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帅领(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王习胜(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勉励广大青年把接续奋斗践行在强国实践的征途中,把青春力量镌刻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共青团要增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习近平总书记从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成才之源、成功之要阐释了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四个着力点,为高校提供了实践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2]坚持党管青年的政治原则,引领青年重温百年奋斗党史,赓续红色记忆,增进团结奋斗、增强斗争精神[3]。强化听党话、跟党走的团结品质和奋斗豪情,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一是坚守政治立场,增进历史主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政治导向,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优势,赓续红色记忆,帮助广大青年在理想和现实、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的学思悟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知情意行。以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青年、引领青年,在正本清源中树立正确党史观,增强理性思辨能力,在增进历史认知中坚定历史自信,在红色记忆入脑入心中使青年感受真理的味道、信仰的力量。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引导青年把学习经典著作当做一种习惯,精选精读,以经典培育知信行,以著作涵养精气神。
二是强化使命引领,增进团结统一。坚持把个人青春紧紧融入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之中,以青春之我积极投身强国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引导青年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把握政治方向、保持历史定力,强化对历史进程的认知、对历史智慧的把握,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充分发挥老一辈先贤学人的示范激励作用,弘扬团结统一的“燃灯学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精神。教育引导青年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历史主动,善于从四史中汲取营养,自觉饮水思源、爱党爱国爱校,实现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统一。
三是强化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智慧。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增强斗争本领。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讲清楚党的创新旨归和斗争使命的必然要求、历史轨迹和价值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范式和实践路径。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强化国际胸怀和历史视野,让青年在生动、具体的古今中外纵横比较中深刻领悟党的创新能力和斗争智慧,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促进青年在增强历史担当中实现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
自强者胜,自胜者强。唯有自觉担当尽责,埋头苦干实干,才能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才能让每一滴奋发自为的汗水都成为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引领青年从相信到信任、从信赖到自信、从自信到自为,在练就过硬本领中强化成长之基。
一是保持定力,在铸魂培根上展现新担当。坚定信仰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既是破解青年思想问题和价值困惑的必由之路,也是青年自觉担当尽责的有效途径。要坚守意识形态红线,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唯物史观,分清主流和支流,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分清楚能做与不能做的界限,弄明白什么时间做、应该怎么做的轨迹。协同推进“四史”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求真学问中丰富知识,在练真本领中增长才干,运用融媒体、数字技术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助力入脑入心入行,以铸己固本展现新担当。
二是立德树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5]。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立学、以仁施教。重点挖掘百年奋斗历程中铸魂育人的鲜活资源和厚实教材,以图像叙事、影音叙事等打造沉浸式育人场域,引领青年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在明辨是非中形塑正确的道德认知,在恪守正道中培育自觉的道德养成,在保持定力中夯实积极的道德实践,在奉献奋进中锤炼道德智慧,在甘为人梯中涵养家国情怀,练真本事、下真功夫、树真桃李,以立言立己焕发新风貌。
三是启智润心,在自信自强上实现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6]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有志青年的奋斗方向。推动思政课和专业课主体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育人,运用5G、VR等数字技术再现红色记忆启智润心。在校史馆、文化长廊等场所展放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报刊、图片等,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具象化表达与生动性呈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讲好党的故事、中国故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铸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以启己弘业实现新作为。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以爱党、报国、为民的实学实干成长为先锋力量。当代青年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自觉成长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忠诚继承者、积极弘扬者和模范践行者,在跨界融合育人中强化成才之源。
