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推理:架设解构小说的认知通道

2022-12-30 22:08滕天罡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诸葛亮小说课文

滕天罡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文学类的重要文体,小说虽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其中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织就了一张逻辑联系网,教师可以借助于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解构文本的一把金钥匙,将学生的身心和思维浸润到小说的内核和精神世界之中,在历练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感受。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小说文体的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核心要素展开,紧扣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核心信息进行关联和推理,从而搭建解构小说阅读的认知通道。

一、读小说,从人物展开推理

文学,说到底就是人学,人物是洞察世间百态的载体。对人物的关注,是作者创作小说、读者阅读小说最为关注的,无论是正面言行的细节,亦或者是其他侧面维度,都蕴藏着人物的内在品质和外显形象,而这些都不是作者直接告知学生的,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才能更加深刻、全面地进行品鉴洞察。

(一)正面呈现,用推理凸显人物形象

从学生阅读的一般规律来看,他们通常会从正面的言行细节来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但很多都是机械化、碎片化的认知层面,而无法从整体性视角出发。事实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都不是脱离整体语境而单独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综合化的归纳推理,对看似“零散化”的语言信息进行提取,从整体语境背景洞察这些碎片化信息所展现出来的特质,并从整体性视角串联、聚合成为共性信息,强化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认知。

比如,统编版五下《草船借箭》着重展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但这一特点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中描写诸葛亮言行的语句进行罗列和圈画。其中,所有的“言”包括与东吴大都督周瑜的对话,与鲁肃的对话以及对手下所说的话。而所有的“行”则包含立下军令状,喝完酒就离开;请求鲁肃帮助,借了船二十多条和军士三十多名;大雾天清早,靠近水寨,与鲁肃喝酒取乐,大雾散去则下令战船返回。这些内容有的是诸葛亮面对周瑜试探的应对,可见早就成竹在胸;有的是主动出击,可见他对鲁肃非常了解;有的是自己的精心部署,足见心思缜密。

只有紧扣这些细节,引领学生以思维推理的方式向前再进一步,经历“筛选信息”“寻找联系”“提炼品质”这三个步骤,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思维逻辑能力的发展,从而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二)侧面反刍,用推理反衬人物形象

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除了运用正面描写之外,常常运用衬托的手法,从侧面展开描写,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草船借箭》一文中人物众多,但各个鲜明,除了作者精妙的正面描写之外,还在于这些人物之间形成了彼此映衬的态度。以主人公诸葛亮为核心,与他有着直接冲突的便是周瑜,正是出于嫉妒,逼迫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外,还凸显了诸葛亮的顾全大局;而鲁肃满心答应诸葛亮的请求以及在整个过程中“蒙在鼓里”的状态,更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烘托得活灵活现;再说曹操,面对送上门来的诸葛亮,却因为“看不清虚实”,最终“不要轻易出动”,更加显示了曹操生性多疑的個性特点,从另一个侧面烘托出诸葛亮对于曹操心理把握之精准……凡此种种,作者都不会将自己所要表达的用意和盘托出,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先从文本中筛选信息,把握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紧扣作者所设置的侧面烘托手法,通过逻辑推理,再次回归表达的中心——刻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读小说,从情节入手展开推理

(一)梳理情节脉络,借助推理厘清内在联系

统编版四年级中《小英雄雨来》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阶段最长的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本的阅读规律入手,经历从粗到细、从碎片到贯通的思维历程,梳理出故事发展的整体环节。这样的过程,如果脱离推理,必然会陷入深渊。教师不妨紧扣课题中“小英雄”的定位,相机从课文信息中“推理”出这一称谓的由来,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找雨来的“小英雄”言行。

整篇课文中,一些非主流的情节,比如“夜校读书”“游泳本领高”等,看似与主流情节“保护交通员”“与鬼子周旋”“逃出魔爪”并不相关,但两者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看似并不紧要的非主流情节,是否可以删除呢?学生在整体联系和推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绝对不能删除。因为“游泳本领高”,能够在后面的情节中发挥作用,否则突然交代,有突兀之感;而“夜校读书”,则说明小雨来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觉悟,才能衍生出雨来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因此,貌似并不要紧的情节,能够使得整篇故事更加自然、真实而完整。

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以揭示的标题为范例,都是指向文本表达的中心,即展现雨来的“小英雄”本色。因此后续模仿概括时,就需要基于这样的规律,积极采用类比的方式展开深度推理,最后将所有小标题统整罗列,将故事组织、串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得文本的故事情节在学生的推理之中,形成一条主线。

