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莉媛 粟 敏 蒋彬兴
云南艺术学院
我国的玉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距今9000多年前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文化,一直到4000多年前的甘肃齐家文化等,这些史前文化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玉石文化。玉文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古代祭祀所用的神玉,到象征权力的王玉,再到步入寻常百姓家的民玉。无论是装饰品还是艺术品,各个历史时期的玉石都承载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审美、思想、信仰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时期的玉雕作品都映照着当时的人们对于艺术审美的追求,人们将自己的思想、追求融入玉雕作品中,为其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寓意。在人们的追捧中,玉石雕刻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艺术语言。
腾冲古称腾越,位于云南省西部,西北与缅甸为邻,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绵延的古西南丝绸之路, 就像一条穿起无数珠子的项链, 而翡翠是这条项链上最珍贵、耀眼的一颗珠子。翡翠是玉石中的上品, 腾冲并不产翡翠矿石, 但腾冲距离缅甸的玉石厂只有100多公里。腾冲进入缅甸玉石厂的道路,就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延伸。正因为丝绸之路的通畅,产于缅甸北部崇山峻岭中的翡翠原料才能沿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腾冲。腾冲与勐拱经度只差两度,纬度完全相同,勐拱开采出的玉石,如从缅甸南境海港由海路转运我国沿海路途遥远。陆路交通也极为不便,人挑马驮,不可能将大宗玉石远运我国内地,只能首先运入腾冲。利用通达的贸易通道, 腾冲首开制玉先河,成为云南玉雕工艺的发祥地。明初时期匠户制改革,使腾冲的玉雕工艺获得了发展机会,后期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翡翠基本都从腾冲入关,使腾冲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翡翠加工贸易集散地。
中国人对玉石有着天生的崇拜,从而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玉文化,以玉雕为重要载体的玉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因此,玉石一进入云南便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崇和喜爱,同时翡翠的出现更是将中国传统的玉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明清时期,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翡翠的开采、交易及加工大力促进了滇西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制玉业及云南玉雕工艺的进步与文化发展。
清后期,随着来自宫廷的旺盛需求和民间收藏之风日炽,翡翠成为大众馈赠、收藏、装饰和把玩的首选,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内地玉工因此大量涌入腾冲。加上朝廷派员驻节和中原商旅的频繁往来,云南与内地的文化交流越加紧密。他们的到来,为云南制玉业带入了差异性显著的琢玉技艺,工具和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开启了云南制玉业百花齐放的新格局。进入腾冲的玉工中尤以北京工及苏州工为精,其中,北京工的制玉技艺及手法大方流畅,碾琢器形讲求浑圆饱满,内容以佛公、人物和各种珍禽瑞兽居多;而苏州工则擅长精细的镂空雕,着力表现出翡翠玉件的通透感、层次感,图形纹样精细生动,表现内容涉及山水、花鸟、鱼虫和佛公、人物等,题材选择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此时的串膛、绣花、上花等研琢技艺业已相当成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历史机遇,内地玉工的大量涌入,在提高腾冲玉雕技艺的同时,也促使腾冲涌现了毛应德、张宝廷等多位“翡翠大王”,诞生了如绮罗玉、段家玉、振坤玉、王家玉、官四玉、马家玉等“腾越六大名玉”以及众多的翡翠世家和著名的玉雕大师。
腾冲由于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优势,使腾冲人对玉雕有极其深厚的情感。在腾冲玉雕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无论是明代汉族大规模迁入腾冲的代表性时期,还是清代腾冲的汉族移民出现了新的热潮,明代“移民实滇”政策和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其政治动因的背后隐含的大多是文化的融通。清代迁至腾冲的汉族不仅大大促进了当地资源的开发,且他们大多有着一技之长或本身就是工匠,因此也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尤其是翡翠出现之后,迅速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当中,促使云南制玉业开启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腾冲作为著名的翡翠加工业发祥地,玉雕曾经是腾冲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块奠基石,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腾冲的玉雕行业面临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广州、深圳等地玉雕市场的迅速崛起,玉雕作品重复设计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许久得不到解决,导致腾冲的玉雕市场逐渐走向衰落,直接影响了腾冲玉石雕刻艺术的发展。我们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对以下两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人群也在逐渐向“80后”“90后”转移,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转变。在现如今这种物质丰富、消费同质化的年代,这一批年轻人对于艺术有了更多新需求,个性、品质与新鲜感成了他们新的审美追求。面对相同的题材和内容,他们更希望看到不一样的解读和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性。反观当前腾冲的玉雕市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腾冲的店面和街市中能见到的玉雕商品绝大多数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福禄寿”上,一味地复刻传统的题材和样式,很少能看到新题材的出现。这种现象在一些大店铺中相对有所改善,在和顺古镇调研时了解到一些大的家族企业门店,拥有自己的玉雕工厂和玉雕师傅,因此对现有传统题材的雕刻表现上也有一定的优化,但是由于他们对当今的时代意义和时代审美了解不足,也没有相关方面的探索研究,导致在“创新”的时候仍不能跳出对传统题材的模仿。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认为有两点原因:首先,玉石雕刻艺术承载着我国传统玉文化,因此不能抛开玉文化空谈玉石雕刻艺术的设计创新。传统玉雕设计造型已深入人心,如果随意改动将会失去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可。可见脱离文化根基的“创新”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设计创新的目的。其次,由于科技的进步,数控技术的出现为玉石雕刻带来便利和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给传统玉雕工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机器雕刻技术的冲击下,设计师忽视设计表达和创新,而开始追求批量化生产。当玉雕设计为批量化生产服务,设计就变得愈加保守。最终导致玉雕艺术的题材和样式得不到创新,逐渐脱离了时代审美,导致市场上的玉雕商品缺乏创新,样式同质化严重,时间久了就会审美疲劳,难以激发当代年轻人的购买欲望。
