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赤峰皮影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2-12-31 06:20:01王高飞包天花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赤峰皮影剧目

王高飞,包天花

(1.赤峰学院; 2.赤峰学院 蒙古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皮影也叫“灯影”,是一种用动物皮革(驴皮居多)制作,将雕刻、绘画、剪纸、表演、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从文字记载来看,皮影源自汉代,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皮影在自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吸取了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地方语言等文化因素,所以不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包含着相当丰富的人类学、民俗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凝聚。随着当代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关注,中国皮影戏作为历史悠久且民间基础深厚的一项综合性传统艺术,其独特的文化价值逐渐得以彰显。自2006年5月入选国务院公布的518 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各区域的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均在传承与发展方面获得了各级政府文化部门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推进,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生存样态和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尝试对北方皮影的重要分支即赤峰皮影戏的文化价值加以剖析,并结合其生存与保护现状,探讨当前背景下赤峰皮影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及策略,以期为赤峰地区相关部门推动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一、赤峰皮影多元化的历史文化内涵

清朝末年,随着农业“垦荒”政策的颁布与推进,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等地的人民最先将滦州市为中心的北方皮影引入赤峰地区。在后期发展中赤峰皮影逐渐与本土的契丹文化、蒙古族相融合,从而呈现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地域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赤峰皮影艺术是多种文化的融合,是各民族精神的凝聚物。

赤峰皮影的多元化特质,在剧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笔者在对赤峰地区影戏本的梳理中,发现本地影戏涉及的题材相当广泛。上至春秋,下到明清近代,有神话传说演绎,也有历史典故、文学名著的改编。从文化内涵看,赤峰皮影剧目亦丰富而复杂。比如,在传统文化方面既有以中原历史为底板的儒家忠孝故事《杨家将》《薛刚追印》等剧目,又有表现“怪力乱神”的《封神榜》《闹龙宫》等剧目,还有富含民间文化精神的《六月雪》《全家福》等剧目。另外,除上述体现中原文化的曲目外,赤峰皮影中还出现了《苏和的白马》《沙格德尔》等展现草原游牧文化和蒙古族精神的剧目,以及《大辽双星》《辽太祖传奇》等展现北方契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剧目,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赤峰皮影戏丰富地域文化色彩。而《红灯记》《血泪仇》《南海长城》 等反映红色文化的剧目,不仅丰富了赤峰皮影文化内涵,也使之具备了一定的时代性。

赤峰地区皮影艺术文化多元性与丰富价值,在影人造型与表演实践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影人造型方面,赤峰皮影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人物造型模式化、舞台化的特点,普遍头面部夸张,身形相对缩小。另一方面又在某些局部体现出本土化色彩,比如契丹题材影人的雉翎狐尾装饰,蒙古族题材影人服饰的草尖纹等。在影调、唱腔等表演因素上,赤峰皮影也明显可见多种文化融合的痕迹。赤峰市喀喇沁旗的皮影,其唱腔一方面承续北方滦州影戏,另一方面还借鉴了东北二人转、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展现出朴素、干劲的风格。赤峰市敖汉旗皮影的“外调”,则明显体现出契丹、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音乐粗犷、豪迈的特点,洋溢着鲜明的草原地区文化色彩。

此外,赤峰皮影的表演实践还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发现赤峰皮影的表演活动并不止于娱乐,而具备求雨、祛病、庆收等多种文化功能,展现出赤峰地区劳动人民的精神诉求和智慧,既有农耕文明气息,又显示出其独特的地区文化特点。例如,敖汉旗皮影可分为会影和愿影两类。其中,愿影一般安排在秋冬季,多为祛病、还愿。求雨的会影则大多于夏季举行。无论是愿影还是会影,表演前都会有焚香、请神、祈祷等仪式,明显受到北方萨满文化的影响。简言之,赤峰皮影有助于我们了解赤峰地区民俗风情,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赤峰文化的特征,促使赤峰文化能够在广阔空间内传播。

赤峰皮影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出独特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色彩,无论是其影人造型还是唱腔、表演都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而文化价值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我们对赤峰皮影文化内涵的发掘,也是期待社会各界关注赤峰皮影,有效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进而强化我们的文化自信。

