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叶,吴学兵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并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2]。党史学习教育离不开媒介载体,后者是前者的重要支撑和有力抓手。合理恰当地运用媒介载体能够优化党史学习体验,深化党史学习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从这一角度出发,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入脑入心,能够有效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它的政治导向、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功能,深化高校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它作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并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4],彰显着高校的价值内核与精神风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保障各项文化活动顺利开展,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进一步弘扬合乎时代要求的大学精神,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因此,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现实需要,是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强有力举措,亦是培育新时代青年、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阵地,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关键场域。在当前多元文化深入碰撞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良好三观的养成面临巨大挑战。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挖掘党史这一优质资源,使党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发展,奏响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巩固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筑牢红色信仰,激发担当意识。党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与丰功伟绩,具备深远持久的育人功效。因此,要深入挖掘党史文化,充分释放其育人效能,灵活运用各种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精神,以此作为文化典范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学生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同时,党的发展历史孕育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兼具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智慧结晶,亦是引领校园文化发展的思想标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摸索过程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总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无不体现着党的思想魅力,有利于高校学生明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概言之,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导向,以党史文化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作为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优良品德、创新意识和实干才能的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5]“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在时代实践中酝酿生成,随着时代发展逐步凸显。它既是高校学生应当遵循的道德准线,也内在规定着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两者的有机耦合有利于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走深走实,充分传播党史知识、宣扬党史文化。高校学生浸润在党史学习的浓厚氛围中,更能迸发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从党史文化中汲取知识营养,提高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并进一步实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优良品质,体现了百年大党的初心、恒心与使命担当。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度凝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骨之中,展现在壮阔宏伟的党史之中,为高校实现文化育人提供了珍贵素材,成为连接党史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纽带。这些精神财富与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有效衔接,是做好革命思想宣传、树立正确信仰的必然选择,有助于高校充分利用宝贵素材,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另一方面,两者的有机耦合有利于充分激发校园文化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优化传播效果,提升教育质量。在高校全面推动立德树人的进程中,校园文化建设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实践性于一体。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准的重要进路:党史中的丰富价值意涵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价值支持,党史中的多种精神样态可为校园文化建设锚定精神走向,党史中的重大理论思想可为校园文化建设明确指导方略。概言之,被激发内在活力的校园文化将成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征途中,需要一批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承担历史使命、矢志不渝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自身力量。因此,要充分利用文化凝魂聚气的作用,以校园文化滋润时代新人。
一方面,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使校园文化得到历史和思想双重层面的升华,更具说服力和感染性,促使新时代青年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体会伟大历史人物的崇高精神,进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另一方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学风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昭彰,是强化学子精神风貌的关键。利用丰富的党史资源涵养校园文化,有助于推进学风建设,营造初心向党的学习氛围,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使其树立学以报国的价值观念。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融合,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责任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和行为准则,实现青春梦想和家国理想的有机统一。建设充分展示党的光辉历程的校园文化,能够使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升华,做到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在学习领会党史的过程中找准自我定位,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出个人价值。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奋进智慧,赓续精神血脉、传承革命文化。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集思想性和传播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总结思想经验、传扬精神文化是其内在要求。从两者相互融入的可行性与关联性而言,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逻辑上的契合性,为两者有机结合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具体而言,它们在目标层面呈现出一致性,在内容层面表现出兼容性,在方法层面凸显出贯通性。科学分析、合理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学习教育提出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11的目标要求,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四重目标体现着育人、化人的理想追求。学史明理,就是不断学党史,悟思想,领悟真理力量,陶冶青春心灵。青年学子通过学习百年党史发展脉络,能够不断明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2]的核心道理,实现一理通、百理融。学史增信,就是不断学党史,保初心,“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7]。青年学子感悟党史中崇高信仰的磅礴伟力,更能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守初心砥砺奋进。学史崇德,就是不断学党史,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青年学子通过党史学习,能够领略党史彰显的高尚品德与红色品格,进而向往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不断追求大德、公德、私德的和谐统一。