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君茹
高中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对文章重点字词的赏析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加深对汉字用法的理解,在对文章意境的欣赏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在对作品内涵的感悟中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学生可以在赏析思辨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助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选取、编排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名篇散文的数量有所增加,提升了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优秀散文的增加丰富了高中语文新版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中语文教学刻板、乏味的状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新鲜活力。散文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表达优美,对高中生吸引度较高,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从多个角度对散文内容进行解读,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中作者的心理动态和不自觉的感情流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章鉴赏能力,文学审美修养。
着眼整体,厘清脉络。文字是作者观点表达的外在形式,也是作者情感的外在流露。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影响着文章整体的行文脉络,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文章整体,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事件的叙述顺序、作者的情绪变化等,实现文章的整体把控,在头脑中架构起文章的脉络结构图。
以《故都的秋》为例。这是一篇优秀抒情散文,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散文“形”与“神”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播放一段秋景视频,解说“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古往今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纵观古今文化佳作,描绘‘秋’的诗篇汗牛充栋,优秀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哪位同学可以列举出描写秋天的优美语句?”利用视频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频解读和提问引发学生有关写秋诗文的回忆,激活课堂学习氛围,导入《故都的秋》教学。教师为学生介绍散文作者郁达夫以及散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范读或者播放课文范读音频,学生倾听全文并进行思考,“文章中都有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秋景图?”“如果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你会怎样划分?”“故都的秋实际怎样的?你是如何得到这一观点的?”从整体上对文章的行文结构进行梳理,在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之后,再细致概括归纳各部分描绘了哪些内容,分析体现了作者何种思想情感,了解文章的行文框架,方便后续的内容学习。
找准文眼,把握主旨。散文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表达作者对某件事情、某个事物的看法观点。阅读散文必须找准文眼,把握主旨。文眼往往是文本中最能够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或重点句,也是作者情感升华的凭借,起着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寻找、分析散文中的文眼,找出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文眼中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对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探析,品读字词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较为复杂,有淡淡的忧愁,也有淡淡的喜悦,低调的情绪笼罩全文。学生可以先自主阅读,找到文章中的“景语”“情语”都有哪些,再小组合作探究,找到文眼与关键句,通过探究分析,把握文章主旨。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达成共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重点句,“不宁静”是文眼。全文紧扣这个核心依次写了“不宁静”“寻静”“得静”“不宁静”。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代表着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境界。为了进一步明确文章中荷塘与月色之间的并列交叉关系,分析作者通过描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如文中的第一句话交代了作者为何会惦念起荷塘,说明了深夜离开寂静中的家有何目的。作者用“曲折、幽僻、多树”表现小路的特点,其中幽僻是小路的主要特点,曲折、多树是小路呈现幽僻特点的重要条件。用“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与“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对比,突出今晚月色的朦胧,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心境。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中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先静后动,描绘一幅月下荷塘美景图,寄寓了作者素淡、宁静的喜悦情感。
展开想象,感受意境。一些优秀的散文同诗歌一样,具有优美的意境。诵读散文能感受到语言表达的艺术,体会到汉字美。特别是在一些抒情散文中,作者常会运用大量笔墨描绘具体的事物情境,为读者创造出一个深邃悠远的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将思想情感融入优美的意境中,让读者不自觉间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要从整体上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就要展开想象,在优美语句中体会作者描绘的诗情画意,在重点字句中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体会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丰富审美体验。
以《荷塘月色》为例,无论是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还是荷塘四周景色的描绘,都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把握作者写景的要点、层次、特征。例如月下荷塘的片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分别用了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才能进入作者营造的优美境界中,体会到作者陶醉、迷恋于眼前优美画卷中的喜悦之情。
关注四维,提升素养。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究,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到散文中出现的关键词、优美句,分析这些词句对文章结构所起的作用,对作者情感抒发所起的作用,并与相似体裁的散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加深理解。运用语文小练笔策略,针对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等进行练习,读写一体,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与写作水平。
以《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例。本文内涵丰富,为了透过语言载体赏析背后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从四个维角确立教学目标,理解散文的丰富内涵,发挥文章的多元化功能。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层面,分析文本中勾连有序的行文结构,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审美鉴赏层面,体会作者写作手法运用对作者悲愤情绪抒发的作用,感受文字的魅力。在文化传承与理解层面,透过作者的文字表达,感受作者对革命五烈士的致敬,爱憎分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教师带领学生找到文章中的关键词,如明珠暗投、急于事功、人心惟危、隐约其辞等,通过电子词典等进行释义,并结合关键词在文章中的语境,理解字词中透露出的特定情感。了解鲁迅的文风,将其与以往学过的鲁迅文章作对比,分析文章写作方式有何区别,进一步了解不同体裁、不同情感的文章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利用此种文风开展小练笔。
综上所述,高中散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教学活动,也是学生的审美体验活动。语文教师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要重视对散文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将其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正确看待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思想文化内涵。在优美的意境体会中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文字之美,提高散文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