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小学中恒校区 张登慧
有幸参与了管老师团队三年级单元作文任务单的研发,从最初的六稿通过审核到后来两稿基本符合要求,我体会到了任务单研发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也了解了作文教学要遵循的六个基本要点。
研发之前,聆听了吴勇老师关于统编教材的习作专题讲座《同类贯通,瞄准靶心,精准开发》,吴老师带领我们梳理了三到六年级每个单元习作的精准教学点,并提示我们注意前后勾连,逐步训练习作能力。基于此,习课堂团队深入研读教材,对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习作,进行了目标定位,要求研发团队以梳理好的各个单元的习作要点为依据,设计任务单。在设计任务单之前,团队汇聚集体智慧,精准定位了教学目标。
以我参与的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续写故事》为例,习作要点指明,本次习作“要根据细节来推测情节”,我结合单元教材页和小泡泡的提示语,研读了教学参考,把本次习作目标定位为“仔细观察,借助图片和文字,续编故事;运用修改符号修改明显错误”。这两个目标的确立,都是参照单元语文要素、研读教材,借助专家团队的研究成果定位的,确保了教学目标没有偏离。
目标确立了,我以为任务单研发起来就容易了,哪知道,这才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为了完成“创编故事”这一教学目标,要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呢?审题?选材?如何续编?我再一次研读了教参,参考了各种资料,将教学内容确定为根据图画和文字内容猜情节,把故事写完整。本次习作就重点教“如何写完整”。
那么,“写完整”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指导呢?结合教学参考,我选定了“借用插图”续编“商量的话语”,借用“文字”和“联系生活实际”续编“过生日的情景”。“商量的话语”这部分,着力于指导写好对话;“过生日的情景”着力于指导写好动作。有了这个设想之后,我颇有些沾沾自喜——“情节”完整了,人物开口了,场景也写好了。我信心满满地设计好了任务单发给习课堂单元作文任务单的总设计师管建刚老师,却被“打回来了”,原因是:一节课四十分钟,三年级的孩子既学习语言又学习动作,学不会。一句话点醒了我:作前指导的内容要简。于是我放弃了“教动作”这一教学内容;就以语言为抓手,着力于解决“跟谁商量”“怎么商量”“商量的结果”。“过生日”的部分,依然以“语言”为抓手:“哪些人来了”“说了些什么话”“李小明会说些什么”“李小明的家人会怎么说”,一节课只以语言为抓手,把“语言”指导分解成几个细小的落脚点,精准指导。内容减了,内容就“简”了;内容“简”了,落点就小了;落点小了,指导就细了;指导细了,学习就实了;学习实了,难点就破了。
每一个单元作文任务单都要有四个例段。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学习例段中藏着的写作密码,学以致用。可以说例段是任务单的灵魂。例段集中体现了一节课要教的写作技法,承担着打开思路、素材引导、写法指路等功能,它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不落俗套。
我在设计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任务单《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发现教材页中出现的词语有“小书虫”“故事大王”“乐天派”“智多星”“运动健将”等词语,它们能够帮助学生“寻找特点”。我觉得“小书虫”和“运动健将”这两个特点最好写,就选用了这两个特点编写例文。但管老师不同意,他给出修改意见:事例太普通,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建议换两个事例;而任务二的“写”,要举两个学生熟悉的事例,比如“爱运动”“爱读书”“爱唱歌”等,让学生练习。原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编排例段,要选取新颖的例子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去完成片段。新鲜的例文,让孩子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每一个任务单中都有两次片段写作。从练习的次数可以看出习课堂的作文教学理念:作文不是“指导”出来的,是学生在一次一次的“写”的实践中练出来的。任务单严格控制老师的讲,80%的时间还给学生读例文、读讲义、写片段,这就是为了落实训练。训练的落实,首先是时间上的保证,其次是有效的写法指导。任务单给学生的“写”搭建了很好的写作支架:有例文引路,例文后有一读就懂的写法指导。任务二还特意提供了具体的“写”的支架,帮助学生解决了“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
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儿真美》为例,任务二的设计如下:
