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杰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建设“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康养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康养旅游逐渐成为民众出行消费的新常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1](p49)。贵州省素有“山地公园省”之美誉,近年来紧紧围绕打造全国养老示范基地和国际一流康养目的地的目标,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多彩贵州旅游强省,通过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促使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的智慧度不断提升,形成了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多业融合的康养产业体系。然而贵州信息技术落后和基础设施更新较慢的现实状况阻碍了相关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纵深发展。总结和探讨信息化时代贵州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有利于助力贵州借助信息技术和康养资源禀赋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率先在全国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阵地打造“智慧康养旅游样板”,提供可借鉴的康养旅游产业化、信息化与智慧化并存的“贵州样板”,引导我国欠发达地区依托在地化资源探索“旅游+”“+旅游”乡村振兴新模式,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伴随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迁、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维护和促进健康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利用现代信息及数字技术建构信息化时代的智慧康养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既是国家政策倡导和社会现实倒逼之需,也是文旅产业转型和康养需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民健康,我国健康领域的改革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建设“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2],将健康与旅游联系在一起,并作为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3](p29);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p48-49)。由此看出,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了健康中国建设,促使康养产业成为政府和市场青睐的朝阳产业,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2]等建设目标都为智慧康养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势必增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两升一降”,0—14岁少儿人口和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提高1.35%和5.44%,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6.79%[4](p1)。贵州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38%[5],约593万人,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民众面临“三高”、失眠、精神紧张等健康问题,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倒逼民众关注个人身体健康、注重积累康养知识,也间接推动了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康养旅游市场,不同年龄层人群对健康的理解及对康养需求的变化不断助推产品迭代升级,对供给主体提出了更多要求,更为以数字化管理、智慧化运营、在线筛选为标志的智慧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已形成的亚健康人群康养旅游市场、老年康养旅游市场、家庭同游康养旅游市场、品质生活人群的康养旅游市场、女性康养旅游市场等,急需借助智能技术辅助其有序稳定地向前发展。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国民众对生命生活的思考逐渐有了新的定位——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免疫力才能赢得未来,民众也期盼着更专业的康养设施和更贴心的日常服务,以真正享受和体验高质量的愉悦生活。因而,快速搜寻、精准识别、一键下单、线上讲解、人机互动等高端定制的康养旅游需求亟待智慧化技术的嵌入及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康养旅游产业的有序稳定发展,不仅是当下的潮流趋势,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企业只有主动谋求信息化手段对自身业务及产品进行创新优化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立足。
民众的知识水平及消费能力正不断提升,同质化、快餐化的康养旅游已不能满足大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旅游需求,民众更需要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康养旅游产品与服务。然而游客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往往无所适从,旅游产品与服务市场在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新技术的冲击之下缺乏缓冲反应的空间。作为产业跨界融合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互联网+”等技术优势与大数据大容量的特征互生互补。因此,面对康养旅游市场井喷式的发展状况,急需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精准识别,亟待借助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康养旅游产品策划和项目设计中,竭力满足民众特殊化私人化的康养旅游需求。
