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捷
对现代诗歌的解读既要有基本的感知能力,也要在实践中体会诗歌创作的乐趣,从而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与“精神性成长”。本文以统编九年级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例,探讨现代诗歌解读的三重维度。
在现代诗歌中,语言的提炼与考究是诗人情感意图的主要载体。这种载体不是简单的词汇罗列,而是遵从了诗人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感悟。鉴赏诗歌语言是理解诗人创作意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赏析诗歌中的言语有助于实现与诗人的对话,并在对话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体会诗歌中深刻的思想意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语言与语法运用。诗中的语言简练、新奇、清新,挣脱了语言范式的约束,与普通的语法逻辑对比明显,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表现张力。例如“笑响点亮了四面风”从语法上讲,该句中的主语是“笑响”,谓语是“点亮”,宾语是“四面风”。在常规的语法逻辑中,这种搭配是不合理的,故而让读者难以理解。其实,从感官上讲,“笑响”是听觉,“点亮”是视觉,“四面风”是触觉。诗人以视觉调动听觉与触觉的搭配,从而赋予风以生命力和灵动性。再如“黄昏吹着风的软”,诗人的情感重点继而转向风的柔软与清新。在语法逻辑中,“黄昏”“吹”与“软”是不能搭配的。在解读该句时,要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将“黄昏”一词自行补充,并理解为“在黄昏的背景下”。这是诗人刻意的言语排列,也是为了诗歌的整体节奏美和韵律感,即与后句“星子在无意中闪”在字数、韵脚上呈现出统一性。“风的软”和“星子的闪”,充分彰显了诗歌的音乐美。
句式表达上的独特意图。在句式表达方面,诗人刻意打乱词语序列,呈现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例如“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其中的“轻灵”本应做修饰词,但在诗人的言语中,“轻灵”成为了陈述的对象,凸显了轻盈灵动之美。再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通过倒置手法,着意强调了春天的色彩感和生机盎然,从“你像”到“你是”,凸显了“你”的生机与鲜嫩,诗人内心丰盈的爱意与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诗人在句式表达上的目的,其实就是“强调”与“凸显”,强调诗人内心的欣喜,凸显“你”的生机勃勃。
闻一多曾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固执与狭隘是诗的致命伤”。倘若弹性不足,花样单一,内容浅显,那么就难以立足。通过对诗人言语的分析,可以理解现代诗歌为什么会有无穷的花样,能够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林徽因通过语言上的精确提炼和句式表达上的序列重组,充分彰显内心的爱意与欣喜。因此,以言语意图解码诗意是解读现代诗歌的有效路径。
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独特体验指向学生阅读思维和阅读规律的独特构建,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现。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也要适时点拨,推动学生与诗人的深度交流,并在交流中解码诗心。
在诗歌鉴赏中,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既有经验,对诗中呈现的语言范式进行个性化解构与重组。当然,囿于学生在现代诗歌理论和人生阅历上的匮乏,文本解读往往会流于肤浅。无论如何,这种不掺杂概念化理论的解读更趋近真实,视角也更独特。例如,对“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一句可以个性化解读为:在轻巧、娉婷的四月天,“你”也如那万花丛中的一员,也是这初春里的生气勃勃。鲜艳的花朵装饰了你,你装饰了整个春天。想到这,便知道有你在的每一天,都是花好月圆的美好与静谧。这种独特的个性体验,将少年的活泼率直和天真烂漫之情充分表现出来。
诗歌鉴赏,可以不拘一格,解码诗心。鉴赏诗歌的过程也是与诗人内心深层对话的过程。但是,对话有多种形式。《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中,要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解读。第一,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四月天。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会解读为:四月天囊括了云烟的变幻、软风习习的黄昏、熠熠闪烁的星子、柔声的细雨、鲜艳的花朵、静谧的圆月、雪化后的鹅黄、鲜嫩的绿芽、梦中的白莲,而你就是这四月天的全部。第二,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你”。例如,你像迷蒙的云烟,可爱神秘;庄严与天真是你的个性;鹅黄与嫩绿是你的生机;人间四月不可真切名状,而你是四月天最美的阐释。当然,每位学生的解读视角也不尽相同,但能在自我解读中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无疑是诗歌解读的关键,也是提高审美水平的重点。
在语文教材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所在的诗歌单元注重以任务驱动教学。其中“尝试创作”便是任务之一。既然是任务驱动,结合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语文课程性质,尝试创作即是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思维品质,从而彻底转变过去静态鉴赏的解读方式,并践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当然,语言的实践过程,要注重联系自身实际生活,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中利用诗歌形式表达自我情感,从而构建自己独特的表达体系。
首先,把握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现代诗歌的一大特点便是创新语言形式,引导读者在陌生化的语言中重新审视生活,从而得到生活的感悟。语言形式的变化并非内容上的距离感,而是日常事物的创新化表达,属于“新瓶装旧酒”。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林徽因笔下的岁月静好与生机勃勃正是对现实的陌生化处理。从风、云烟、星子、细雨、花、鹅黄、嫩芽、白莲、燕等意象的铺陈来看,这正是春天应该有的景象。作者正是基于这些“旧事物”,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进行了“翻新”,从而凸显了春天和“你”的美好及春天成长的生机盎然。因此,在诗歌创作环节要鼓励学生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真实情感体悟着手,通过陌生化的语言处理,选取特定的意象组合,并在结构上呈现出特有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并将真实感悟赋予其中,从而实现与读者的情感共鸣。
其次,通过诗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从诗歌鉴赏到自我精神关照。鉴赏诗歌不是目的,掌握诗歌的鉴赏规律也不是目的。通过诗歌赏析,要引导学生在联系自我实际中实现精神性成长,提高审美情趣。当然,这种精神性成长的前提是表达和实践。因此,从诗歌鉴赏到诗歌创作是一个情感外化的过程,也是与读者精神交流的过程。值得强调的是,诗歌创作的形式可以是共性的,但是思想意蕴却是个性化的。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时,要从形式上点拨,从思想内蕴上启发,将诗歌的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创作出富有个性化的诗歌作品。
在诗歌教学中,从诗歌鉴赏到诗歌创作是对“课堂生成”的实际践行。通过掌握诗歌创作规律,联系自我实际生活,通过仔细观察生活表达自我,表现对生命的个性化理解,才是诗歌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落脚点。从这个角度讲,关于现代诗歌三重维度的解读,不仅是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也是基于学生精神性成长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