先出示四幅图片,分别为秋天的小树林、夏天的西湖、春天的街道和校园后面的小公园,请学生仔细观察。接着出示每幅图的中心句:①秋天的小树林真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②六月的西湖真是令人流连忘返。③春天的街道真美。④校园后面的小公园风景如画。再布置任务:看图,围绕中心句,至少选择三种景物,填写在表格里,后面还设计了友情提示“可以多选几个哦”。
在以上设计中,我们能够看到具体可见的支架:图片解决选材的问题,“要填写的景物”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给出“中心句”帮助解决“围绕中心选材写”的问题。有着这样的支架,作文训练既有了时间的保证,又有了“指导”的保证,实现了“实打实训练”的目的。
习作指导课上要讲“写作技巧”。在第一次设计任务单之前,我参考了大量的习作教学课例,发现在常规的习作课上,很多老师都是通过小结的方式把“写作技法”讲出来,有些老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还精心设计了“儿歌”“顺口溜”等。看来,写作方法的指导要力求“简洁”。习课堂任务单上的“讲义”,就是常规课堂上老师要讲的“写作技巧”。在编写任务单讲义的时候,我也力求“简洁”,力求用最简单的话语讲清“写作技巧”。可在实践过程中,我才真正明白,“想到”和“做到”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续写故事》任务单的第一稿,我的讲义是这样的:①结合插图跟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我们有根据地续编故事;②利用插图和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去推测,续编故事并不难;③把过生日的情景写下来,就像真的在过生日一样;④把人物的语言写下来,就不用担心字数不够啦。管老师又提出了修改意见:作文任务单上的“讲义”,力求简洁,一是讲义不要太多,多了学生记不住,每个任务单两条讲义即可;二是讲义要让学生一读就懂,一懂就会。根据管老师指导,我一次又一次进行修改,最后还是管老师亲自操刀,改为:①商量,让人物开口说话;②过生日,让人物开口说话。前后对比,我终于明白:讲义,要把专业化的、术语化的知识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大白话,学生才能一听就懂,一懂就会。习课堂的作文任务单中,每一处讲义都是这样精准简单的大白话,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讲义是:①用上“先、再、接着、然后、最后”,实验过程更清楚;②把实验对象当人写,实验更有趣。两句话清楚明白地点出了写好实验的方法。学生一读就明白,一明白就能用。习课堂作文任务单的讲义告诉我,要精准指导,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问题。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求而不得的高效习作指导课。
课堂激励是习课堂的显著特点之一。习课堂单元作文课的激励,在点评环节体现得尤为突出。习课堂的点评主要是点赞。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写的片段,读到写得好的地方停下来,老师点赞、表扬,其他学生齐读。简单的方式却带给了学生极大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它激励着学生在习作课上用学到的方法更加投入地写作。怪不得有的老师称这一时刻为“星耀时刻”,多贴切的称呼呀。
习课堂作文片段的点赞,不是多点开花,不是见哪儿好就夸哪儿。习课堂的点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写作要点”点赞。《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用上“先”“再”“接着”“然后”“最后”写清楚实验过程,那点赞就针对这一个写作知识点进行,学生达到了这一目标,就要为他点赞。《学写倡议书》的第一个写作要点要求“写清楚为什么倡议,倡议什么”,学生习作达到了这个要求,老师就要大张旗鼓地点赞。老师赞的,和课堂教的,要完全一致。学生知道该学习什么,该怎么练习,该怎么对照习作要点自评或者互评,真正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老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这样的点评,以“赞”为主,赞得真实,赞得客观,赞得有理有据。我还要说明一点,习课堂倡导“点赞”,淡化“点评”,还有一个不得已的苦衷:当堂进行恰如其分又精准到位的点评,对大量的一线老师来讲太难了。
一张小小的作文任务单,背后所呈现的作文教学理念,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实践、揣摩、品味。感谢这样一次研发带给我理念上的冲击和行动上的思考,也给了我一次自我反思、自我突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