康养旅游可简单解释为健康养生类旅游。相较于传统旅游而言,康养旅游既包含因物质生活满足而衍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包含对高生活质量的深度享受与休闲,追寻的是比生活质量提高更为引人关注的生命质量提升问题,因而康养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热点。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赋能康养旅游产业,推动康养旅游相关产业实现信息化智慧化运作,为我国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实时监测及智能决策,在学理研究和产业实践层面都有较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国内“康养”的概念提出较晚,对“康养”及“康养产业”的定义还未统一。我国学术界目前对智慧康养旅游的研究较少,已有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智慧旅游”“康养旅游”“智慧文旅”“智慧康养”等领域,其中智慧旅游主要是将旅游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智慧康养侧重利用相关智能技术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康养旅游则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旅游方式促进或达到康养的目的。
当智慧技术被引入旅游产业并使之数字化和信息化,“智慧旅游”便应运而生,其近义词有“数字旅游”“互联网+旅游”等。智慧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变革[6](p32-38),也带来了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并使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融合性不断强化。在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助力下,智慧旅游可弥补传统旅游中体验感不足等弊端,推动旅游与生产、生活和生态协同共进[7](p42-44)。如可促进邮轮产业综合发展且在多样化传播、提升游客参与感和获得感、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领域崭露头角[8](p110-117,126),未来将实现邮轮旅游业的高效匹配服务、精准对接服务和深度挖掘服务[9](p39-41)。随着文化旅游融合成为国家倡导,“智慧文旅”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它拓展了“智慧”领域,不断助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并与周边产业实现融合发展[10](p117-119)。“智慧养老”面向老年人群体,多注重关联性,从各方面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身心满足的“双赢”[11](p52-63)。“康养旅游”则伴随民众对健康、养老和养生等需求,与旅游业相融合,借旅游产品和服务契合老年人生活起居及精神需求等实际情况,以旅游方式从事相关健康养生活动。目前关于康养旅游的研究呈多学科碎片化状态,对康养旅游和智慧康养旅游的研究也都处于初始阶段。因“康养”概念提出时间较短,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康养产业自身层面,鲜有康养与旅游融合的理论探讨。“康是目的,养是手段”,要用生理、心理等多重“养”的手段维持和重塑人的健康生活。我国第一届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首次提出“康养产业”,包含“健身养生业、旅游休闲业等相关产业”[12](p101-109)。李后强则将“康养”界定为“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行为活动和内在修养实现个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最佳状态”[13](p16-42)。何莽将“康养”分为“健康”“养生”“养老”三个维度,是对生命的“长度”“丰度”和“自由度”三位一体的拓展过程,是结合外部环境对“身”“心”“神”的改善[14](p2)。柴立认为①采访对象:贵州省康养产业商会会长、贵州宏宇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柴立教授;采访人员:王伟杰;采访地点: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顺兴路175号贵州宏宇药业有限公司;采访时间:2021年1月15日。康养分为医养、动养、怡养、食养、天地养等多种形式,如图1所示。
“智慧康养旅游”是智慧化的康养旅游,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康养旅游及其相关产业。“智慧”代表的是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康养”是所追求的一种“身、心、神”俱佳的平和状态,“旅游”则是实现康养目的的产业和手段。智慧康养旅游是指以追求身心健康为动机,以康养及其旅游为主要手段,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嵌入康养旅游产业并使之有机融合,经过各类平台的堆砌嵌套,构建一体化的全民式康养旅游活动网络平台。
从内涵上来讲,智慧康养旅游是协调、需求、供给的有效组合,对康养旅游和智慧康养都有明确的提升:一是从注重养老到注重养老、养生和保健,兼顾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愉悦;二是从关注老年到关注全生命周期,从注重老人健康到关注所有疾病、亚健康乃至健康人群;三是从注重生命的长度到注重生命的长度、丰度和自由度。与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的旅游相对比,智慧康养旅游恰似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分析康养旅游需求,为合适的人群提供一种“旅游处方”,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得、评估和优化此处方。依托平台充分利用各类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可实现服务智慧、管理智慧和营销智慧,从而达到潜在市场拉动、高精尖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内部驱动和外部环境优化等目的,如图2所示②本图参考了“四力驱动下的邮轮智慧旅游”图,参见:蔡静雯,乐炎,等.“智慧旅游”驱动下邮轮旅游信息化发展与机制优化[J].中国水运,2022(9):39.。