我们在这一次的调研走访中到了一些玉雕工坊和玉雕合作社,实地了解了当地玉工的工作情况,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大多数玉工为了赶工,每天重复机械地雕玉,只精通几种造型,产量固然高,但作品缺少灵性。基本每一个玉雕工坊都有自己的侧重,有些擅长“花鸟鱼虫”类题材,有些则更擅长“观音佛像”类题材。但深挖下去就会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玉雕人才的培养。
据了解,在玉石雕刻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沿袭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采用传统的玉雕工艺教学方法,从“磨珠子”这种基础开始练习,逐渐进行简单的造型雕刻练习,到最后可以独立完成雕刻任务。这种传统的玉雕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培养周期短,培养的玉工可以很快掌握基础的玉雕工艺并且进入实践中。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这种培养模式下注定只能学习到一个或几个雕刻类型,并且在整个传授过程中忽视了玉文化的相关内容,缺少文化的传递,导致学员对玉雕的文化了解不足,对其设计本身更是不会多加思考,就更不用提发展创新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年轻一代的玉雕人才对玉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逐渐稀释,变得只会一味地模仿复制传统玉雕的样式。这样不全面的人才培训方式严重阻碍了玉石雕刻艺术的发展。
基于前文对腾冲玉石雕刻艺术发展困境的分析,现如今腾冲的玉雕设计创新已经进入瓶颈期,大多数玉雕作品依然停留在“福禄寿”等传统题材上,而现有的“创新”也只是对传统的造型和样式进行简单的优化,手法保守。这是因为设计师对传统玉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没能抓住其本质。
玉石雕刻艺术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石雕刻艺术与传统玉文化密不可分,它将工与艺、神与美结合起来,反映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因此设计创新不能脱离中国传统玉文化,只有在符合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创新才能让腾冲玉雕迎合时代发展,设计创新的内容才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这就需要引入有专业艺术能力的人才,通过对艺术的理解和传统玉文化的把控,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玉雕的创新设计中,为玉雕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已经超出了传统玉雕作品的表达范围。为了更好地促进玉石雕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在玉雕创作过程中,应将当下人们的审美趋势和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重要位置进行认真的观察与思考,更要对这个时代的大环境进行深刻的感悟与体会,把握时代主旋律,从多个角度挖掘时代意义,例如文化思想、科技成果、重大事件、哲学思想等,从当代大众所熟悉的事物中提炼文化寓意,通过巧妙的构思,设计出新颖的题材,推陈出新。同时,也需要加强与相关行业的艺术家、设计师、专家学者的交流学习,加深对玉石雕刻艺术的理解,创作出既能继承中国传统玉文化,又符合当今社会审美的优秀作品,满足人们的时代审美和精神追求,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展示玉石雕刻艺术在当今时代下应具有的时代意义,帮助玉石雕刻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由于现有的玉雕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只能学到一种或少数几种题材的雕刻内容,并且对整个玉雕艺术的历史和玉文化缺乏认知,这极大地限制了玉石雕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建议各工坊联动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集中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培养新一代具备文化知识和艺术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玉石雕刻工艺水平。以文化内涵为基础进行设计创新,将其工艺水平和作品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玉雕工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充分融入玉雕艺术中,设计出现代化的、高品质的玉雕作品。
我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几乎都在顺应时代积极创新,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成功案例,完成了审美价值的现代化转化。当代年轻人的文化素养较高,且具有多元化的兴趣和涉猎,我们可以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甚至优秀的流行文化等多种艺术文化形式中提取新的时代特色,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将其与中国传统玉雕意境相结合,实现艺术转化和设计创新。
从古至今,每次设备工具的革新都带动了传统玉雕工艺的变革和进步。现如今,数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玉雕设计中。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脑建模,把雕刻的纹样和造型数据输入电脑中,再由电脑控制玉石雕刻机来完成模型雕刻。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缩短雕刻时间。利用数控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图案和造型的雕刻,有利于新一代玉雕人才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实践,为玉石雕刻技术的设计创新带来更多的便利条件。
腾冲人用玉、佩玉的习俗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对玉石有着独特的情感,在欣赏玉雕作品时,不仅停留在它晶莹剔透、细腻油润的外表上,更注重其所蕴含的文化灵魂。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腾冲玉雕行业面临着设计脱离时代和人才培养体系滞后的问题。吸收新的艺术设计理念和方法,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设计创新路径,可以使玉石雕刻艺术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发展。玉石雕刻艺术的设计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通过各方人士的实践和努力来实现的。玉雕相关从业人员应该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用心钻研,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新一代高素质、高学识的玉雕人才,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让年轻人真正懂得玉文化,了解玉文化的内涵。只有有意识地将时代意义和当代审美融入创作中,玉石雕刻艺术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