学史力行,就是不断学党史,实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广大青年学子在学习百年党史实践理路的过程中,要明确理念付诸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将使命担当落实于现实作为,把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概言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总体目标,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应将四者有机统一起来,以此作为育人目标,强调育人、化人的理想旨归,完善学校培育方式,促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落实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工程。校园文化反映出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其本质是育人与化人,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营造清朗优美的校园氛围,洗涤学生心灵、涵养他们的灵魂,为培养人才提供文化环境支撑,其指向同样是培育时代新人,引领其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其中,物质文化建设旨在校园中构建多元物质对象,形成直观的可感性存在物,以强大感染力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重目标;精神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细润无声地浸润学生内心,使其迸发出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内生动力;制度文化建设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形成严谨有序的校园氛围,以奖惩引导行为走向,用有力的外部保障助力四重目标达成;行为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采取的行动,它规范并完善学生的行动举止,引导学生将明理、增信、崇德最终落脚在力行上。就育人目标而言,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都注重育人、化人的理想旨归,两者呈现出内在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1]8,“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8]。这些重要论述都凸显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党史学习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的兼容性,突出表现为两者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一方面,党史学习教育着重聚焦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历史是不断筑牢理想信念的历史,正是始终如一的理想信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直面困境难题,才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党史学习教育旨在深入挖掘党史中的感人事迹与模范人物等,依凭生动故事和历史楷模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与不屈信念,引导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筑牢共同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强化责任担当。此过程的目标旨归,便是将“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之钙融入广大青年学子的血肉骨髓,发挥理想信念的激励、指引作用,为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注入前进动力、指明前行方向。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同样聚焦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从四个层面推动更多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首先,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理想信念培育提供硬件条件。科学合理的校园硬件设计为师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物质载体,使莘莘学子于无形中接受党史以及红色文化的熏陶,从而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有更深刻的认知。其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源泉。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突出体现和深沉表征,核心要义是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文化氛围。从这一角度而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营造契合的环境氛围,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再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坚实支撑。优良的校园制度文化彰显制度的规范性和导向性,有利于打造井然有序的校园秩序和积极健康的校园精神,并进一步影响理想信念的生成与阐发。最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可为理想信念教育供给实践经验。校园行为文化表征着校园主体的外在行动和实践指向。它从实践层面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检验落实程度,从行为表现反思培育理念、培育方法、培育过程的不足,进而展开靶向性校正。
由于党史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效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充分结合,“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正确认识历史,还要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9]。质言之,新时代的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和行动相统一,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党史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峥嵘岁月,具备强大的解释力、说服力、感召力。大学生学习党史既要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了解中国革命的感人事迹和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还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在党史中汲取到的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做有利于切实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育人功效,进一步发挥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应然价值。青年学子利用知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提升理论素养,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逐渐成长为优秀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同样,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进路,也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耦合。校园文化建设既依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让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转化为具体的能动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理路强调以高校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为抓手,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实践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化人功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水平。高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它所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实践途径。因此,应当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文化的导向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学史、知史、爱史、敬史。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路径上凸显出来的贯通性,为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二者可以借助相互贯通的路径共同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育人格局。概言之,校园文化“知行结合”的形成脉络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方法融会贯通,在“知”的层面把党史浸透在理论学习中,在“行”的层面把党史落实到文化活动中,以此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良好校园文化将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扩散器”,使学生既能从中获得党史知识教育,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党史文化熏陶,并将党史中的精神力量内化为自身意志品德,进而成为忠党爱党的时代新人。
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实质就是坚持以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以高校文化实践为抓手,以高校网络平台为依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对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推动大学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体验者、宣传者、践行者。