在智慧康养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进程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技术使用的变革性:智慧康养旅游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且其信息运营平台、硬件设施设备等不断迭代升级。二是业态发展的融合性:智慧康养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不断融合,并且创新发展出不同的新型业态,从而实现产业链条的快速增长。三是人才需求的复合性:单一技能的服务型人才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兼具“互联网+康养+旅游”跨界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成为市场主流。与传统旅游业中的外联、计调、导游等密切相关的岗位系统将逐步向新媒体运营、用户界面设计(UI,即User Interface)、网络营销、旅行定制师、活动策划师、导游云主播等多元化新兴岗位系统转变。由此,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智慧康养旅游将成为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依托和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更能促进民众健康消费优化升级,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
图1:康养产业及其涉及范围
我国古人早有“上工治未病”理念,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也有“歌养心,饭养身”等朴素理论。贵州已经具备了天地物产的优势,人之活动自然地推动了康养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智慧康养旅游已是未来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要求贵州走信息化升级、产业化转型和康养旅游融合发展之路。贵州不可多得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将为其在全国智慧康养旅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资源基础和技术支撑。
图2:四力驱动下的智慧康养旅游
享有“中国数谷”美誉的贵安新区是全国乃至全球大数据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创新试验田。伴随着大数据中心的集聚,贵州逐步建立和优化了数字经济、大数据、AR/VR、数据分析等产业链,将大数据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来培育,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不断融合创新。“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显示了智慧旅游融合发展的巨大前景,游客可以借助5G、AR等技术享受虚拟导游讲解和手机观看场景再现等智能化服务。龙里县中铁国际生态城太阳谷更是依托新科技建设起贵州首个5G全感知智能康养社区,社区拥有送餐机器人、无人驾驶安防车等设备。贵州将云计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融合于康养实体,助推康养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及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环节优化重组,不断培育壮大新业态,促进康养相关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使康养产业逐步由投资、资源驱动向数据、知识驱动转变。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适合植物营养体(叶、茎、根)生长繁育,具备发展“天地养”的优越气候条件,尤其是具有“中国凉都”之称的六盘水及多次入列中国避暑小城市榜的开阳县等。贵州境内河谷纵横,现有温泉旅游资源300余处,是全国温泉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2021年1—9月,贵州88个县(市、区)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8.7%,梵净山、黄果树、龙宫三大风景名胜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远超“清新空气”标准。截至2021年底,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2.12%,现有5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63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有“将来可以制作贵州的‘空气罐头’”的幽默提议,正是对贵州好山好水的高度赞誉。综合来看,贵州拥有优越的气候资源、优异的山地资源、丰富的温泉康养和森林康养资源,使拓展“天地养”旅游业务成为可能。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贵州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6.44%[15],其中世居少数民族就有17个。这些少数民族继承和发展了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目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就有瑶族医药(药浴疗法)等6个项目。在食材选择与香料处理方面,各少数民族同样颇具心得。“人放天养”“以鱼净水”的稻花鱼养殖模式,以牛羊胆汁胃液混合药草而成的牛羊瘪的取材及制作都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而来的康养实践;富含氨基酸的野生菌菇,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折耳根,乃至许多“就地取材”具有药用价值的香料也时常出现在贵州人的餐桌上。人才培养方面,2021年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创办并成为贵州首家康养职业大学,编织起贵州康养旅游产业的人才“摇篮”,也掀开了贵州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同时也是全国三所“中德养老培训基地”之一、国家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医养”旅游、农村产业革命乃至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16]。
