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峰,方 正
(赤峰学院 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的接踵而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学的辅导,改变教学策略,利用文字、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等媒介,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继而为大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阶段,也是人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因此健全的心理和正确的三观对个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活是全新的人生阶段,进入大学前,学生有着对新生活,包括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期许。进入大学后,由于学校环境相对开放,同时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会诱发许多心理不适、心理压力等问题。
21世纪的大学生正处于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和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的社交圈,学生之间通过媒体快速地传播消息,交换思想。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接受程度高,新鲜感强,因此使得生活中或网络上的信息能够快速的传播,同时不良的信息也有了更易传播的途径,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另外,大学生处于刚刚接触社会,一旦发布一些不当言论,不仅会在网络上快速传播,严重的还会损坏其本人的形象,甚至遭受网络暴力,在本人的名誉受到损害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二次伤害。
在大学时期,学生正值青年阶段,对异性充满好奇,有着与异性交往的强烈向往。虽然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是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挫折和压力不能正确判断,特别是在情感方面,很难正确把握尺度,就以最典型的失恋为例,虽然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但是初次经历的学生还是会发生心理及情绪上的变化,部分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现状,自暴自弃,无法释放自己的情绪,就有可能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例如大量饮酒吸烟,性格大变,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所以情感方面的教育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在提倡高效快捷的工作效率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开始裁员,同一行业和专业下,录用的人员在签下长期工作的合同后,将会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职位就会长期处于人员饱和状态,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就业方面很多学生会出现迷茫、焦虑、自卑等消极的情绪,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同学们最关心、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就是最基础的学习问题,在调查中,学生把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原因,按照可能性大小进行排序,其中有44%的学生认为,学业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由此可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大部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归结为思想问题,如果学校或者老师一直以传统的标准来给学生分优劣,会进一步给学生带来压抑的情绪,导致课程学习或者教师的心理疏导变得越来越严峻和困难。目前在我国大学课程中,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课程重视度不够高,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课程,课本中介绍的心理学问题及范畴大多泛泛而谈,教学效果差,同时教师采用的“说教式”教育,或者在学生学习生活中采用“不可以这样做”“不要那样做”等语句不断否定学生,甚至有的教师会把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主观臆断强加在学生身上,这样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畏惧和疲倦的逆反心理。再例如大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结课后的跟进和衔接,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在大一的说教式预防中就会起作用,大学期间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状况不同,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仅仅大一半学年的课程无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提供及时的调节和帮助,所以课程的安排依然有所欠缺,只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课的专业教师少之又少,因为社会上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没有一个完善的概念和定义,其中一些教师自己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咨询等环节了解也不够透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做不到因材施教,所以会导致课程教学达不到最完美的效果。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不会对这类型的科目产生兴趣,即使选择也存在被动学习,更多以刷学分为目的,缺乏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主动性,没有树立起良好健康心理状态的观念。
以学生为本,学校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第一要义,构建好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大环境,抓好校风和班风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习分为和尊师重道的学校氛围,让学生在凝聚力强的环境中积极进取、多方面陶冶个人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可以选择在重大的中国传统节日举行活动,安排主题班会,举行运动会、知识综合类竞赛、心理健康类或者社会实践类的调查,把德育和智育同等分量地重视起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个人素质高的人才。树立全体教师的育人观念,只有加强教师的专业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才能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和改进相关的教育手段。心理问题的解决大多都放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了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但是往往被忽略的角度才是最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的地方,就是预防。预防这一层面是高校最应该重视的,这可以让心理问题在未出现的时候就被扼杀在摇篮里,这样不仅能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助于学校对于已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控制,减少师资力量的浪费。当然,预防只适用于大部分未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在已经存在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身上,学校可以采用更多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这一方面建立一个完整可行的系统,将同类的各项课程一环套一环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将新时代学生产生新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分类,制定相关的软硬件测试,根据结果将学生进行大致划分,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更加准确、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兴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和外在的共同发展,发挥大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大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加社会接触的频率,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耐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等。
大学生要掌握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相应的调节技巧,增强大学生面临困难和问题时的应对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团体活动中,多与他人沟通学习,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讲座、广播、网站等形式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非智力因素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指的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性格、情感、兴趣等方面,这些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基础,非智力因素的好坏与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关联,它会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和能力等等,在自信、自立、自强等多方面检验个人品质和心理素质。多角度的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可以让学生本身能更清晰的认识自我,认识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加深自我了解,不断完善,达到最佳状态。非智力因素中的自信、自立、自强都是提高学生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勤奋、有毅力,在未来工作中有很好的适应和抗打击、抗挫折能力,养成步入社会、面对变化能保持良好心态的品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真实,增强学生对这类课程的接受度和适应能力,将非智力因素相关技能运用到未来就业等方面,锻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提高自我的意志力和承受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爱情观,能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进行心理调适,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加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了解新时代对于新青年的要求和标准,将心理健康的预防和解决工作深入社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中去,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接轨,提高初入社会的适应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达到为学生心理疏导和教育的目的,教学不仅要以教授的方式,还要通过有效地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达到心理体验的真实感,并能运用简单实用的心理学知识,使心理健康教育真实实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教师教授心理学课程要有真情实感,在情感的带动下,让学生和老师有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用真诚鼓励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进取心,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
高校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在传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下不断创新,采用更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同时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做到深入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选修课要做到对心理学学科全面了解及正确面对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增设心理咨询室,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疏导,同时也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信赖的宣泄场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中,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和心理教育同样重要,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首先要以了解和预防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整体的思想素质和人文情怀,带动学生在学习上形成良性的竞争,在生活中积极乐观,对未来发展设立目标和方向,做到个人的认知清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高校在相关教育和课程安排上,采用科学、适配力高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做到规范化、系统化,探索出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