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设计应用研究

2022-12-31 05:34:04刘家欣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2期
关键词:广场感官儿童

刘家欣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针对目前我国儿童的成长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应在当下城市规划建设中贯穿“儿童优先、多元趣味、安全环保、舒适便捷”的儿童友好原则,推进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之一,起到释放儿童心理压力、促进儿童心智良性发展的作用。

本文结合儿童认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及儿童环境心理学,对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设计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1 研究背景

202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十四五”规划中,儿童友好事业的强调,宣扬了儿童优先的原则,倡导城市为儿童而建、资源为儿童倾斜的理念。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通过减轻学生课内外学业负担,恢复学龄儿童正常的体育锻炼、户外活动、休闲娱乐,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1 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研究的重要性

宏观上,儿童群体的素质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的发展能够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微观上,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的不断发展能够正向引导儿童走进自然,从而有助于儿童个体的身心健康,增强儿童个体的群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儿童个体在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 ~14 岁人口数量已超过2.5 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7.95%,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了1.35 个百分点。儿童群体体量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儿童群体身心的健康发展水平对家庭、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鉴于此,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亟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2 儿童视角下我国城市广场存在的相关问题

1.2.1 活动设施不足

当前,多数城市广场的活动设施以双人地上漫步机、肩关节康复器、上肢牵引器等户外健身器材为主,此类器械皆根据成年人的人体工学尺度打造,无法满足尚处在身体发育阶段的儿童群体对户外活动设施的需求,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设备,产生消极情绪,无法在城市广场中找寻到归属感,疏远了儿童与户外活动场所的距离。

1.2.2 设计风格雷同

城市广场设计千篇一律,呈现出图案化、模式化等特征,缺乏新意,无法对儿童群体产生显著吸引力,使得儿童停留广场的时间严重缩短[1]。

1.3 儿童监护人视角下我国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

1.3.1 安全隐患

首先,城市广场通常沿街布局,以城市道路为界,儿童在嬉戏过程中极易闯入车行道路;其次,城市广场四周缺乏非机动停车空间,以老年人为代表的部分群体随意停放非机动车,造成城市广场上非机动车随处可见的现象,加剧了城市广场的安全隐患。

1.3.2 缺乏基础休闲设施

为保证儿童安全,监护人多选择就近等候,而休闲空间与儿童活动空间常无法形成配套体系,监护人在等候过程中无所事事,甚至不得不站立等候。

2 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设计的应用策略

依据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可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设计分为与人先天感官系统相关的本能层次设计、与人日常行为运作相关的行为层次设计以及与人脑的思考相关的反思层次设计。以下将采用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2.1 基于儿童认知心理学的本能层次设计策略

儿童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和分析儿童如何通过身体各部分感觉器官认识世界、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并产生相应思维活动的学科[1]。儿童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涉及儿童的知觉、记忆、思维、语言以及想象力等[2]。本能设计层次在空间设计中主要与空间内各组成部分的颜色、形态、材质有关,针对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本能层次的设计一方面应符合儿童的认知发育水平,另一方面应具备教育意义,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实现儿童的长远发展。针对以上问题,相应的设计策略如下。

(1)符合儿童认知特征。各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发育程度的感觉体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结其共性可知,以视觉体系为例,儿童群体相较于其他群体,视觉体系发育不完全,因而对纯度较高、明度对比度较强的物体有着更高的兴趣。儿童认知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结合能够促使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的视觉设计等方面更加贴合儿童的需求,以儿童为本,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开展儿童感官教育。提出“感官教育”思想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心智发展程度与儿童感官系统的敏锐程度有着直接关系,体现出感官教育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本能层次设计中开展儿童感官教育,应当始终以唤醒儿童感官功能、丰富儿童感官体验为出发点,避免采用模式化外观设计手法,进而达到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效果。

儿童感官教育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要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儿童感官功能的唤醒。儿童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阶段,在此期间通过恰当的感官教育能够帮助其形成更加敏锐、更加精确的感知能力[3]。以视觉设计为例,设计师可以通过明确的冷暖色区分动静区,如游戏区和休憩区的色彩分别,启发儿童形成色彩感觉的同时,帮助儿童认知各空间的主要使用功能,提高儿童认知能力。

二是儿童感官体验的丰富。例如,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无害于儿童健康的基础上采用多种不同属性的材质,旨在利用各个材质相异的色彩与肌理引导儿童通过各感官的配合对客观事物形成更加具象化的认知,培养儿童的探索兴趣。

(3)建构儿童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审美形象教育活动,培养儿童欣赏美、认识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构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4]。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元素,使得儿童通过接收具有审美价值的信息发展自身对艺术的认知,以进一步提高儿童的审美水平,激发其创造才能,为中国创新创造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儿童艺术教育理念在空间设计中主要涉及美术艺术和音乐艺术两个方面,有多种实践方式。

一是与当前时代发展成果保持一致性。美术艺术方面,应用符合当代美学及儿童认知的设计风格,向儿童传播时下较为流行的艺术概念,便于形成儿童认知的时代性,但当前潮流艺术更迭较快,且常受到各类突发事件的影响。音乐艺术方面,可通过选择具有较高认可度的轻音乐,与美术艺术设计风格相匹配。