中医讲求药食同源,因而健康的饮食对于智慧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天气奇景,与特殊的地理环境共同塑造出丰美多姿的物产和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贵州人喜食酸辣的饮食习惯可以缓解多雨湿气重的烦恼,并以酸开胃。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茶叶、食用菌、蔬菜等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猛。2011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已在当地延续1400多年,成为现代观光农业争相模仿的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17](p1-4,9)。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通过编印《贵州农产品品牌大典》将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升格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贵州累计认证绿色食品40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51个,获批3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021年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并完成产值超1600亿元,为“食养”贡献了绿色健康的特色食材和药材资源。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康养产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养生、养老的迫切需求,也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然而由于康养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智慧技术的发展性,贵州智慧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
智慧康养旅游目前在学术层面推广及行业领域实践中尚有不足,多数康养旅游企业对智慧康养旅游的定义和内涵尚不清晰,在需重资产投入且回收周期长的预期下,相关企业往往安于现状,未能及时研发布局旅游产品在线信息平台,导致整个行业初期智慧化程度较低,企业管理运营的数字化水平也较低,进而使市场信息碎片化、离散化、更新迟缓化,甚至形成信息孤岛[9](p39-41)。具体到贵州农村,由于市场狭小,投入滞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信息技术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信号较弱、网络拥堵、设备失灵等现象在信息化实践中时有发生,使农村地区本就存在的“数字鸿沟”继续拉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促进心理健康”[2]视为普及健康生活的重要环节。在人的全生命周期中,除不能熟练展现自己心理活动的婴儿期外,其余阶段都可能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康养既包含对人身体机能的养护,也应包含对心理层面健康的关注和养护,以及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养护。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民众的生活节奏,对智能数字设备充满好奇的年青一代总能找到融入世界潮流的兴趣点和突破口,一键浸入智能世界,而老年人却面临新的困扰。一是智慧化信息平台建设中出现了人机主体博弈的漩涡,以人为核心抑或以智能设备为主体的争论时有存在。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重构了人与社会、世界的联系,使人亲近机器的同时却与他人割裂开来[11](p52-63)。很多老年人对智慧康养旅游需求较少甚至兴趣寥寥,这源于其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匮乏的信息技能,执着的居家观念和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如在超市购物时大学生等青年群体能较快适应无人收银平台的使用,而中老年群体总在人工收银处排起长龙,这正是中老年群体面对移动支付平台望而却步的无奈选择。二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缺口。智慧康养旅游产业将逐步由投资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转变,然而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上,往往需要丰富的劳动力在目的地景区的工作岗位上提供温情细腻的周到服务。
贵州康养产业发展实践倾向于更多关注老年人康复疗养市场。康养产业的目标客户群体也多为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忽视了康养产业应以全生命周期为关爱目标的客观事实,隔绝了康养产业应涵盖的诸多衍生业态。与之密切相关的智慧康养旅游自然也侧重于“夕阳红”群体,忽视了中青少年等消费能力强的重要群体。同时,鉴于老龄化社会到来的现实国情,康养产业市场上多数企业家也多聚焦于养老市场,对养生市场和健康市场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实质上,康养产业的产品及服务应该是基于基本生活服务、医疗服务与精神服务全面性需求的全生命周期的养老、养生和健康服务,遂与之相关的智慧康养旅游业也应提供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关怀。但至今的行业实践对心理健康和精神慰藉类服务的设计与营销的重视程度稍显不足。作为关乎百姓福祉的新兴服务行业,康养产业亟需将其发展重心从医疗转移到综合性康养发展上来。
智慧康养旅游产业属于新生事物,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推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重要帮助,未来从政策试点到基层执行进行全面推广,将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走出不同的发展历程。目前从时间维度看,智慧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从空间维度看,暂处于试点阶段前康养企业家的零星探索阶段。该阶段虽涉足企业少,但得益于企业家过硬的产品服务、日新月异的数字网络技术和对国外智慧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目前智慧康养旅游产业点对点发展速度较快。然而,萌芽阶段毕竟发展任务艰巨,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无政策依托、无经验可循、无发展规划,自然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暂不明朗。因而此阶段的产业链较为狭窄且融合度不高,尤其是上下游产业沟通协调不稳定,各层级之间由于缺乏合作先例且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感知层、支撑层、接口层、应用层间的破层级联动不明显,尤其是感知层的智能化设备研发设计往往需要重资产投入,不免使相关企业家顾虑重重、谨小慎微。
