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国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渗透育人观念
徐守国
(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山东惠民251700)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高中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型育人观念涌现出来。在创新育人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为了更好地渗透育人观念,教师必须要立足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引入核心素养理念“立德树人”,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改善,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实际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渗透育人理念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提出相应的策略。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育人观念
新课标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将新型育人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导致生物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获取的知识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必须要认真解读新课标教学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
育人理念包括教师育人理念、学校育人理念和家庭育人理念。教师育人理念是按照新课标要求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技能。教师要坚守职业规范,不仅是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同时还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实现家校共育。学校育人理念是指学校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各种能力。家庭育人理念是指家长担任起一部分培养学生的重担,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需要向学校教师反馈以实现家校共育,保证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所谈的育人理念,主要基于教师方面。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还要积极解答学生的疑惑,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并不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造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主要是研究生物自身特点,其育人价值不仅体现在科学课程方面,还体现在生物学科独有的价值,包括生物学思想、生物学思维、生物学方法和技能等。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科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在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掀起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潮流,各学科教师积极响应教学要求,并站在核心素养角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有所提升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目前高中生物教学方面,很多教师对核心素养教育渗透力不足,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一些教师虽然对核心素养理念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法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无法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教学原则,并将其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育人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加关注的是教材知识讲解忽略了生物学科的德育功能,也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使学生的生物学习变得单薄,而教师的教育内容也十分片面。
很多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生物学科的文化育人价值,导致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枯燥,使学生无法从生物学科中获得人文熏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度理解。
访谈栏目是高中生物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章节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挖掘这部分资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例如,在教学“从生物圈到细胞”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据科学家访谈栏目对学生进行引领,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录了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还原邹承鲁接受采访的画面,让学生从邹承鲁院士的谈话中学习他刻苦钻研的精神。通过展示邹承鲁谈蛋白质的奥秘以及蛋白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和在研究过程中攻克了各种困难最终取得的巨大科研成就,从而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探索精神。从邹承鲁院士身上体现的生物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启示,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了丰富的德育与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加以重视,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德育角度对生物知识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又能起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方式展示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理清细胞器在细胞内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围绕细胞器分工合作这一知识点对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既能掌握细胞器知识点,同时又能领会团结合作的精神内涵。通过将“立德树人”育人理念与生物学知识进行结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知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做人的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生物作为一门探究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少不了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生物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讨论内容,如“我国古人用桑叶养蚕,然后将蚕的粪便喂鱼,将鱼塘里的泥作为桑树的肥料。请问这一生产方式是否合理?请你说说理由。”通过设置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同时也渗透了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可以在相互讨论中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知识,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农业生产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成长。
生命观念是指人们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并经过实证后形成的观点。生命观念是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方法,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知识传授帮助学生构建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使其能够客观地认识生命现象。例如,在学习完“共同进化与进化的证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等知识的时候,学生对生命的进化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知道了生命并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经过古老的生物演化而来的,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学习完“大分子”“器官”“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后,学生对生命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理解生命系统各个层次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着更深层次方向探索,使其能够理解未知世界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在学习了“膳食平衡免疫与调节”等相关知识之后,他们对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就不会被虚假食品和医疗广告欺骗。
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知识认识事物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是生物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中,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发展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复杂性思维。科学思维的核心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依据科学知识更好地探索和认识世界,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理性思维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的,例如人在发烧了之后会自觉捂上被子,这是生活经验和思维共同影响的结果。学生对于这种现象,只能是从生活角度认识,不能从科学角度阐述原因。而在讲解体温调节机制之后,学生就能够明白人体体温平衡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并了解到内环境温度是稳定细胞代谢的基本保障。而在发烧过程中捂被子会加速散热,从而达到尽快退烧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与生物学科相关的知识,但是学生却不能从科学角度判断。对于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此其更好地了解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和真正原理,从而形成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科学探究也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使其能够发现生物学问题,并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交流。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其主要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方面。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与当前新课标要求是不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日后学习和从事生物学工作打下基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通过引领学生探究这些现象,掌握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探究,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地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这也是“立德树人”任务的精髓。
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每个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基础上实现的。而在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是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基础上,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知识教育,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生物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例如在学习了“生命起源、营养与健康”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就形成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观念,并承担起向他人宣传生命健康的责任。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就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生活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活理念,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是离不开生物学知识背景,而通过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每天爆发出的信息数不胜数,而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体现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当前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知识学习与思维培养进行结合。例如,在教学《细胞学说》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依据理论知识进行知识灌输,否则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其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有限。而如果教师能够结合BBC纪录片,并提出问题:那些科学家是如何细致观察、认真研究而取得了新的突破并为建立细胞学说做出贡献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让学生学会归纳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无法回避高考的压力,但是也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而忽略了学生继续发展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挥公平优异理念,让每个学生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知识,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选修课程《微生物的培养》时,很多学生对微生物培养实验操作并不是很熟悉,导致一些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基础知识扎实且比较擅长的学生,教师除了满足教材要求之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实验,为其将来进入大学奠定基础。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兴趣不是很浓厚的学生,教师只要求他们掌握微生物培养原理、了解相关技术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高中阶段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做好短期教育和长期规划,在重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思维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意思。
由于生物学科研究的是生命,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还需要关注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学生日后发展成为“科学机器”“科学疯子”。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例如,在教学“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和克隆人是否合理?”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思考生命的本质,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深入思考社会现象以及学科知识与生命本质的冲突。通过开展探索性活动代替教师一味地讲解,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考,以此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理性思维。
总而言之,在对高中生进行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学科知识和特点积极渗透育人观念,最大程度地彰显生物育人的价值,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通过渗透育人观念改善生物教学现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1] 杨桂华.例谈高中生物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以“染色体变异”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0,36(6):67-68.
[2] 高枫,楼大伟,洪明鑫.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探索[J].中学生物教学,2022(5):36-38.
[3] 杨福军.探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J].文渊(高中版),2021(3):275.
G633.91
A
1002-7661(2022)28-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