二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融合。美术艺术方面,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中适当融入中国古典园林等设计形式,有助于儿童认知、理解、铭记中国传统文化,在符合当前时代进程的同时,帮助儿童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具象认知,实现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结合。

三是艺术风格的领先性。审美艺术方面,在空间设计中贯穿创新创造思想,通过全新艺术形式引导儿童建立创造性思维,丰盈儿童审美认知,提高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层次。同时,超前设计风格的实践,或将引发社会的激烈讨论,最终促进社会艺术审美发展。音乐艺术方面,我国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且随着时代变迁,已发展出众多传统与现代融汇的音乐风格。而流行音乐的极高传播度,一方面有助于儿童了解当前音乐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禁锢了儿童的音乐认知,在儿童友好型空间中引入优质小众音乐,能够提高儿童的音乐鉴赏能力,多方面提高儿童音乐素养。

(4)建立儿童自然认知。随着原生态自然空间的日渐萎缩、“屏幕文化”的兴起以及儿童监护人对自然环境安全风险的恐惧,城市中很多儿童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影响儿童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发展[5]。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设计中构建多元自然空间,能够提升儿童对自然的认知程度,更好地引导儿童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空间中,自然要素的应用应当满足丰富性、四季性、儿童安全性等要点。

首先,对于丰富性而言,不同植物与生俱来的各异色彩、形态、气味相互搭配,可使儿童形成更加全面的自然认知,让儿童在探索中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并激发儿童兴趣。以气味设计为例,不同植物气味各异,可通过在空间内设计多种气味鲜明的植物,丰富儿童的嗅觉体验,进一步增强儿童对大自然的认知程度。

其次,对于四季性而言,植物的选择需根据其季节属性产生一定的对比,让儿童切身感受到四季更迭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的植被季节性的兴衰过程。

最后,对于儿童安全性而言,由于部分植物带有尖刺,果实有害,因此应选取安全性高的植物。

2.2 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行为层次设计策略

儿童发展心理学着重于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普遍规律的总结,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行为层次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教育意义、亲子元素融入提供理论依据,解决儿童成长发展过程面临的主要困境,适应儿童发展需求,实现儿童身心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塑造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相应的设计策略如下。

(1)提高儿童身体素质。户外活动能有效提高儿童身体健康水平。研究表明,我国儿童久坐行为时间普遍过长,主要归因于电子产品的普及、课业压力的繁重等,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6]。适当的户外活动能够有效减轻儿童注意力缺失的症状,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且大自然中空气含氧量较高,益于促进儿童新陈代谢。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的设计可通过增强儿童活动设施与儿童间的互动性,正向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户外体育活动。以儿童活动设施的使用为例,将由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体系制成的环保感温变色涂料覆盖于儿童活动设施表面,能使儿童在使用中直观感受到来自儿童活动设施的反馈,增强儿童体验感,激发儿童户外活动兴趣。

(2)促进儿童心智发展。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质量影响着儿童的游戏方式,对儿童成长、学习、情感发展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中,儿童游戏功能设施的趣味性以及其对儿童的教育意义至关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应通过设置开阔的活动平台,在儿童开展较大活动量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帮助儿童宣泄过剩情绪,维持儿童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从提高儿童智力水平角度,可通过将概念化的科学原理以模型化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丰富儿童对知识的理解。

2.3 基于儿童环境心理学的反思层次设计策略

儿童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探索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儿童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儿童身处不同环境时所产生的各异空间行为以及儿童在环境中受到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基于儿童环境心理学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反思层次设计,可以促进儿童与城市广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符合儿童群体特质,有效满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研究表明,当前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儿童内心敏感,非科学的关怀会导致儿童心理扭曲、心态失衡等问题,应用策略包括以下两点。

(1)建立儿童积极的自我形象。自我形象的建立至关重要,童年期间建立的自我形象多会影响儿童的一生。以空间中各使用功能的儿童易用性为例,儿童群体相较于其他群体,在人体工学尺寸上尤其特殊。当前众多公共设施未能充分考虑儿童人体工学尺寸,没有为其进行特别设计,仅以成年人尺寸为参考,缺乏儿童社会归属感的营造,导致儿童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情绪,感受不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怀,找寻不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不利于儿童积极自我形象的建立,不利于儿童的进步与发展。

(2)注入创新意识。当前,众多儿童活动场地设施千篇一律,设计大同小异,不同的地点使用着相同形式的活动设施,缺乏吸引力,使得儿童逐渐失去对户外活动的兴趣,产生失望情绪,排斥户外活动,变相致使儿童更加痴迷于宅家使用电子产品,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应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儿童活动设施形式,增强空间趣味性,引导儿童提高对户外活动的兴趣。

3 结语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设计能够满足儿童的认知特质,丰富儿童认知水平,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多维度的长足发展,并营造良性氛围,正向引导儿童心理。从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儿童友好型城市广场设计应切实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科学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户外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同时提高设计艺术性,激发儿童创新创造潜能,充分响应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目标,提升城市对儿童的包容度。

猜你喜欢
广场感官儿童
春天的广场
幼儿100(2023年13期)2023-05-04 08:32:06
在广场上玩
幼儿画刊(2020年9期)2020-11-04 01:27:52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广场上的大钟
读写算(上)(2016年11期)2016-02-27 08:45:27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02:30:11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