信息技术于当下广泛推广应用,我国各行各业与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结下不解之缘,康养产业、旅游产业以至康养旅游产业亦是如此。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无论是受数字信息技术、智能通讯设备影响极深的“90后”“00后”等“数媒土著”,还是在这“智媒体”时代一筹莫展的老年甚至中年群体,都面临着数字消费中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相关网络消费平台监管机制的缺失或“漏洞”状况强化了顾客对平台的不信任态度[18](p76-78)。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缺失的背景下,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暴露出智慧信息平台的双刃剑属性。例如,大数据虽更有利于分析研判出精准客户,但也能查阅游客具体信息,在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让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在网络诈骗中防不胜防。
随着康养市场的逐渐扩大,大健康、养生旅游、基因测序、生命医学、中医养生等众多康养产业相关概念开始受到市场和资本关注,国企、房企、险企等开始进入康养产业;追求养生保健的中青年人群、寻求医疗康复的疾病人群、期求美容美体的美体健身人群也进入康养产业市场,成为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各类运动健康、医学养生、美食旅游等康养平台逐步建立,但各行各业缺乏有效沟通,企业实体也各自为战,瓜分本就有限的康养顾客资源。康养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多业态高融合性产业,其精细化发展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这使得康养旅游产业的门槛较低,各类服务平台泛滥,乃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具体而言,一是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发展制度和精细化发展标准,无法确立一条以制度支撑标准、以标准引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未进入以标准化建设为引领、以统计监测为支撑的规范化发展阶段。二是各行业标准未精细化或公开化,致使部分企业利用公众信赖科学但缺乏康养知识这一特点,滥用专家资源、科学资源或国家资源,在自媒体、电话营销、微信营销、直播营销等较为隐蔽的私域流量领域对假冒伪劣的康养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有虚假宣传行为横行于“屏”的风险。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贵州具备发展康养产业的比较优势。立足省内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媒体宣传平台,贵州亟待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交流与沟通平台,促进行业交流与资源共享,提高智慧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智慧康养旅游产业并非是康养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简单交叉融合,而是以智慧信息技术为手段,分析探寻民众在康养旅游层面的共性需求、个性需求、潜在需求,为疾病、亚健康乃至健康人群提供“康养旅游处方”的产业,包含医养旅游、动养旅游、怡养旅游、食养旅游和天地养旅游等。智慧康养旅游利用信息化技术赋能旅游产品和服务设计,为民众因生理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康养需求开设“旅游处方”,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由此,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智能测量仪器实时监测个人生理数据和心理健康状态,进行线上问询并解答,分析用户康养个性化需求,提出康养解决方法与路径,给出私人订制的“康养旅游处方”建议。一要与时俱进更新技术和创新产业,既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也实现旅游的创新性,以先进的信息科技拓展康养旅游业务范围,打造康养旅游新业态;二要“物联”康养旅游产业相关资源,以物联网接入互联网,获取最新信息以科学管理康养旅游景区;三要整合智慧康养旅游硬件设施及服务资源,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时掌握康养旅游信息,从而优化旅游体验;四要延伸拓展康养旅游产业链,在平台集中关联度高的行业主体,并各自发挥关联主体作用为康养旅游产业服务[10](p117-119)。
立足贵州省生态康养旅游资源优势,继续深化“康养+大数据”“康养+旅游”“康养+民族中医药”等产业发展,亟须构建智慧化的康养旅游平台,完善跨业态、无边界的康养旅游场景设计,以不断拓展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构建多元化“康养旅游+N”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为贵州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源和助推器。一要基于大旅游、大康养及大数据概念的结合,广泛而精准地挖掘有效客户,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多层次的康养旅游需求,调动吸引相关行业实现康养旅游业态创新;二要在智慧康养旅游平台构建之初,经由康养旅游智慧信息系统和游客服务中心提供紧急救援、线上服务和居家上门服务,使用户在“线上、居家、景区、机构”等不同场景中能享受更为便利、安全、专业的智慧康养旅游服务;三要研发设计更多的辅助小程序和软件,如围绕“动养”旅游,平台可开发运动小助手和智慧运动旅游平台实时监测服务,为用户提供数据监测、健康饮食、景区联系、住宿预订、交通出行等一体化服务[11](p52-63);四要引导公众的康养消费逐步向全年龄段延伸,在注重老龄客户群体的客观需求之余,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细分出侧重青少年及中年人康养需求的市场。