一是因事而化融入课堂教学,贯通胸襟和学识。坚持古为今用,厚植家国情怀。其一,注重横向挖掘和纵向挖掘。广泛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彰显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中产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高尚情操。广泛挖掘和宣传英雄模范、英模精神和惊天动地事迹。充分运用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挖掘、宣传中国故事。纵向挖掘即深度挖掘。每一先贤遗迹、遗物、遗址,都在诉说着一个个英雄故事和一段段感人真情,需要深入研究、弘扬和践行。其二,善用“大思政课”,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素质过硬的思政队伍,全面、深入地挖掘思想资源、编纂学习成果、阐释中国精神,进行精细化整理和综合性研究。找准青年成长点和融入点,将时代精华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地融入教学体系,给予个性化指导和人文关怀。
二是因时而进融入实践教学,融合道德和才情。坚持美美与共,涵养人类关怀。要注重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应时而动、顺势而进。其一,鼓励青年参与校园建设与治理。要充分激发动画、美术、音乐、计算机、机械等专业青年的技术优势和自觉自为,将理论元素及精神文化等充分融入校园建筑、道路、场景等建设中,让校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花一叶都成为时代精华的传承者,以有字之书和无声之言弘扬至善至美,感悟先辈崇德至诚,弘扬时代精华。其二,丰富育人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打造实践育人新阵地。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全校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敢为人先、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地投入到时代精神的弘扬中,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实学实干,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是因势而新融入沉浸式传播,铸造人品和实干。其一,运用融媒体技术打造精准育人平台。积极整合知名校友、人民团体等力量搭建电视、广播、“两微一端”、报刊、直播抖音等为一体的融媒体沉浸式育人平台,组建以青年骨干为主体的直播宣传团队,针对青年的“痛点”,全时段、全天候的精准投送主旋律精神食粮,增强育人实效。其二,因势而新打造沉浸式育人场域。制作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鲜活、时代感强、信息饱满、全方位、全时空、立体化、可视化的声情并茂的主旋律短片,使静态、无声的正能量转变为动态、全景观独特育人资源,增强情境感召力,创造身临其境感。其三,坚持内容为主铸造人品和实干。正确运用新技术创作主题鲜明、刚健有力、贴近生活的育人精品,以文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拒绝“躺平”“佛系”,在吃得“成长成才之苦”中经受住磨炼,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追求更有潜力、更有品位、更有格调的人生境界。
广大青年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在经常防微杜渐中勇当开路先锋,在多积尺寸之功中争当事业闯将,勇做投身强国实践的奋进者、开拓者。
一是坚持理想追求、价值追求与青年追求相统一,实现育人资源生活化。生活化包括目标生活化和知行生活化。目标生活化旨在引领当代青年处优而不养尊,曲高而不合寡,以增强历史主动躬身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知行生活化旨在以创新为核心,以情感驱动为主线,以时代精华为灵魂,帮助青年运用角色化效应、虚拟化情境、艺术化抒情等主体间活动系统激活情绪、矫正认知、正向情感,在对外部客体进行认知、实践、改造中实现学思悟贯通,在丰满个性形象、丰富肢体语言和深化价值意境中达到知信行统一,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
二是坚持对象化、分众化与特殊化相结合,实现育人过程具象化。坚持用以促学,在经风雨中涵养青年顽强拼搏和奋斗豪情。“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现实的、无条件的,体现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体现在每一名青年的具体日常言行上。要以“具体观”[8]和分众化相结合,注重引导青年以“矛盾的特殊性”和“抽象的对立面”为起点,把握共时性与历时性、主体性与客观性相协调,在具体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中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在具体的“矛盾特殊性”中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激发奋斗豪情,自觉担当创新。
三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协同,实现育人效能大众化。坚持系统思维,从整体视角审视现在、观照未来,“致广大而尽精微”。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领航相统一,走好网络群众路线,解决青年的烦心事,但不能束缚于青年的具体问题。直面青年的精神困惑和思维盲区,正确协同“信奉的理论”与“采用的理论”之间的张力[9],把党和国家发展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换成言之有理的真话、言之有物的实话,在“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的融合中解开思想“疙瘩”[10]。引领青年强化国际视野和历史思维,把握党百年奋斗的主题,讲好党的故事、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党的形象、中国形象,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