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审视

2022-12-31 04:19代中杰
关键词:航天事业航天育人

代中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蓝天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航天热潮不断持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航天事业发表重要讲话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建设航天强国。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1]。2021年7月,《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这为传承和弘扬新时代航天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代代航天人在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孕育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航天精神,包括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等[3]。航天精神是一代代航天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出的以航天强国信念为核心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追求,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国的航天发展事业孕育了航天精神,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必将丰富航天精神的内涵。航天精神在赓续传承中动态发展,为推动航天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航天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因此,研究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航天精神蕴含重要的育人功能

航天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部分。深刻理解和把握航天精神蕴含的育人价值,是运用航天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基本前提。

1.1 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强调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号召全社会厚植家国情怀[4]。帮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奋斗史,是一代代航天人传承爱国强国、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将航天事业置于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的体现。因此,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孕育的航天精神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挖掘航天精神所蕴含的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等育人要素,能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感悟航天人的家国情怀,进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弘扬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1.2 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扎根于航天发展实践的航天精神,体现了航天人自强不息、勇担责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展现了中国不断建设航天强国、世界科技强国的担当,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做大做强的精神密码。然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一个时期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时期[5]。这给国家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又带来了挑战。航天事业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键。加大航天科技自主创新力度、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成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6]。由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关涉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为勇担时代使命的时代新人,十分重要。然而,“00后”大学生在群体文化认知上多元共融和小众分化兼有,在社会认知上困惑与认同并存,在国家认知上耦合与张力交错。增强“00后”大学生的责任感,使“00后”大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十分重要[7]。因此,将航天精神主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可以其积极、深刻的内在力量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促使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1.3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创新型人才的首要特征就是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8]。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借助育人内容、育人方法、育人载体和育人环境等,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和创新能力。航天精神展现了航天人敢于填补空白、攻克技术难关、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斗志,体现了航天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重要品质。此外,中国航天工程的命名也蕴含了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从“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月,再到“天宫”空间站等大国重器的命名,都承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和古人对于宇宙星辰的向往,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这都说明了航天精神蕴含着创造、创新等理性精神的育人资源。将航天精神有机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用航天人身上的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科技前沿的热情,用航天事业的自主创新成就启迪学生追求创新,真正把航天精神融入学生的血脉基因,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新内容、新载体和新形式。将航天精神中的创新价值理念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增强学生创新思维、锤炼学生创新品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 航天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厘清航天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育人逻辑关系,是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从育人逻辑看,航天精神以其自身丰富的价值内涵,发挥着激励人、凝聚人、塑造人的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借助育人内容、育人方法和育人载体对大学生主体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在育人目标、内容、时机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1 目标一致性

从目标任务来看,航天精神蕴含的爱国、创新、奉献等育人元素,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是相契合的,共同指向“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就航天精神而言,其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了当代航天人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追求,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助力了航天强国梦的实现。航天精神蕴含着爱国、创新、担当和奉献等价值导向,为航天实践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强大精神力量,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若航天精神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必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教育、凝聚和启迪功能。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存在内在的一致性。

2.2 内容耦合性

航天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要素和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耦合性。航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容源泉。航天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蕴含着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政治教育内容;勇于创新精神蕴含着人格塑造等思想教育内容;自强不息精神蕴含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等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甘于奉献精神蕴含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敬业奉献等思想和道德教育内容。这些精神品质和精神标识,可以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吸纳和利用。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围绕时代和青年需求进行更新与补充,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2.3 时机适切性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事求是地在完成日常具体事务中化解大学生的现实困难和思想困惑,与时俱进地融入时代、抓住时机,推进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凸显实践需求导向,遵循“因时而进”的规律,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高校发展规划和学生思想特点,深挖时代感强的育人内容和育人方法,以更好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是基于实现航天强国梦的需求提出的,对于增强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家航天事业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家战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掀起了航天“科普热” “科技热”等。在新时代背景下,点燃学生的航天梦想,厚植学生的航天强国情怀,提升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可谓正当其时,更具适切性和时效性。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最新成就、航天英模的鲜活事迹,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的内容源泉和精神养料。因此,将航天精神适时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助于大学生真切感知新时代、主动融入新时代,进而成为推动新时代的中坚力量。

3 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基于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多维立体、贯通融合的育人体系,将航天精神蕴含的抽象价值理念有机贯穿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而实现学生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的双向提升。

3.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推动航天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10]。高校应深度挖掘航天精神蕴含的重要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融政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围绕国家航天强国梦、共筑中国梦的实践需求,找准航天精神和思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课堂阐释中增强爱国强国信念、在课堂解惑中增强担当精神。譬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引入人类探索宇宙进程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介绍国家对航天事业发展的部署、规划和组织,引导学生增强对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嵌入中国航天发展的内容,引领学生传承爱国强国的红色基因、赓续航天精神的红色血脉;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入航天领域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航天英雄模范人物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激励学生勇做弘扬和践行航天精神的时代先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增设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与航天精神专题,系统讲解新时代的航天科技成就、航天英模事迹和航天奋斗故事等,推动新时代航天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第二,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坚持“无课不思政、无课不能思政”的理念,高校课程教学应把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各类课程教师要结合课程性质,深度梳理课程内容和航天精神内涵的有机结合点和切入点,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航天思政元素,并借助这些元素实现“爱国、担当、创新、奉献”等思想价值理念的传递和塑造,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同时,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此外,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攻关,持续优化课程思政中航天精神内容的供给,建立一批厚植学生航天强国情怀的特色课程思政“金课”,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第三,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以建立和丰富航天类思政案例精品库为抓手,推进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频共振、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优势,把承载航天精神的航天发展史、成就、人物和故事等,凝练成航天类思政案例库、航天界英模案例库,为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效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搭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互助交流机制,构建航天精神资源协同育人网络平台、实践平台,以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协同推进航天精神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融汇学生生活全方位。