在人体生理状态、康养旅游信息技术、产业行业应用场景、个性化产品设计等方面,分别从感知层、支撑层、接口层、应用层等进行设计更新,打破康养旅游智慧化建设层级壁垒,明晰各圈层行业分工并扩大康养旅游业务范围。以康养旅游产业目前较为关注的老年人群体为例,相关层级建设应符合以下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要求:首先在感知层方面,应加强智能感知及助行仪器设备的研发制造和租赁销售,在康养医院、社区和旅游景区等地布置;加强便携式生理数据测量仪器研发设计,包含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健康手环、血压计、血糖仪、心电监护仪以及相关一体机、监控设备和一键呼叫设备,为康养监测提供血压、心率、步频、血氧、血糖等数据。其次在支撑层方面,要做好康养旅游业务运营及数据管理工作。一是基础数据管理,包含老年人档案、特色医护、康养机构、景区、志愿者管理等;二是康养旅游服务的业务管理,包含健康档案、健康评估、健康体检、干预随访等健康管理,商家服务、景区服务、导游服务、咨询服务等旅游服务管理,紧急呼救、即时定位、行动轨迹、随即医疗等安全守护,人文关怀、娱乐活动、旅游结对等精神娱乐;三是完善维护好业务系统,包含入住管理、费用管理、服务管理、智能看护等;四是建设好呼叫中心,包含来电弹屏、坐席监控、话务报表、数字录音等。再次在接口层方面,做好语音中继、定位接口、短信接口、物联设备接口、支付接口等。最后在应用层方面,做好相关平台的协同沟通工作,包含运营管理后台、服务中心系统、日间照料系统、服务商家系统、助餐管理子系统、政府监管子系统等,如图3所示。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产业互联网”新阶段,信息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产业结构及产业链条影响深远[6](p32-38)。智慧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需与时俱进,除保持现代信息技术的时效性和先进性外,更需要提供人工服务和人性关怀。智慧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应以人为主体,以机器为辅助,重视“人”的主体性和“技术”辅助性的有机结合,坚持“人工为体、机器为用”的准则。一要加强对提供人性关怀的岗位设计,加强智慧康养旅游人才的培养。未来康养旅游产业人才应掌握丰富且实用的旅游专业知识,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具备旅游体验设计能力、先进信息科技的操控能力、信息挖掘和研判能力、跨界发展的复合型管理能力、产品和用户的在线运营能力。二要利用好老年人的经验智慧,注重设计研究参与感和获得感强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在康养及旅游活动中可依托老年人的生活阅历、经验智慧、创业经验以增强其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三要注重加强机器人设备的智慧化和人性化互动功能设计,针对游客的生活方式和生理特征,研发操控性和人性化水平更高的智能设备。
图3:面向老年人群体的智慧康养旅游产业层级及细分行业
目前贵州省康养产业市场发展存在多头管理,服务分散,产业促进不足,产业标准化需求与标准有效供给不匹配,区域之间标准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予以解决。在贵州康养旅游服务从数量需求阶段向质量需求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要推动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应逐步规范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对康养市场的正确引导,谋划出一条以制度支撑标准、以标准引领产业的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规范路径,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智慧康养旅游行业标准。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开展国际合作,全方位加强对标准化经验的学习和落实,不仅对各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加以细化和公布,更要建立和完善产品与服务监测机制,推动康养旅游产品及服务科学化、标准化发展[19](p19-20)。
立足当地丰富的生态康养资源、旅游产业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开展适合贵州自身的森林康养、温泉康养、户外运动康养、修心怡情康养、文化研修等旅游活动。具体来讲,医养应立足贵州当地的传统医药资源和民族医药技术,开发利用瑶药瑶浴技艺和苗家传统养生法等医药资源;动养应结合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杂技和游艺项目,盘活贵州的户外拓展基地、野外徒步项目和各类赛事资源;食养可借助贵州的传统美食资源,做大做强老凯里酸汤、羊肉粉、狗肉火锅等美食品牌,达到“饭养身”的效果;怡养应结合贵州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阳明文化等文化资源,开设相关文化研修班,达到“歌养心”的效果;天地养可在生态环境优美、技术设备完善、管理服务到位的景区,开展天然疗养、户外休闲等“慢节奏生活”服务。在此基础上,作为大数据技术运用较为成熟的省份,贵州应完善相关信息监管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智慧康养旅游中的游客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和行业数据库安全建设工作;并出台支持智慧康养旅游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智慧康养旅游建设稳步落实到基层。
智慧旅游的出现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变革,传统旅游业务的飞速变化以及旅行社的衰落预示着这场变革的开始。康养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康养”与“智慧旅游”的结合将在这场变革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强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融合性,并进一步带动旅游资源、康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科学利用。然而,智慧康养旅游对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的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化智慧化技术的运用将推进康养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提升中西部省份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旅游区域分工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从而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易陷入人机主体博弈、行政区划与文化圈层矛盾、生活空间与旅游场域冲突、多元利益主体竞争等漩涡。因此,必须解决好“数字鸿沟”“平台泛滥”“智慧化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才能打破智慧化建设圈层壁垒,完善跨业态无边界康养旅游场景设计,为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科学完善的智慧康养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