二、赤峰皮影保护与传承现状

毋庸置疑,无论是从地方文化的发展,还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看,赤峰皮影艺术都应当得到保护和传承。赤峰地区皮影从清朝末年传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呈现出自然发展的轨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发展大众文艺政策的支持下,20世纪50、60年代皮影一度发展壮大,成为最受大众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

2005年国务院下发 《关于加强保护文化遗产的通知》后,赤峰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皮影作为赤峰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关注,市政府组织力量投入到皮影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比如,巴林左旗以申凤山为首的文化人士在旗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活动,先后成立皮影研究协会和皮影剧团,并编写了《巴林左旗皮影志》等书籍。在各方力量的团结努力下,巴林左旗皮影于2007年入选自治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又被评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峰其他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都曾尝试通过保护和培养皮影演唱和雕制传承人,开皮影办文化节、影人展览等活动,推动皮影艺术的当代传承。类似活动和举措对于保护和传承赤峰皮影是相当有益的。

整体来看,赤峰皮影在各方力量的积极介入下,传承与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状态。首先,赤峰皮影传承场域获得一定程度的拓展。早期赤峰皮影表演活动主要集中于民俗文化空间,诸如乔迁、过寿以及庙会等。近些年,赤峰相关文化部门为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精神,开展皮影进校园、入课堂,以及借助电视、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活动,激发年轻一代对皮影艺术的兴趣,在一定程度拓展了赤峰皮影艺术的传承场域。其次,赤峰皮影酬神请愿等传统迷信功效逐渐弱化,娱乐功能得以强化。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观众对皮影演出中掺杂的迷信因素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因此涉及巫术祈福等内容的剧目有所删减。

三、赤峰皮影发展策略

尽管赤峰皮影艺术在赤峰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下,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但其当下面临的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影偶流失、传承人断层,剧目创新不足、演出市场萎缩等等。赤峰皮影艺术所遭遇的挑战与困境,一方面是现代文化浪潮冲击下传统艺术传承环境变迁导致,另一方面与皮影艺术自身的某些局限也有重要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下赤峰皮影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谋求生存与发展迫在眉睫。本文认为赤峰皮影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工程,而且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深层次的复杂工程,我们应当依据地区特点及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创新与变革。

(一)构建传承激励机制,优化传承环境

传承主体在皮影这一类“活态性”的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建构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皮影造型及表演方面传承人的传承自信和责任担当,是推动赤峰皮影传承与发展关键路径。为建构稳定长效的传承机制,赤峰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一方面可以继续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文化宣传等方式深入挖掘民间传承资源,全面保护技艺超群的老艺人;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途径培育中青年传承队伍。目前来看,皮影造型以及表演都是学之不易而用之甚少的技能,因此初期阶段仍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保障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为深入推进赤峰皮影传承环境优化工作,赤峰各级政府除提供法律保障、专项资金外,还应统筹规划各部门为舞台演出、人才培养、传播交流积极搭建更多更大平台,创造适合赤峰皮影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与此同时,各影戏团也应当提高文化传承意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变革家族式传承模式以及口传心授的传授方式,探索多元化的传承路径。

(二)拓展传播范围,丰富传播方式

有效的推介传播是传统艺术生存发展的重要推力。21世纪以来,传播领域发生一系列变革,传播方式更趋多元化,为赤峰皮影的传承带来新的机遇。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为赤峰皮影的传承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首先,赤峰皮影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传播范围,使之从乡村到城市社区,从庙会到课堂,从本土到省外。如若能结合赤峰地区实际,通过演出、讲座、教学、在线互动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赤峰皮影艺术,积极培养新的受众群体,必然会有效推动赤峰皮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比如政府搭桥组织赤峰影戏团和赤峰各博物馆开展深度合作,除馆展和馆陈外,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计更具交互性和视觉风格的传播内容,通过博物馆微信小程序以及馆内数字演播等方式扩大赤峰皮影的传播范围。其次,赤峰皮影应当根据受众群体差异,选择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力争多管齐下且有的放矢。电视、广播及社区宣传等适合老年人,而微信、抖音、快手等即时性、参与性较高的方式更适合青年人群体。校园演出、影人制作美工课等形式对于中小学生群体而言显然更具吸引力。另外,整合传播渠道,打造赤峰皮影品牌,从而提高传播水平也是下一步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如若政府、媒体、影戏团体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将赤峰皮影打造为地方文化品牌,在招商交流活动中积极“输出”,利用新媒体的超时空性、个性化、交互性的传播优势,或可最大限度提高赤峰皮影的社会影响力。

