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2022-12-31 09:18赖安秀李家成徐继节曾小勇李闪莉邓小斌许海艳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培养对象荣昌家校

赖安秀 李家成 徐继节 曾小勇 李闪莉 邓小斌 许海艳

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崇高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号召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

在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荣昌区教委与华东师大基教所自2018年起开启了“四大行动”之一的“三名”(名校长、名教研员、名教师)队伍培养行动,组织了对“三名”培养对象的遴选工作,最终有校长10人、教研员10人、班主任33人、学科教师75人共计128人入选培养对象。区教委以政策、项目、平台的丰富资源,滋养着这个群体并带动全区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以富有挑战性的愿景引领教师

本项目明确倡导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专家导师组引领下,搭建“三名”培养对象专业成长的发展平台,以“五个一”(微型课题、案例分析、成长反思、精品课例、读书报告)为抓手,加强“三名”培养对象的实践力、研究力、对话力、交流力的“四力”提升,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班队建设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助推荣昌教育发展,提升荣昌教育影响力。上述目标,对于每个参与发展行动的学员而言,都会成为本阶段的发展目标,也成为自我教育的重要力量。

为充实、发展“三名”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和综合素养,导师组要求学员围绕“五个一”,就相关思考、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加强学习,加强交流。同时各导师组要求学员完成三年发展规划的制订及阅读导师推荐的相关书籍。这一系列的举措,促成了学员的理念更新,形成了更高远的发展愿景。

二、以高质量的平台搭建激励教师

本项目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让学员走进学习、对话、互动的“新世界”。

一是走出去学习。2018年12月起,组织培养对象到南京晓庄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培训学习。特别是到华东师大为期五天学习,总计七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两所名校的观摩、听课、研讨与交流,一天的导师活动,学员反馈非常积极。学习内容丰富多元,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例分析;学习方式灵活多变,既有听课评课,又有导师指导。特别是“导师见面日”活动,很多学员直到项目结束都印象深刻。各小组导师与学员们分享阅读书籍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出观点引领学员对话、交流,让培养对象感受到了导师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学术成果。2020年12月,项目组按名校长、名教研员、名教师以及对应学段分组,深入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市主城区、永川区、江津区等地的知名院校进行跟岗学习。通过参加指向特色办学设计下的具体学科教学改革系列专题讲座活动,观摩各学科现场课例展示,开展座谈交流,参观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高效学习。学习回来,进修学校又以多种方式组织进行学习交流汇报。

二是请进来学习。邀请多位教授分别围绕学校管理、家校共育、课堂观察、课题研究等作了专题讲座。学员刘玲老师认为:“杨小微教授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透视与观念更新》,让我们了解教育现代化以及教师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徐冬青教授的《学业质量改进的理与路》,理顺了教师对于学业质量的理解和如何提高学业质量的思路;宁本涛教授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从信息化背景出发引领我们思考和研讨课堂教学变革,引导我们注重打造高效课堂,落实智慧课堂‘六度’,达到课堂‘五实’,笑声、惊叹声、质疑声和辩论声充溢课堂。”

参与、负责项目的大学教授,更是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现场,以真实的学校办学为案例,加以研讨、评点、推动、孵化,让一个个项目发展起来,让真实的教育改革过程呈现出来。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各导师组的很多活动改为线上进行。但项目组依然有序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学习,2020年共组织了9次线上学习。

三是通过“导师制+精准化”,定点到每一位学员。专家团队组建了14人导师团队,“三名”培养对象走近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共同畅谈各自的思考和观点;导师则高屋建瓴地指导,实施精准化培训。

三、以综合性的研究实质性成就教师

教师发展最艰难的地方就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最具有持久力量的,也是基于实践、为了实践的发展。项目组形成了“任务型+实践化”的策略,每一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有具体的实践要求,保证了实施“三名”培养行动目标明确,措施有效。

例如,针对西部地区的家校合作工作,李晓琴老师进行了“班级家校合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她提出,班主任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探索出适合自己班级的家校合作策略。在具体策略上,她强调首先要问卷调查了解需求与愿景,再制定一学期的家校合作计划;利用家长开放日,开启家校合作的起点;积极开展亲子特色活动,如亲子阅读,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利用寒暑假项目活动,提升家长意识水平;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亲子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一些家长参与的班本课程,让家长经常走进班级。一系列实践产出了成果,家校合作也更有实效了。

再如,“三名”校长培养对象进行了基于课题研究的论坛活动。杨小微教授鼓励学员创建自己的学校品牌、做出理论贡献。以此为方向,“三名”教师培养对象进行了区域内的多次送教下乡活动。2020年,68名“三名”学员参与了荣昌区“三为课堂”建设试点学校和三所高中学校“菜单式”的送教活动(上课或议课);2022年,25名学员参与了荣昌区推进区域改革的课堂改进行动的送教活动;2020年5月,“三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进行了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学习汇报活动。在此过程中,学员们全程认真参与,梳理所思所行,为成果培育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小学、初中、高中组共计104名教师还根据安排,制作了微课、撰写论文及《我的成长故事》、提炼“我的教育观”等。

项目组全力支持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探究策略。每位学员都形成自己的研究项目,“三名”队伍培养行动组也申报了名为“‘三名’培养对象‘四力’提升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由原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夏忠严副校长担任负责人。课题对“三名”培养对象的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出一套“三名”培养对象“四力”提升的策略和方法。

四、以丰硕的成果可持续地支持教师

本项目高度重视“反思型+成果化”的发展路径,强化实际工作与理论相结合,重反思,不断改进,提升个人素质。“三名”培养对象在区内区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例如,棠香小学的“三名”班主任培养对象钱顶素、张学华、李晓琴、彭明秋等,在李家成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策划发布活动,假期中的团队协作实践,学期初的假期成果展示、全新的假期作业,改变了学生的假期生活方式。改变作业方式,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家校社的共同参与促进了学生、教师、家长的成长。钱顶素老师还参与了李家成教授的《你好,寒假!——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究》一书的编写,其成果在全国教育界传播和推广。

这一发展路径,在项目开展之初就已经形成思路。项目组在启动之初就明确每位学员至少培育1项核心成果;同时在荣昌区区域内开展学习“三名”培养对象代表的成果等,通过经验交流、沙龙等形式或分小组进行分享。

经过三年的时间,各培养对象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班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人获评特级教师,一人获评市级学科名师,两名教师成为市级学科名师培养对象,三名教师成为荣昌区学科工作室主持人,共有23人次到市内外进行交流。“三名”培养对象校长组的艾维武、唐克涛、陈绍宏多次分别将学校的“点化教学”“雅竹课程”“陶韵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区内外同行分享。

在党的20大胜利召开之际,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上述“三名”队伍培养行动的“荣昌路径”,已实实在在地走出来,也将继续走下去,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做出西部地区教育人的贡献。

猜你喜欢
培养对象荣昌家校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上海市护理学会2020年优秀青年人才育苗计划培养对象验收评估已完成
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研发中心8月建成
冰山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中国(重庆)眼镜产业园推介会在荣昌顺利举行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