(二)顺应情节发展,借助推理消除阅读困惑

情节发展是小说的外显骨架,不仅吸引读者,同时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一些情节由于起伏较大,常常会让学生产生困惑,教师可以顺势而为,引领学生在深入洞察的过程中尝试分析探究、推理预测,巧妙化解学生的困惑。

比如,《小英雄雨来》的第四部分,日本鬼子进入屋子之后,究竟会怎么做?雨来面对这样的情况,究竟会不会供出通信员的下落?后续的情节究竟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这些困惑正是学生悉心阅读、细心思考的成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一言一行中进行推理。比如课文中有一个细节“连枕头都给刺刀挑破了”,虽然是描写枕头,但可以推理出日本鬼子会怎么对待雨来。再如“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鬼脸”,但对雨来说话又是“温和”的,由此根据鬼子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可以推理出:看似前后矛盾的言行,其实都是鬼子伪装出来的,这也正是他们内心凶残、表面虚伪的体现。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思维推理也水涨船高,比如“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劈来”,就可以再次证明自己之前推理的正确,从而在不断消除自我困惑的过程中,揭露出鬼子的真实面目,最终被雨来所表现出来的“小英雄”举动所吸引。

情节在自然变化,推理在依势而行,学生不仅相机梳理了情节的发展脉络,同时解决了阅读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并体会感受了人物的内在形象,完成了高品质的阅读。

三、读小说,从环境入手展开推理

(一)依托自然环境资源,推理中明晰人物特质

在阅读小说时,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文章中的环境,一旦是恶劣的,即预示着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一旦描写的环境幽雅、舒缓、适切,即意味着将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

以统编版六上中经典小说《穷人》为例,在开篇就有一段经典的环境描写,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教师就可以相机推理人物的特点和命运走向。 比如开头环境中,作者以“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拍击海岸”,极言天气的恶劣,甚至使得女主人桑娜“心惊肉跳”,由此可以推理桑娜一家生活艰辛拮据,而渔夫的生活也一定是非常艰辛。

再如开篇环境描写中,除了关注环境的恶劣之外,还聚焦于家庭的布置和陈设,比如“温暖舒适”的小屋,可以相机推理出桑娜的勤劳和善良,而其他的环境细节更是直接验证这一推理,比如“地扫得干干净净”“火没有熄”“食具闪闪发亮”“孩子安静地睡着”,这些都与外面恶劣极端的天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桑娜是如何将这样一个简陋的家整理得如此干净、有序且温馨的,从而将桑娜的形象特点,通过环境的渲染,深入地镌刻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再如文章中的西蒙直接以死亡的方式出场,但人们读来并不觉得震惊和意外,主要就在于作者已经在之前的环境描写中进行了蓄积和铺垫。比如“炉子没有火”——如此天气,没有生火,绝不是什么好兆头;“又潮湿又阴冷”——这哪里还像一个家呢?“睡的是稻草铺”——如此寒冷,这样睡是会冻死人的……从环境到人物最终的命运,学生就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品读而进行推理。

经历这样的阅读感知和推理把握,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语言中的信息,同时更多了一份对穷人的同情,以致于开始对当时的沙皇俄国社会进行深刻抨击,从而提升了小说阅读的境界和层次。

(二)依托社会背景资源,推理中明确表达中心

小说中的环境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环境,一类是社会环境。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相对敏锐,而社会环境由于作者常常并不交代,或者即便有所涉及,也不会像自然环境一样写得逼真、形象。教师可以借助小说中的社会环境,积极展现时代的背景,推理人物的命运发展,从而进一步洞察小说创作所要着力表达的中心。

统编版六上小说单元中的《在柏林》一文是一篇极短的微型小说,很多学生运用小说的三要素阅读这篇小说时,就会发现这篇小说对于环境的交代只有开头的一句:“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这里的环境描写虽然简单而平淡,但却值得深思,作者近乎白描式的语言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此时,我们可以相机拓展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争残酷性的历史背景,对这篇小说创作的主题形成初步感知。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再次潜入文本,抓住课文中“妇女和孩子”“后备役老兵”“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等细节信息,通过猜想推理:首先,小说中出现的这些人物,究竟在战争中经历了什么?相机感受战争给生存着的人们造成的巨大戕害。其次,从这些人物身上生发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节长長的车厢里,只剩下这些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其他身强力壮的男人们呢?此时,学生自然就能够从小说的表面信息出发,与社会背景环境进行关联,进一步深入洞察小说表达的主题,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直白信息入手,紧扣小说“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关联式的推理,以主动建构的方式,将更为丰富的艺术形象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积极勾勒出鲜活的认知背景,更好地推动学生深化对小说的解构。

猜你喜欢
诸葛亮小说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喂鸡求学
背课文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