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集》:开新诗风气之先

2022-12-31 06:11:51北京温儒敏
名作欣赏 2022年34期
关键词:白话诗白话新诗

北京|温儒敏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先驱,贡献主要在思想和理论倡导上,本人的长处却不在创作。现在读他的《尝试集》,会感觉很幼稚,缺少诗意,多是“打油诗”,甚至被当作“笑料”。但这是第一部白话新诗的结集,在当年这可是非常“先锋”的,开新诗创作的风气之先。读《尝试集》,可以了解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新诗”当初是怎么诞生的。面对这些历史的“陈迹”,必须有一份尊重,要有理解的同情。

用白话写诗,当时是 “造反”行为

《尝试集》中的诗,最早的写于1916 年7 月,那是“文学革命”的前夕,而结集出版是1920 年3 月,五四运动发生快一年了。初版2 年多,印数就达1 万册,到抗战事起,共出过14 版。这在当年绝对是畅销书!“五四”前后很多新潮青年都把《尝试集》的阅读当作时髦而叛逆的“招牌动作”,不少人模仿胡适写新诗。在《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时兴的刊物上,都能看到所谓“仿适之体”。①可见《尝试集》影响之大。

《尝试集》有很多不同版本,定本是1922年出的第四版。这一版修订之前,胡适博采众议,特地请任叔永、鲁迅、周作人、陈莎菲、康白情、俞平伯六人删过诗。不过,大家意见不太统一。比如有一首《江上》,鲁迅建议删去,胡适对这首诗的写作情景印象太深,不忍割爱。鲁迅认为另一首《礼》议论过多,主张删,胡适也没有采纳。最后还是胡适自己定夺。②

《尝试集》分为三编,第一编写于留美期间,后两编写于归国后,另有附录《去国集》,所收是1916 年前的文言诗词。《自序》中说:“既已自誓将致力于其所谓‘活文学’者,乃删定其六年以来所为文言之诗词,写而存之,遂成此集。名之曰去国集。”附录《去国集》是一个“广而告之”的行为,表示胡适要向自己的过去告别,执意要排除万难,提倡白话新诗。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干是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文学的精华,是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可谓深入骨髓。现今强调文化自信,多读点古诗词,在审美思维上能强化国族的基因。但旧体诗对格律音韵的要求很高,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所以“五四”文学革命才提出用白话来创作,要创造一种更加适合表达现代人思想感情的新的诗体。新诗诞生才100 多年,艺术形式还不太成熟,远未能达到古典诗词所拥有的那种高度。新诗在古典诗词面前也不必“气馁”,新诗还需要成长,也可以学习和转化古典诗词的形式与方法,空间很大。还要看到一种事实:新诗这种年轻的文学体式已逐渐融入普通人的文学生活。胡适那一代先驱者希望用白话来写诗,现在已经司空见惯。如今的诗坛上新诗比较活跃,但也有很多人仍然在写旧体诗,两者几乎“井水不犯河水”。我的态度是宽容一点为好,“不薄新诗爱古诗”。所谓“老干部体”是指当今大量创作的旧体诗,似乎有点贬损,但总也是一种雅致的文学生活。几乎每个县市和一些大的单位,都有“诗社”之类团体,写的是旧体诗,文学界对这种现象是不够重视的。

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喜欢读新诗、写新诗,很多流行歌曲的歌词,其实也可以归入新诗。人们正在“享用”胡适那一代奋斗的成果。遥想20 世纪之初,在“五四”之前,用白话写诗,是一种 “造反”行为,需要很大勇气的。《尝试集》的贡献就在于首开风气,突破古典诗词格律的束缚,实现诗体的解放。这也是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史一开始就要向胡适他们致敬的原因。

胡适开始写诗是在他美国留学时期。1910 年他以官费资格去留学,最初学农业,接着学经济,后来又学哲学,这样一个学生怎么会写诗呢?他自己说是偶然被“逼上梁山”,当然他后来的回忆可能有一点“吹”,但基本事实说明新诗是必然要诞生的。1916 年9 月胡适的同学梅光迪要前往哈佛读书,胡适作诗相赠。下面是胡适给梅光迪的诗,虽是七律句式,但尽量使用白话,现在看颇有打油诗味道。

梅生梅生毋自鄙!

