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的内涵特征和现实路径*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的课程改革思考与实践

2022-12-31 09:42:22柳永红
江苏教育 2022年82期
关键词:生产性思维过程

柳永红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蒲中”)系统总结梳理办学经验,形成了建设“生产性学习”课堂的办学思想,提出“立足乡村、至德为先、以生为本、多方生产、五育融通、终身生产”的办学主张。学校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实施“生产性学习”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的缘起

1.基于乡村的质朴品性

蒲中校园西北是白蒲书院旧址。过去,白蒲书院的读书人大多来自周边的村镇,保持着本真的乡村品性,立志修学,强调至德、行健、兴艺。蒲中以此为文脉之根,秉承乡村朴真品性,弘扬“至德”文化精神,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为契机,不断充实和丰富乡村教育内涵,推进五育融通,落实立德树人。

2.呼应当下课改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指出,教学改革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倡导自我反思与同伴合作,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

基于《课程方案》,学校认识到要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观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蒲中从农村普通高中的实际出发,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生产性学习”校本实践,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二、“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的内涵特征

1.“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的内涵

“生产”就是劳动、加工、创造,使产品增值,为社会所需要。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强调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把人的发展纳入社会历史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中来考虑。“生产性”是指人发挥自身潜能,并付诸行动,既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又凭借自己的力量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它包括人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行动、精神和情感反应。本质上“生产性”所创造的最重要的对象是人自己,使人成为他所是。

“生产性学习”是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是个人向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完善的过程。蒲中的“生产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藩篱,发挥潜能,将兴趣引向更宽广的社会、生活和创造的领域。

2.“生产性学习”课堂的特征

一是自主性,即基于已有知识,主动获取新知。“生产性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炼制、形成新概念和认知的过程,即知识生产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发问、自我表达、与现实对话、与他人探讨的过程。学生自主选择特定课程,自主选择作业,自主选择特定的评价方式,自主选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社团活动项目。自主是建设“生产性学习”课堂的基础,没有自主,就缺少了动力和目标,心里就缺少了愉悦。

二是生成性,即通过已有知识、方法、习惯等的巩固、改造,依据特定的目标,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我经历系统思维,生产出新的知识、方法、兴趣、思维,从而为今后新的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班级群体中,人与人总是有差异的,这就让个体之间有了比较。合理利用好这种比较,就可能互相促进,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能量的转换。有时这样的生成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教师设计完备的、针对性强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每个班级、每个年级需要有总体教学计划和若干子教学计划,通过对个别班级、个别组合、个别学习者的特殊关爱,促进每位学生新知识、新情感、新观点、新思维的动态生成。

三是生长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知识不断增加、思维不断拓展、情感逐渐升华的过程,包括终身发展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生产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最大的产出是人的培养,培养时代新人,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性学习”课堂的本质是思维对话,是促进学生和教师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特定思维梳理和引导,让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变得可感可见,使学生的思维、认知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限到无限。

三、“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的现实路径

1.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创设学习情境空间,统整学习资源,建构学习模型,致力将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深化为知识生产,即对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和发现创新。以生为本是“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性学习”课堂的建设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自主成长。蒲中以任务驱动项目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探究学、合作学、深度学、自我调节学,增进学习的自主性、生成性、生长性、创造性,逐步累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价值观念、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保障学生的话语权。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如何”“何时”“何地”“为什么”等方面认识当前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解释与表达,促进教学情境变成师生的互动空间。

“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要求重构课堂组织与师生关系。“生产性学习”是知识探究、知识共享、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自主学习和探索、互相交流和质疑,激发思想碰撞,促进反思,共同创造新的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代表”,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2.营造民主的校园氛围

在遵守规则和规范的前提下,教师、学生享有自由表达观点、恰当表达情绪的途径,对自己所作所为能负责到底的权利。这样的校园氛围是民主的,是责、权、利相结合的,是个体、他人、群体、社会相统一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相联系的。

3.积极推进五育融通

蒲中提倡并践行“育德、启智、培能、促美、养心”,这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也是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之举,更是“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的自然之为。只有坚决高效融通五育,课堂才更智、活、美、久,才可多层次多方式“生产”。蒲中开展“生产性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构建“生产性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模型,赋予课堂教学一种生命生长的力量,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知识结构化、思维系统化,从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实现立德树人。这样,五育融通才可以不偏离总要求、总目标,学生也才能全面健康成长。

4.优化课堂模型设计

“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要求有真实的情境与明确的任务。问题和任务是课堂教学模型设计的核心,问题和任务应当具有挑战性、真实性,在“提炼”驱动性框架问题时,要依据真实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挑战性原则。教师抛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地开展自主学习与对话学习,并从学生知识基础、认知经验、思维水平、认知冲突等方面进行诊断与干预,提供具体组织策略等“支架”,促进学习过程变成知识的生产过程。教师要从“生产性”学习的角度点评、引导、提升学生,并巧妙地提出新问题,提升“生产性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模型不断得到生产、打磨和优化。

猜你喜欢
生产性思维过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经济与管理(2016年2期)2016-12-01 04:28:52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