辑推理。无论哪一种表达,哪怕是荒诞不经的,如成名之子魂化为虫、格里高尔幻化为甲壳虫,其背后依然是合情、合理、合逻辑、合思维的叙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灵活、辩证切换,不断地开启新的思维旅程,生产新的知识,提升思维力。
有情境,学生才可能不只是单纯的旁观者、被动者、受教育者,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不游离于课堂,不止于低阶的思维。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陈浩的科幻小说《逆行线》时,创设了如下情境:“如果突然穿越到没有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的年代,你会怎么样?如果人类目前为止的所有知识,都可以在瞬间通过芯片植入你的大脑,你会怎么样?如果人类因为某些事件而倒退到石器时代,你会怎么做?如果让你逆行到过去,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想?”有意味的情境就像酵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探究,从个体到群体进行合作研学,从现在到过往、未来进行深入思考。
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一系列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组成的,是从最初的问题空间出发,经历不同的问题状态(不同的子问题),运用一定的策略达到对问题的正确表征的过程,最终获得问题结果,消除疑问。教师对流程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思维过程,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流程,促进问题的解决。例如,笔者为了促使学生思维明晰化,设计了如下任务:初步阅读,把握作品的情节和形象;深入阅读,体会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比较阅读,归纳科幻作品的阅读方法;辩证阅读,思辨科学、幻想、人文的纠缠。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新见频出,在畅游科学幻想小说多重世界的同时,强化了思维力。
策略即根据形势发展而制订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或一套法则、方法和规则。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是为了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或一套有用的法则、方法和规则。笔者根据《逆行线》设计了如下题目:
A.“逆行线”是相对于_____而言,小说中的主人公走了逆行线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B.作品反映了我国20 世纪90 年代怎样的社会现象?请概括。
C.根据作品,分析其文学性的表现。
我国著名作家叶永烈认为:“科幻小说是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描写幻想中的科学境界,或写诱人的未来,或写人类未到过的地方,燃起读者变其美好的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请你概括小说展现文学性的方法。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引出相应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指明了阅读的出发点、落脚点、着重点,使其按照思维规律阅读思考,提升思维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生产过程中,人们正是运用整个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来改造物质或精神世界,进而创造出新的世界。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思维启发思维,以思想引领思想,寻找未知因素,发现、构建有趣的新世界,让思维力的提升变得可感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