神州文学久枯馁,

百年未有建者起。

新潮之来不可止;

文学革命其时矣!

吾辈势不容坐视。

且复号召二三子,

革命军前杖马棰,

鞭笞驱除一车鬼,

再拜迎入新世纪!

以此报国未云菲。

……

这首“准白话诗”在写旧体的人看来,既不合格律又不文雅体面,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是“无厘头”。果然,就引起他的同学任叔永的注意,这位同学当然对胡适的“无厘头”不以为然,他开玩笑地借用胡适诗中镶嵌新词的写法,把一些外国字连缀起来,作了一首打油诗回敬胡适:

牛敦爱迭孙,

培根客尔文,

索虜与霍桑,

烟土披里纯:

鞭笞一车鬼,

为君生琼英。

文学今革命,

作歌送胡生。③

胡适这个人很“拧”,他受到同学奚落,很不高兴,就下决心继续试验用白话来写诗,新开辟一个白话诗文的文学“殖民地”。《尝试集》中的许多白话新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一开始有些开玩笑,后来就有些目标,再后来就有点意气用事了。胡适发誓从今以后绝不用文言写诗,果然做到了,终身没有再写过文言作品,甚至连对联、书信,全都坚持用白话。胡适就有这样的毅力与志向,很不简单。

诗集之所以用《尝试集》为名,是因为陆游有句诗“尝试成功自古无”④,胡适反其意而用之。同时,“尝试”还带有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验主义影子,杜威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的导师,胡适恭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验主义,作新诗也是这样。1917 年2 月,胡适在写关于《文学革命刍议》这篇文章前后,写了一些类似于打油诗的诗歌,给《新青年》投稿,陈独秀如获至宝,很兴奋地将其发表,但读者好像并不太在意。直到1920 年《尝试集》正式结集出版时,才引起轰动,当时几乎人手一册。为什么呢?这种用白话写的诗,不讲平仄,不讲格律,甚至用俗语、外文入诗,真是闻所未闻,完全是一种挑战行为。现在我们看这些,感觉很简单,就好像几个年轻人的游戏而已,但这背后,却是文学发展到了大变革的临界点,胡适他们的“游戏”就成为一种变革的契机。

今天我们回头看《尝试集》,有点“好玩”,也有点像现在《大话西游》之类的风格,故意来一些“无厘头”“搞笑”的东西,胡适那时候确实也存在这种逆反心理。胡适的白话诗当时的年轻人非常喜欢,正符合“五四”逆反的思潮。

《新青年》许多同仁,如周作人、鲁迅、刘半农、沈尹默等,都附和胡适试写过新诗。鲁迅的新诗不好懂,有点杂文的笔法。周作人的《小河》有点散文味道。沈尹默的《月夜》不错,有诗味。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名气很大,流传甚广。

“作诗”能和“作文”一样吗?

《尝试集》现在也就是文献了,大家一般不会读了。但其中有些诗很有意思,我来念一首给大家听听: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的标题叫《窗上有所见口占》,半文不白的。当时胡适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大概尝试写白话诗得不到大家认可,也有点寂寞孤单,就突然“借物抒情”,写了这首诗。这里大致用的是旧体五言句式,只是改为白话,也有点韵,不过没有那么严格了。结果这样半新不旧的诗 “两头不讨好”,革新派嫌它“文”,守旧派嫌它“俗”。

废名(冯文炳)《谈新诗》⑤中讲了一段轶事。胡适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名气挺大,但章太炎的弟子、著名的文字学家黄侃,也是北大的老师,他是很看不起留洋回来的胡适的。有一次上课,黄侃就在黑板上写了“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说,你们看,这是什么话,现在居然有大学教员作这样的诗。黄侃干脆给胡适起个绰号“黄蝴蝶”。也可见当时新旧文学之争的激烈。但胡适还是有他的执着,不管别人如何批评否定,继续尝试,坚持不懈。他后来甚至还提出了明确的新诗主张,就是那句有名的话:“要须作诗如作文”,意思是写诗如说话。他还从进化论的角度论述:“我认定了中国诗史上的趋势,由唐诗变到宋诗,无甚玄妙,只是作诗更近于作文,更近于说话。……所以说要须作诗如作文,又反对镂琢粉饰的诗。”⑥

