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三焦探析

2022-12-31 03:06邵学鸿何纾文王宣权马赛丽
吉林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中焦

邵学鸿,何纾文,王宣权,马赛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三焦,在中医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是藏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脏腑系统中难觅其象的六腑之一。中医药学属于《周易》象学范畴,一切理论必然产生于象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厘清不同三焦的含义,才能深入理解其功能特点。

1 三极三焦内涵

三极三焦即三焦分上、中、下焦三个层次,每一焦并居不同脏腑,其由来是易学三极之道于医学上的应用。易经六十四卦乃系用符号以象征万物万象万理,每卦列式六位,六爻变动不居而成化功。《周易·系辞》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1]即六爻每两爻为一极,从上至下划分上、中、下三极,依次对应天、人、地三才,谓之三界,以阐述其内在变化之理。上古圣人用此以划分人体三焦部位,阐释脏腑气化功能,对生命活动机制的认知达到了至高境界。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谓:“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2]即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和肝胆,下焦包括肾、膀胱、三焦腑、大肠、小肠。组成三极三焦之象所属脏腑间协同共生,以完成营卫气血的生成、分布和作用。如《灵枢·营卫生会》说:“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又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又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2 三极三焦功能

三极三焦之道,变化无穷,生生不息,为人体气化之本源。是以阳气为核心,阐明心肺、脾胃、肾和膀胱的综合生理功能。如《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体现了三焦气化功能特点。“雾”是秋冬季节一种天气现象,是由于地面温度变化,致水蒸气凝结为细小水珠而成。归结于人,体现的是上焦的气化功能,其物质基础是阳气和水谷精微。《素问·六节脏象论》谓:“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3]喻心于太阳,通于夏日暑热,可知心阳隆盛;肺主气,具有宣发和肃降功能,以通调水道,运行水液,有水之上源之称,与心阳相合产生雾化功能,输布精微物质于全身上下。

“沤”字从水,从区。“区”意为装满食物的容器,本义是用水浸泡待加工的食物。中焦如沤,即脾胃腐熟消化水谷,其精微化而为营血以奉生身,犹如酿酒一样。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谓:“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而完成腐熟水谷的动力仰仗于中阳和下焦元阳,若肾阳亏虚,则中阳不足,阳虚寒盛,无热以腐熟水谷,必致飧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渎”字本意是指水沟,下焦如渎,主要体现脏腑三焦、肾和膀胱与大、小肠在水液和糟粕代谢方面的功能。如《灵枢·营卫生会》曰:“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最终形成尿液浊水,故“渎”意为污水也。

医学导源于易学,即上古圣人在易学思维模式指导下营造藏象功能,再有上、中、下焦脏腑之分,以化生新的生理功能。上焦如雾体现了心肺血氧和合灌溉全身的特点,中焦如沤与下焦如渎综合反映的是能量与物质代谢功能,而这恰恰是三羧酸循环的生物意义。

东汉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泌不通。”[4]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古人以“焦”命名的含义,“焦”字从火,有热的含义,代表阳气,故上、中、下焦俱为热证。

3 脏腑三焦形质

三焦又为六腑之一,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谓:“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对于上古圣人心目中的三焦,当然是有象可见,但《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后世医家不少争论。假若三焦无形,又何以论述三焦的生理功能,有违易学唯象建立医学的宗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内经》有关三焦的论述还原三焦之腑的本来面目。

《灵枢·本脏》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三焦与膀胱并列,肾和膀胱位于下焦,三焦也自然居于下部。《灵枢·本输》又曰:“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类属膀胱,在脏器中独大,无脏与之相配所以称为孤之腑。膀胱如橐龠,三焦之形亦应如橐龠,如胃、大肠和小肠,皆为空腔。形态决定功能,所以《素问·五脏别论》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膀胱似橐龠,壁有厚薄,三焦也应如此,但其形状仍不易发现。如果采取把脾、胃、大肠、小肠、膀胱虚无的办法想象,实体即由腹膜形成的腹腔,犹如一大橐龠,其间充满水气升降流通,同于天地间大气层这一大橐龠,风雨雷电交作其间。从三焦手少阳之脉的内在走行看三焦在膈下,也即腹膜腔,质地为包膜,今谓之结缔组织。如《灵枢·经脉》曰:“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又曰:“手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古人通过观察皮肤纹理密度等便可知三焦和膀胱壁的厚薄及形态。如《灵枢·本脏》曰:“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张仲景于《金匮要略》解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这一以外测内的方法是基于三焦和膀胱的解剖特点,并与腠理成对应关系。参照现代医学解剖学,中医三焦实际就是西医腹膜腔,因其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所以尿毒症患者可借助半透膜的腹膜作透析治疗。

4 三焦腑功能与病证

基于脏腑三焦形态特点,《内经》论述了其功能。一是为水液运行之道路,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是人体调节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二是主持主气,《难经》有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难经·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元气之别使也,主持诸气。”[5]《难经·六十六难》又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均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又是气化的场所。三焦的这两种功能可通过大气层的特点加以联想,所不同的是元气温煦其间,外达腠理,只有春夏之热而无秋冬之寒,因而水气升降运行其间,是二者的通道。

如果三焦的生理功能失常,也必然产生病理反应。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即为胀。”《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言,若气道不通,三焦不泻,“水溢则为水胀”,犹似病理情况下腹膜渗出形成腹水。此证与膀胱癃闭或遗尿有别,“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素问·宣明五气》又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如为气机不利,则表现为腹胀不坚。《素问·咳论》曰:“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灵枢·胀论》又曰:“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之中,轻轻然而不坚。”验之临床肝郁气滞则表现为腹中癥瘕或周身肿胀,手胀如气吹。这些病证也彰显了三焦的部位所在,只有中空有腔器官的六腑才能发生此类病证,与具有实质性器官的五脏病证不同。故《素问·五脏别论》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5 结语

《周易·系辞》曰:“生生之谓易。”易即言一切生命之发生与成就、变化之理。伏羲不仅创造易卦科学,且以易学意象思维模式研究人体,建立医学。易经是言天、地、人一贯道理,综合一切知识学说。每一卦象,亦是兼三才而两之。将此易道践行于人,即是把人体分为上、中、下焦和所述脏腑,以此阐明三焦的生理机能,维持生命的原动力。三焦腑之形态如一橐龠,内居胃、肠,脾,外位肾、膀胱等脏器,奠定了三焦为人体元气和水液运行通道的功能。腹膜腔为现代医学解剖概念,即中医学三焦实体,在形态和结构上与膀胱相仿,二者外应皮肤腠理,故每相提并论。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中焦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采采卷耳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