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2022-12-31 06:45吴泓潞贺祖浩张一琛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传统农村建设

吴 燃,陈 姗,吴泓潞,贺祖浩,张一琛,靳 洪(湖北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引言

在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脱贫的伟大目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速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目标,必须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农村高速高效发展。而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发展的根基,只有基础建设做好,乡村振兴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因此,乡村文化建设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的重要之举,也是促进和谐乡村建设的重要之举。尽管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发展仍处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距离全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对“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乡村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二、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现阶段,农村的贫困问题得以解决,农村地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乡村经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有了快速发展,人民的基础生活有了保障,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而在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件大事,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卓著成效之后,加速乡村文化建设成为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的迫切任务。大部分农村地区将乡村建设的重点从经济型建设逐步转向经济文化型建设。

(一)国家政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取得成效

在过去几年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政府出台多项政策,着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供给、保障中的任务。从法律层面要求“国家重点增加农村地区典籍、报刊、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网络信息内容、节庆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减少城乡娱乐、服务、文化方面的差距”。根据农村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娱类产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乡村群众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化建设与文化享受。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进步,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乡村文化建设之路上的短板仍然明显[1]。

(二)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人才

农民作为乡村建设中的主力军,整体素质和内涵偏低。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投入与建设较少,农村居民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当前留在农村发展的主要劳动力人群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后期,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逐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中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农村与城市在基础设施条件与收入、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这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更愿意留守在大城市,导致农村中农民文化水平增长较慢。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不住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加之主要劳动力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出现偏差,内生动力不足

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方面出现偏差,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深受经济建设文化的影响,加之农村生活环境艰苦,乡村文化中盛行着“重物质轻文化”的观念。农民更加注重物质文化的创造而忽视文化建设与文化享受,漠视优良乡风的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即使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农民也缺乏投入自身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农民不重视文化建设,内生力量不足,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生命力不足。近年来,各地陆续掀起“乡村文化振兴”浪潮,但从现有成果来看,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不均衡或不完善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仅仅单纯地增加了文化设施,而没有进行规划、宣传和管理工作,从而造成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闲置,并未在文化振兴的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

三、乡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政策落实不力

1.文化建设基础不牢

有一部分脱贫地区的脱贫人群抵御风险能力普遍偏低。其中部分农民在脱贫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外部帮扶。自身贫困思想理念难以转变,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也没有提高自身能力的觉悟。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和技能匮乏,同时思想跟不上时代,贫困的群众思想理念难以转变,自信心匮乏,难以在社会压力下立足。这部分农民如果因为家庭疾病或者是意外灾害,没有获得及时地帮扶,就很容易形成返贫的现象。这种地区的农民没有健全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很难应对政策改变带来的风险。

2.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社会保障不均衡,同时,农业污染和农村生态问题也是村民和自然关系不平衡的突出表现[2]。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分配和服务不平衡,也会突出影响村民的观念生活。乡村治理以及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文化建设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全面深化改革还有一段路要走。

(二)提高农民素养和传承优秀文化困难重重

1.乡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

迄今为止,我国农业人口占比仍然很大,乡村群众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村民的文化水平也直接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结果,村民素质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3]。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仍有3700余万文盲,普遍分布在农村地区。这一类村民受教育程度很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能力低下,年龄偏大,自我发展意识较为薄弱,主动性不高,并且受到经济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文化素质发展缓慢。

2.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传承

部分封建迷信盛行、乡风不正的地区,农民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综合素质发展缓慢,整体思想依然陈旧,保守满足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影响了农村整体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制约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偏远农村地区缺乏精神娱乐活动,缺乏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文化娱乐活动,也面临着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濒临失传的困境。很多地区的非遗项目和优秀传统文化技术正在渐渐消失,乡镇文化发展缓慢,同时难以寻找突破口,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乡村基础设施和资源落后

1.乡村人才匮乏,教育资源落后

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乡村经济发展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高度。乡村整体人才支撑较为匮乏,这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村本土人才外流严重,有些村是严重流失人才,只留下老幼妇孺,缺乏有效劳动力。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下沉本土人才不到农村劳动力本身的3%,本土人才严重匮乏,缺乏有组织有目标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难以带动整个乡村振兴的科技和创新要求。

农村落后的基础教育环境使中小学教育设备落后,缺乏优秀的师资,难以落实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遏制了人才的产生。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农业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以及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机会。但是目前,农村整体对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高,缺乏相应的领头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再好的产业也难以开展,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瓶颈。

2.医疗、健身、教育基础设施滞后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也在不断加强三农的投入,但是大部分乡村并没有达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村普遍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存在老化以及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面对现有的基础设施,管理、管护制度不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大程度抑制了农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农村产业难以突破瓶颈。

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从根源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政府应统筹各方力量,加强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使乡村儿童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从根本上杜绝文盲或者是半文盲的增加。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年农民既是乡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建设乡村文化的重要主体。通过职业教育的形式,可以很直观地提高这一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乡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更快更好的落实下去[4]。

在思想道德方面,不断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乡村各行各业有德有为的杰出人才为“新乡贤”,树立优秀榜样,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新乡贤的先进事迹,发挥其带头作用,在无形之中影响到广大乡村群众,提高自身道德文化素质,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二)加快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调研和归档,达到保留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有形的村落古建筑、有重要意义的历史遗址,还是无形的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非遗文化,都是乡村的宝贵财富。针对这些文化资源,政府应当制定明确的保护方案,确保有章可循。同时应当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机制,以保证这些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能够得到落实。

多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媒介不断增加,媒介平台不断涌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等传播途径要持续宣传,同时QQ、微博、论坛等年轻人更加喜欢的渠道也要紧紧跟住。并且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这些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有能力的地方,还可以加强对游戏、动漫的投入,在游戏、动漫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在城市文化的大规模传播下,乡村文化的存在感不断地下降,乡村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提高乡村文化认同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多渠道宣传乡村文化,从不同的方面宣传乡村文化,让乡村群众对乡村文化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文化教育应当适当融入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增加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优秀乡村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进而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新血液。

(三)做大做强乡村文化建设队伍

健全科学的监督考察机制。在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乡镇政府干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为了确保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指令得到落实,实施效果良好,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考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明确相关主体责任,定期进行考核,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相关人员也要予以相应惩罚。同时对于工作出色者,也要有相应的表彰奖励,从而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人才引入激励机制。乡村文化建设队伍的壮大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乡镇政府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来乡。对于下乡返乡人才,乡镇政府一方面要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从多方面提供支持,让下乡返乡人才留得住、站得稳;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将下乡返乡人才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

提高乡村文化工作者的能力。对于乡村文化工作者,乡镇政府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诉求,帮助解决其在工作时遇到的难题。并且要定期对乡村文化工作者进行教育培训,通过组织研修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培训,帮助乡村文化工作者提高自身能力,更新知识,了解时事政策,使其更好地完成工作[5]。

(四)完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

首先是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采取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支持等措施,来不断完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通过建立乡村图书馆、阅读室、文化长廊、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让乡村群众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优秀乡村文化的熏陶。同时要推进乡村数字化进程,完善乡村通信设备建设,增加数字化阅读产品的服务,保证乡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一起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其次,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来支撑这一浩大工程是不现实的,乡镇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或是宣传号召来吸引社会各界的人士一起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共创乡村美好未来。

(五)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产业兴旺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根基。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刺激乡村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切实表现。以乡村特有的传统乡村文化和文化资源为依托,着力突出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推动乡村手工艺的振兴,传承优秀传统手工艺,打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手工艺产品;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把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

猜你喜欢
传统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