但诗能够跟说话一样吗?现在看这是常识性的错误,但在当时它是一种鲜明的主张,理由是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太束缚人,跟生活隔离得太远,不能够表现真实的情感,要改一改。稍后胡适在《谈新诗》这篇文章里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后来,他又将上述主张概括为一句话——“作诗如作文。”这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来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⑦这实际上就是对发展得过分成熟,人们业已习惯,但已脱离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语言的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反叛,提出新的诗歌语言与形式应该创新,应该开辟新的道路。以前人们常说“吟诗”,现在胡适主张“说诗”。写诗真的变成了说话,哪里还有味道?这些观点现在看来有点偏,但当时被很多人接受,甚至成为评判诗歌的“金科玉律”。⑧如果没有胡适们的“散文化”(也可以说是“非诗化”)这一步战略选择,便不可能有现代白话诗的产生与发展。

以上讲了一些有关《尝试集》和新诗的历史,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用白话来写诗,这是一个大变革,代表一种趋向,要表现和贴近现代生活。第二,其实胡适这样做,也是受到美国当时一个诗歌流派“意象派”的启发。这个诗派为了突破传统,有意采用反叛的做法,甚至用日常的俗气的口语入诗。第三,刚刚诞生的白话新诗很难完全摆脱旧体诗的约束,总还带有某些新旧交替的味道,胡适自己说,就像缠足的人刚刚“解放”一样,很知道自己的底细。我们现在看《尝试集》,不能只是觉得有些“可笑”,而要看到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粗糙的《尝试集》有里程碑的意义。摆脱旧体诗词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就作什么诗,这确实是一种叛逆的行为,在诗歌界是从未有过的,首开风气,难免石破天惊。

古典诗词从未有过的特别味道

《尝试集》中大多数诗作属于“有意为之”的“尝试”,重点在于诗歌的语言形式,形式比较粗糙,诗味比较淡。但也有几首值得一读。比如《鸽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诗歌写晚秋晴朗天空中一群鸽子的游戏,展现了一幅“十分鲜丽”的图景,给人一种自由畅达的感觉,也可以理解是“五四”青年追求青春的心态吧。虽然是一首白话诗,却也是大致押韵,部分吸收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声叠韵方法。胡适在新诗如何“好读”的问题上还是颇费心思的。我们再读《一颗遭劫的星》:

热极了!

更没有一点风!

那又轻又细的马缨花须

动也不动一动!

好容易一颗大星出来;

我们知道夜凉将到了:——

仍旧是热,仍旧没有风,

只是我们心里不烦躁了。

忽然一大块黑云

把那颗清凉光明的星围住;

那块云越积越大,

那颗星再也冲不出去!

乌云越积越大,

遮尽了一天的明霞;

一阵风来,

拳头大的雨点淋漓打下!

大雨过后,

满天的星都放光了。

那颗大星欢迎着他们,

大家齐说“世界更清凉了!”

这首诗也略带韵脚,但更注重情绪起伏的内在节奏,还是挺有诗意的。想象一下,这样自由而清丽的白话诗,的确带来古典诗词从未有过的特别的味道,难怪胡适在“五四”时期会拥有那么众多的“粉丝”!

①⑧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

②参见《尝试集四版自序》,《尝试集》增订版,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 年版。

③“牛敦”即今译“牛顿”。“爱迭孙”即“爱迪生”。“客尔文”指“达尔文”。“烟士披里纯”是“inspiration”的音译,意为“灵感”。“索虜”不详。

④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能仁院》:“江阁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斜阳徙倚空三叹,尝试成功自古无。”

⑤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版。原是1930 年代在北大的课程讲义。

⑥胡适:《逼上梁山》,原载1919 年10 月10 日的《星期评论》。收《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良友影印本),第8 页。

⑦参见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良友影印本),第299 页。

猜你喜欢
白话诗白话新诗
微博历史
领导文萃(2024年9期)2024-06-06 15:54:26
白话寄生虫
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07:33:10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南方周末(2021-07-15)2021-07-15 19:49:39
Kiss and Ride
新诗之页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26
新诗之页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2
新诗之页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18
巧接白话诗
新诗画
扬子江诗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8:14
胡适白话诗鼓吹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