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琼
德阳市罗江区农业农村局,四川德阳
罗江县于1996年12月正式挂牌复县,2017年撤县成为德阳市罗江区。2021年1月,罗江区上榜2020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罗江区地处成都平原北部边缘,区域面积448 km2,境内除白马关镇部分区域属深丘外,其余各镇一半浅丘一半平坝地貌,海拔477~727 m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6.8℃,极端气候灾害极少发生。全区水源丰富,境内有自然河流五条(㵽水河、泞水河、黄水河、凯江、绵远河)以及都江堰人民渠五、七期和六期工程干渠穿境而过,库容11万m3以上的水库有35座,水系遍布全域。2021年末,罗江区实有耕地2.48万hm2,总人口24.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9万人,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小县。罗江区置于成德绵经济带的中间,是成渝双城经济圈上重要节点,区位优势独特,具有发展供应城市消费的优质粮油、果蔬等丘区特色农业的基础。
近十年来,罗江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地形田土宜粮宜油宜经,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
1)粮食播面逐年下降,但基本稳定在1.67万hm2以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上升,油料作物播面相对较大,如表1所示。
表1 德阳市罗江县(区)2012~2021年粮油经作作物种植面积 (单位:万hm2)
2)粮经比例较高,基本稳定在50∶50左右(如图1所示)。
图1 德阳市罗江县(区)2012~2021年粮经比
3)几种主要代表性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波动(如图2所示)。
图2 德阳市罗江县(区)2012~2021年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4)农业土地利用率较高。得益于都江堰直灌区丰富的水源条件保障,坝区主要是水稻、油菜轮作,个别区域还有一季换季蔬菜,全区坝区基本上一年收获两季以上;台地和坡地基本上种植了枣、青花椒、柑橘、梨、桃、核桃等近10种经济作物,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更进一步将土地利用率提升到极致。
坚持政府引导、农户参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农业产业总体上持续稳定发展。
1)抓“特色产业+传统产业”联动。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发展优质粮油两大传统主导产业,发展优质水稻1.13 万 hm2粮、优质油菜超过1.33 万 hm2(罗江人均粮食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带动发展蔬菜、梨、柑橘和地标产品贵妃枣等特色产业超过0.67 万hm2。基本实现“平坝饱肚子(粮油)、山腰挣票子(经作)、山顶看景子(乡村旅游)”的良好结构。
2)园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农业园区+特色小镇+专合组织”发展模式,布局建设29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认定“西蜀柚乡”“乡愁记忆”、“春风十里”等区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完成经济作物标准化栽培0.19 万 hm2),完成培育“春花秋月”“牧羊河”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宝峰山”省级现代农业培育园区1个,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多特”产业发展格局。
3)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一是充分发挥略坪镇、白马关镇的“农联”改革试点作用,将专合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公司及其他小散微农业生产服务单元按市场化融入新型农联,入“联”率达72.3%;二是发展农业加工企业33家,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本地农产品初加工率达95 %,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4)文化植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将川菜川剧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植入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打造“春花秋月”“岭上花开”“后乐园”“春风十里”等主题农业公园,形成以梨、柑橘产业为纽带的农旅融合大环线,举办多种节会,着力打造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发展格局。
5)创建品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抓农产品品牌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广轮作套种、综合种养、循环种养等优良组合模式,利用全程定位追溯,推行精准化管理、高效化运作、科学化种植,现已创建区域品牌“调元牌”、区域公共品牌“蜀道”,培育绿色农产品8个,有机产品8个,地标农产品2个。
6)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产业规模发展。推行“政府引导、部门指导、基层促进、农户参与”的联动机制,从园区建设、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品牌创建、农业科技示范等方面切入,设立农业产业“黄金十条”等扶持政策,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经理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等职业农民的培训培养。近5年,培训“田秀才”“土专家”100余人,激励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150余人返乡下乡就业创业,引进非罗江户籍的外来业主67人,现有职业农民624人,经营13.33 hm2以上的规模户53户(如表2所示)。
表2 2016~2021年规模种植经营情况 (单位:户)
政府部门对产业的谋篇布局主导了产业发展方向。1996年罗江复县后,县委县政府以经作为抓手发展农村经济,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高峰期以黄金梨、丰水梨、金花梨和翠冠梨等品种为主的梨产业栽植面积超过0.20万hm2,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2017年,区委区政府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黄金十条”发展“柑橘之乡”,在扶持政策的鼓励下,多种资本被吸引到农业行业,柑橘栽植面积大幅度上升;2019年,区政府致力打造“产油大县示范县”,油菜播面显著提高。据统计,2018年以来,农业招商引资拉动社会资本19.5 亿元投入农村产业发展,吸引160 余家工商资本到罗江投资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文旅融合产业,农村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
2010年以来,贵妃枣“地边价”24 元/kg,2013年以来,翠冠梨“地边价”20 元/kg,2016年,春见“地边价”一度高达20元/kg,高价高收益刺激了种植面积的迅速扩面,从而产量也得到迅速提升,导致市场快速饱和,价格下跌,两年后价格几乎腰斩,种植扩面的速度回落,甚至呈现负增长。如贵妃枣种植面积目前仅存200 hm2;梨和柚现状也类似。
种植业被戏称“露天工厂”,受极端灾害天气的影响非常大。罗江区虽极少发生极端灾害天气,但一旦遇上,对规模经营户就是重创。2021年初,长达20 余天的低温霜冻,让正处于收获期的春见被冻烂、果树被冻死,霜冻之后十余规模户被迫改种其它,有几户甚至转行退出了农业。
种植业是比较效益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经济作物还需要大量的技术性劳力。老龄化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匮乏,工价持续上涨,常出现季节性用工荒,这些因素将逐渐淘汰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青花椒,现今也是呈负增长状态。
区内各地的道路、灌溉、储藏等基础设施也影响种植类产业的分布和发展,条件较好的略坪镇以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种植为主,条件较差的白马关镇以耐瘠薄土壤条件的枣、青花椒种植为主,其余各镇以坝区粮油、山地柑橘为主。
生产中需要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预测及防治、修剪、农业机械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管理、先进灌溉技术等一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大学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对生产会有损害。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出现农民不懂技术现象,凭着闯劲和情怀进入,几经折腾后退出农业行业的也不少。比如某年的“梨小食心虫”事件几乎让罗江区一个梨生产基地消失。
充分发挥罗江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推进完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智慧农业建设,稳定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速,增进农民增收,推进共同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
在调元镇、略坪镇高标准建设种业芯谷,建设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示范区,全力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制种基地+龙头企业”结合共建的种业样板区。
一是落实藏粮于地,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大力提升耕地质量。二是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促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从有到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从无到有,实现关键和薄弱生产环节技术突破;推行数字农业建设,推进气象成果在农业领域转化利用。
一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金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项目,建设丘区现代绿色农业高地。以高标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全产业链现代绿色农业样板区。二是全产业链提升农业竞争力,在新盛镇、鄢家镇、白马关镇分别建设油菜、晚熟柑橘、贵妃枣“为农智慧中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和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三是全域实施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项目,让农产品具有身份标识,使其生产、管理、交换、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的产品信息实现无缝对接,帮助农户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及农产品流通成本。
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以解决农业后继无人问题,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必将是适度规模经营,只有将耕地集中到有能力的经营者手中,才能实现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功能和价值。二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弥补生产中的不足,满足生产的特殊需求。三是培训技术工人,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适应生产技术需求及产品网络销售需要,激发农村“人才”的内生动力,把当地的优势做大做强,从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让农业活起来、农村靓起来。