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广博丰富,包含革命文化、革命事件、英雄先辈事迹、革命精神等,应当切实把握红色资源,充分开发党史教育素材,将其融入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维文化环境建设,加强青年学生对于党史的理论认同。
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基础设施,借助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效果。校园设施是学校打造育人环境的重要构件,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文化长廊等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中。例如: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区等学生活动场所,设置宣传栏、LED屏等各种可以承载党史内容的设施,通过铸造“红色硬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涵养师生的家国情怀。
其次,要借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将党史中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植入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使高校文化环境成为“移动”的思政课,用百年党史的智慧结晶、理论成果铸魂育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高校要“形成校园内外联动、课上课下同行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不断擦亮育人底色,用红色基因涵养时代新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10]。依托校园精神文化开展党史学习,也要发掘党史中所积淀的红色文化。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红色文化生成、发展、凝练的过程,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理论支撑。要对红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转化和整合,提炼、萃取其中的教育价值,结合适宜的教育技术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将其厚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再次,要借助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要科学合理地构建、运用校园规章制度,以制度的规定性和引导性促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有序、学习过程扎实、教育成果有效。要依托制度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形成一套主动学习、互动交流、评价反思的反馈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制度文化环境建设要定期总结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经验,并沉淀形成新的规章制度,以此引领后续活动接续开展,使党史学习教育规范化、常态化。
最后,要借助校园行为文化环境建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学校要从本校师生已创设的行为文化环境出发,实现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融合。要以红色文化作为行为文化环境建设的底色,将红色资源与教学行为、科研行为、学习行为相结合,打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塑造高尚的校园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功能,使师生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悟和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践活动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党史蕴含的丰富教育内容,本身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将党史学习教育扎根于高校文化实践活动,有利于在现实、直观的活动中呈现党史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
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不同组织的功能定位,整合他们的优势资源,发挥出独特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带头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坚定“四个自信”。通过开展读书社活动,阅读经典著作,深化对党史的理解,提高理论自信;举办党史主题教育活动,如专题讲座、专题知识学习、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增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党史为主题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如红歌合唱比赛、红色话剧表演、诗朗诵、红色文化主题会演等,培育文化自信。高校以举办党史主题活动为契机,运用多元化、生活化、形象化的学习模式,通过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方式解读经典著作,还原党史故事,不断增强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主体参与感,使广大学生思想有共鸣、情感有交流、心灵有触动,并内化为精神力量、外化为实际行动。二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思想引领功能,凸显其在高校组织中的先锋队作用。高校党团组织是凝聚和团结广大学生的重要力量,在举办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主题班会、日常团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党史的日常学习和研讨,真正让党史入脑入心,化作前进动力。
另一方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还要消除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之间的隔膜,从“寻、访、思、讲”四个方面聚焦社会实践,在社会活动和校园活动的衔接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深入基层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学习党史,因此可利用寒暑假,通过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习,到田间地头或者社区中学习鲜活党史,使学生从传统的聆听者转变为传播者,由以前的被动参观转变为主动参与。广大青年在不断接受红色文化和动人党史故事的熏陶中,领悟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新时代青年使命,进而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也使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向网络维度的延伸,拓宽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互联网+党史教育”是互联网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融合,党史知识通过互联网得到充分传播,使更多大学生为党史中的崇高理想信念所感染,逐步增进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高校要依托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动漫、短视频等多元展示形式,打造出具有较大吸引力的网络育人空间,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育人格局,实现党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进一步传播。
一方面,高校要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基础,构建智慧校园。一是将学校所在地的特色党史资源,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结合视频、音频等以立体直观的形式展现。二是通过“三微一端”、红色网站、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拓宽党史教育的传播途径。例如:在学校官网设立《党史教育》专栏,从党史理论、党史精神、党史文艺等几个方面进行延伸建设,将校史与党史教育有机结合。大学生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能够系统学习党史,多方位了解与掌握党史知识。三是高校要协同各部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高校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全方位武装学生头脑,促使他们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抵制错误网络文化,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另一方面,高校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大传播平台。在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作用的同时,进驻学生广泛使用的信息传播媒介,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传播力、到达率。在使用新媒体进行党史知识传播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党史学习教育在校园中的交流和传播由单向变为双向,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
育人育才,大学之责。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其爱国情、砥砺其强国志、推进其报国行,使之成为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青年,真正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高校应深刻意识到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向上的精神面貌、务实的行为活动,积极探索融入路径,涵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