3.2 以文化建设为育人载体,推动航天精神校园文化深入人心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作用。由于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渗透性、感染性等隐性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塑造人的品格、引导人的行为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在校园这个特殊的场域,创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旨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持续深远的影响。将航天精神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航天精神的文化基础,筑牢航天精神的文化品格,营造航天精神的文化生态,进而实现以文化人的效果。

第一,将航天精神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培育文化基础。挖掘航天精神的文化因子,将其植入校园建筑、景观设施、雕塑、公告栏等物质载体中;或者设计航天特色的文创产品,使航天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实现时时影响学生、处处浸润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水滴石穿的效果。针对当前大学生喜欢时代化、体验化的心理,一些高校可以结合专业优势,通过建设航天主题文化馆、VR体验馆等,或者依托师生团队设计系列航天文创产品等,实现对航天事业的现代化表达,增强大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度和认同度,促使大学生增强航天强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二,将航天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筑牢文化品格。坚持供需导向,增强优质的校园精神文化内容供给,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和成长充实感。譬如,举办时代感强、科技感强、网络感强的航天科普展、航天科技文化节、航天文化嘉年华等线上线下活动,组织航天主题展、科普展、艺术展和模型展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沉浸式体验航天科技的魅力、直观感受航天事业的发展,启迪学生点燃航天梦想、探索浩瀚宇宙,营造“航天不再高大上,让航天走进学生生活”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知航天、爱航天”的文化滋养深入人心。

第三,发挥节日、纪念日等的文化育人功能,营造文化氛围。重大的节日、纪念日等能够唤醒民族成员的集体记忆,为教育氛围的渲染提供了契机和载体,充分挖掘重大节日、纪念日等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中国航天日、中国“神舟”飞船首飞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举办航天特色主题系列活动,比如,航天科普云直播讲座、航天英模先进事迹宣讲活动、航天实验室开放日活动等。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航天事业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使学生铭记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的红色基因;同时,在节日活动氛围的烘托下,容易增强学生勇于创新突破、勇攀科技高峰的热情,激发学生传承航天精神、汇聚矢志强国的磅礴力量。

3.3 以创新融媒体传播为手段,加强优秀航天类网络文化作品供给

媒介融合传播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构建立体、可靠的联动教育阵地,升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品的质量[11]。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应在守好传统媒体阵地的基础上,主动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变化,做强平台、做精内容,内建矩阵、外拓渠道,不断增强融媒体的价值引领功能和育人实效。

第一,发挥融媒体聚力优势,构建立体式、互动式的航天精神传播矩阵。当前,国家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日益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高、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特点,高校应主动回应学生需求和成长期待,将航天精神内核“转码”成大学生群体所喜爱、易感的话语表达;同时,发挥传播聚力优势,加强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三微一端”等新兴媒体的融合联结,促使航天精神的价值内涵传播视觉化、形象化、情感化和立体化,进而使航天精神的价值理念有效“浸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此外,加强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加强与航天企业、航天类研究机构、直播教育平台等的紧密合作,促进内部宣传形成合力、外部宣传提升影响力,实现校内主流新媒体平台的全覆盖和校外新媒体平台的持续拓展,力争打造航天特色融媒体品牌,普及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彰显中国航天速度和高度。

第二,加强网络内容优质供给,组织开展航天特色主题的网络文化活动。网络作为重要的育人载体,建设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十分重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优质网络内容供给,升级网络文化产品的质量。高校应坚持学生需求导向,设计吸引力强、学生乐于参与的网络文化系列活动,以引导学生树立航天强国的情怀,努力为航天强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譬如,开展“航天50年”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征集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体现国家航天成就的图片、短视频、H5、条漫等;开展“航天精神谱系”主题的网络思政微课直播比赛,引导学生讲好航天故事、中国故事等;通过微博新媒体策划“热点话题+航天精神”、在微信公众号设立“航天强国”接力微语录等,激发学生与微传播平台的互动交流,以增强航天精神育人的通俗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3.4 以实践育人为重要途径,深入开展航天类特色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实践育人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12]。培养大学生的航天精神不仅需要理论灌输,还需要用鲜活、生动的实践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促进不同实践育人形式有机衔接、协同发力,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航天精神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并转化为航天强国梦的行动自觉,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第一,将思政课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类实践活动相贯通。改变以往思政课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进而服务社会。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开展“传承航天情 青春献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航天科普志愿服务活动、航天人物面对面活动、百名学生深入百个航天企业活动等,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航天人不懈奋斗的精神、体悟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借助直观化的真实场景和沉浸式的实践体验,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行为共振,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爱国强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航天精神宣讲志愿服务团队,向中小学生普及航天文化知识、传播航天精神,帮助青少年增强对航天知识的了解,激发他们科学探索的兴趣,进而为助力航天强国建设积蓄力量。

第二,将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类实践活动相融合。围绕国家、行业和地方需求,改善专业课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形式探究,为培育科技创新项目奠定基础。高校可以结合航天实践需求,鼓励和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参加学科竞赛类项目、科研训练类项目和创新创业类项目等,包括“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使学生能够用专业能力助推创新创业、发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发展所需。

第三,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培育实践活动品牌。实践基地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培育实践活动品牌和推进实践育人常态化。以航天领域项目为依托,深化校企合作,将产教协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依托结对帮扶点、博物馆和文化馆等,建立航天文化科普志愿服务基地、航天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实践育人基地为平台,积极支持学生持续开展实践活动,凝练大学生特色实践育人品牌,使更多的人“知航天、爱航天”,扩大学校服务社会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航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逐梦航天日
辉煌六十载业绩耀千秋--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