(三)深化赤峰皮影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利用

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推动皮影制作、表演产业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是赤峰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赤峰皮影要改变运营模式。目前赤峰皮影大多以几个艺人组成影戏班的模式存在,按写戏、戏价、分配等约定俗成的模式进行运营。很显然这样的传统运营模式不利于市场开拓。赤峰皮影可以尝试现代企业式管理,与一些民营企业合作,借势、借力、借位,进而整合资源,扩宽演出市场,弥补资金不足,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反哺艺术生产。另外,也可以借鉴娱乐行业聘请经纪人开展项目管理式的运营模式。其次,需要积极探索营销方式。我们需要创新营销理念,用创意策划拓展赤峰皮影市场。除了传统媒介,我们应当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通过微信、微博等热点平台吸引年青一代对,让更多人认识赤峰皮影,进而喜爱传统艺术,走入演出现场。比如,赤峰文旅微信公众号,在赤峰旅游攻略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平台,皮影戏班及演艺公司完全可以借助此平台进行营销。最后,结合当前大众传媒发展趋势,开展皮影影视动漫产品的设计、开发也是一种可行的发展思路。赤峰皮影艺术与动漫产业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扩大皮影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国动漫产业本土文化内涵,使之更具竞争力。

(四)创新剧目及表演形式

在剧目创新方面,赤峰皮影可结合赤峰多民族聚居、旅游业发展势头好等地域特点,开发独具民族特色、游牧文化内涵的剧本,从而突出本地皮影的独特性,在中国皮影中更具辨识度。例如,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契丹文化都可以作为剧本创作的重要地域文化资源。再比如,赤峰巴林地区有许多丰富的蒙古族民间传说《白鹿传说》《阿里木斯》等等,创作者可从中提取一些灵感,进行改编创新。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剧目,不仅可以使得赤峰皮影在皮影艺术领域里能够突出自我,赢得广泛关注,同时也是对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此外,赤峰皮影剧目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时代性。皮影剧目能否满足民众的观赏需求和心理特点,直接影响皮影演出市场。所以除了传统经典剧目外,赤峰皮影也应尝试探索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新剧目。比如,对儿童喜爱的卡通片进行加工创作,以时代人物为原型进行编创等,尽力贴近时代社会生活,能够涉及民众喜闻乐见或关注的事实。2020年新冠疫情背景下,以医护人员抗疫为素材即不失为具有时代性的新题材。类似剧目不仅可以贴近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参与时代文化建构,承担社会使命,从而使得皮影这传统艺术具有新的生命力。在表演形式方面,赤峰皮影或可从道具、舞台设计、语言等入手尝试革新。在对赤峰皮影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保留传统艺术的样貌,维护其本质特征和个性,但也应当在遵守艺术规律的前提下,适当予以创新。比如,皮影戏班可以通过雕刻大尺寸影人,扩大屏幕,更新乐器,改善光源,增加影台等手段改善影戏表演的效果,或者利用数码技术加强舞台背景,音响效果,从而增强皮影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赤峰皮影是赤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间基础,其传承与发展对于繁荣地区文化和提升城市软实力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传承环境变迁及自身局限,赤峰皮影发展已进入瓶颈期。只有明确赤峰皮影在当下的传承境况,并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使之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这一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赤峰皮影剧目
赤峰学院学生书法作品
赤峰学院教师书法作品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10期)2022-11-03 09:46:20
舞台剧目
黄梅戏艺术(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不老的皮影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优秀剧目进校园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